——以《朱子語類》語料為例"/>
(1.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209;2. 喀什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志和意屬于理學核心概念,志、意和心是體用關(guān)系,心為體,志、意為用。與情比較,情是心性的自然的整體的外顯,但意是心的一念,是欲做某事的念頭,發(fā)動后若強勁有力、目的明確則是志,志是心之所向。意若雜有私欲即是私意,理想的意是誠意。誠意是《大學》八條目“明明德”要求之一,無誠意則仁德不能顯現(xiàn)。仁德作為天理的反映,會受私意遮蔽。意是人心的反映,誠意一定以志表現(xiàn)出來,尤其是付諸實踐時。志和意都有方向,故隱喻表達有“志向”和“意向”。
朱熹弟子陳淳在《北溪字義》把志列于意之前,說明理學更看中志在道德上的顯性作用。志的本意,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意也。從心之,之亦聲?!盵1]1398另有考證,志之意為“心之所止”,認為“志”的心上部分為“止”,“志”為心所停留之處[2]。理學之“志”語出《論語》:“茍志于仁矣,無惡也”[3]94、“博學而篤志”[3]227。陳淳認為:“志者,心之所之,之猶向也,謂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4]15意在今天的含義有意圖、意義、心情等?!墩f文解字》將之解釋為“志也。從心音。察言而知意也”[1]1399,《康熙字典》解釋有 “從心,從音,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5]339。朱熹贊同張載的觀點,認為志公而意私,志剛而意柔,志陽而意陰。志光明正大,意難以捉摸。意遠志必高,意淺志必短。
當前對志的研究幾乎沒有,對意的研究也不多,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哲學思想[6-8]、美學[9]等方面,但作為理學核心概念,兩者重要性在于其理學心性范疇的道德意義。對此我們還有必要從認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尤其是分析語境在概念的隱喻意義中的作用[10]6-13。志和意的內(nèi)容是隱喻的,需要在理學的語境中澄清其意義的隱喻性,才能充分理解其形而上的抽象含義。
我們以感覺連接心靈與世界,感覺的對象有具體的形象和畫面,這些具體的形象和畫面在大腦中形成意象,成為形象化語言的基礎(chǔ),表達人們直接的體會和情感經(jīng)驗。一些經(jīng)驗會簡化,具有重復(fù)的、動態(tài)的、抽象的和結(jié)構(gòu)化的特點,為我們進一步理解世界提供連貫性的有條理的框架結(jié)構(gòu),這樣的經(jīng)驗就成為意象圖式。換言之,意義來自經(jīng)驗,經(jīng)驗來自人們和環(huán)境的互動。身體感覺經(jīng)驗的反復(fù)是意象圖式的基礎(chǔ),像吞咽、行走這樣的每日發(fā)生的動作使得我們有容器圖式和路徑圖式,因此身體感覺經(jīng)驗是意象圖式前提,這種基本的低層次的意象圖式是先于語言的,是意義的基礎(chǔ)。意象圖式反映了運動和空間的經(jīng)驗性的關(guān)系,為人們的進一步認識提供依據(jù)。我們通過來自感覺經(jīng)驗的簡單的意象圖式組織復(fù)雜的經(jīng)驗,理解復(fù)雜的世界,尤其是把意象圖式用于隱喻,例如平衡圖式本來是力的平衡圖式,但我們常說的貿(mào)易平衡、勢力平衡、化學平衡,都是平衡意象圖式的隱喻用法。因此意象圖式有助于我們認識和解釋世界。約翰遜歸納了27個意象圖式[11]126,其中路徑意象圖式是最重要的圖式之一。
志和意的典型意象圖式首先是路徑圖式。意象的一個特點是意象的視角,具體包括方位、方向、采取的視角、對實體識解的客觀程度[12]44。對“志”的理解在認知上關(guān)鍵是“向”和“止”帶來的意象?!跋颉笨衫斫鉃榉较颉⒚鎸?、歸向、偏向等,有起點,“志向”的起點是心?!爸埂笔窃竭^一段空間距離后的停頓,停頓的位置即是所向的目標?!跋颉焙汀爸埂?,給我們帶來的是自“心”發(fā)出的一條虛擬的心理軌跡,一直延伸到心靈所向往的目標終點。由此,“志”,因為它的“向”和“止”的含義,具有拓撲的結(jié)構(gòu),即兩點和連接兩點的路徑、兩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方向性,即心對另一點的趣向。這種意象的拓撲結(jié)構(gòu)和方向性具有視覺的心理完形,帶給我們的心理直覺是路徑。語言表達如:
(1)若果是有志之士,只見一條大路直上行將去,更不問著有甚艱難險阻。[13]3017
自運動的角度看,志發(fā)自心;在視角方面,志的目標是焦點,而現(xiàn)實是志所超越的內(nèi)容,是志的背景。
意有“欲”的含義,“欲”也有心理指向和目標,所以意也有所向所止,也有路徑意象圖式。與“志”不同的是,“志”的路徑圖式筆直地向前向上,而“意”的路徑圖式可能有曲折。例如:
(2)圣人之于人,來者不拒,去者不追,如何一一要曲意周旋![13]738
“曲意”字面義是使“意”彎曲,“意”被隱喻為具有彎曲特點的事物。
其次,志和意有遠近意象圖式。志的內(nèi)容即志的理想所向和所止,也是誠意的目標,誠意出自心,意和志與其理想目標之間,在我們的心理意象中,是兩個不同的有一定距離的點,理想的目標作為終點具備高和遠的特點,在語言表達中含有遠近圖式。
(3)子路“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其志可謂高遠,然猶未離這軀殼里。[13]754
(4)且圣人之意盡有高遠處,轉(zhuǎn)窮究,轉(zhuǎn)有深義。[13]456
遠,意謂著范圍廣、路徑長、心理范圍的廣大;近,意謂著目光的狹隘和心理視角的偏狹。因此,志和意的隱喻性的遠近意象圖式都強調(diào)高、遠、廣、大。
傳統(tǒng)修辭學將隱喻視為語言的文飾,起著美化語言的作用,而在當今認知語言學中,隱喻是思維和理解的手段,它將已知領(lǐng)域的理解和經(jīng)驗投射到未知的或難以理解的領(lǐng)域,以幫助理解未知領(lǐng)域的內(nèi)容。已知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通常是具體的、易于理解的,我們稱為源域(source);未知領(lǐng)域通常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我們稱為目標域,或靶域(target)[14]17-32。例如,莎士比亞把世界隱喻成舞臺,舞臺的因素映射到世界,于是,其隱喻蘊含就包括了人生如戲、男女如演員、出生是登場、死亡是退場等內(nèi)容,如此“世界”作為目標域,就比較好理解了。我們對生活的理解是隱喻性的,故我們對于概念的理解和表達也是隱喻性的。這種隱喻性也是哲學解釋世界的手段。在哲學上,時間、存在、思想、理解、愛、幸福、倫理、道德等概念都是不可避免的抽象內(nèi)容,需要具體化的隱喻解釋,而具體化需要我們能夠?qū)υ从虻闹苯痈兄?,體現(xiàn)在空間方位、我們的觸覺、視覺等。例如抽象的時間被當作空間理解,故時間有前、后、上、下的區(qū)別;再如,思想被當作實體,同我們的感官發(fā)生關(guān)系,常被隱喻為食物,所以我們對思想有精神食糧和消化吸收的隱喻理解。
路徑圖式的方向性和遠近圖式的心理軌跡的短長給我們帶來了關(guān)于志和意的心理意象的視覺情景。首先,“志”在語言表達中有高、遠、大、廣(即遠、大)的空間隱喻表達。例如:
(5)曾點天資高明,用志遠大,故能先見其本……[13]1036
(6)如立志以古圣賢遠大自期,便是責難。[13]1324
(7)季路之所志者,不過朋友而已,顏子之志則又廣矣。[13]752
(8)志不大則卑陋,心不小則狂妄。[13]2452
上例中,志的高、遠、廣是理想目標的高、遠、廣。心趨向于理想目標的心理軌跡也隨之延伸。高,距離上離地面遠,視覺上沒有他物遮擋,人們會看得深遠,在境界上意味著高尚;下,距離上離地面近,視覺上會有他物遮擋,人們會看得淺近,在境界上意味著卑下?!爸尽钡母吲c下,帶來的是截然相反的內(nèi)心感受。在認知隱喻中,通常認為好是向上,壞是向下,因此志和意的路徑圖式,在心理感覺上,理想的方向是向上,即高且遠,而低下則為人所厭棄。
而且,志的視覺情景還表現(xiàn)在某個具體的志的方向和終點必須穩(wěn)定、固定、明確,所以,常有“立得志定”“立志”“定志”等隱喻表達。立志即立方向,方向的正確帶來的路徑圖式視覺情景體現(xiàn)在方向的“正”,例如:
(9)內(nèi)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13]1194
(10)志理義者,便是趨正路。[13]2900
志生于心,心正則志正。在理學中,有“義理是正路”的隱喻,有“順義理做去”的隱喻表達,所以,志之所向之路徑以“正”為特征。
志的方向性和向終點進發(fā)的迫切性,決定了“志”給人的感覺是具有內(nèi)在的剛健的力量。例如:
(11)問意志。曰:“橫渠云:‘……志剛而意柔,志陽而意陰?!盵13]96
(12)志是公然主張要做底事,意是私地潛行間發(fā)處。志如伐,意如侵。[13]96
其次,在理學隱喻中,有“氣的流動猶如水的流動”的隱喻理解,而天理隨氣而行,天理在人心是性,被隱喻性地理解為透明的液態(tài)純凈物。由于意來自性,性決定意的性質(zhì),皆統(tǒng)于心,心決定意的方向,且性的隱喻是流動的物體,因此,意也被隱喻為由心決定的有流動方向的物體。天理的某部分被人心理解后,人心欲對該部分進行表達,其內(nèi)容是意,因其連續(xù)性和流動性,被稱為意脈,有長有短,有高有遠。因意是志的起始,重在所向,其心理路徑也有長、短、高、遠的區(qū)別。語言表達如:
(13)顏子博文約禮,工夫縝密,從此做去,便能尋得個意脈。[13]799
(14)善人之意長,惡人之意短。[13]1163
(15)且圣人之意盡有高遠處,轉(zhuǎn)窮究,轉(zhuǎn)有深義。[13]456
(16)又曰:“顏子才有不順意處,有要著力處,便是過?!盵13]966
“意脈”表明意的連貫。上述句中,意的隱喻是具有長度的路徑意象,特點是長、高、遠、暢、連續(xù)。意脈在例(13)的語境中,含義有二,一是說天理的流行無所不在,無一絲間斷,顏子循天理而為,會對理的含義有部分理解,即“尋得意脈”。二是縝密的工夫也有思考的過程,在思考中找到循理而為的路徑,這也是尋得意脈。性有善惡,意也有善惡,因此,例(14)要求與人為善之意脈需長,與人為惡之意脈要短。此外,意是有待彰顯為志的念頭,故志的高遠的前提是意脈流動路徑的高遠,如例(15)。意脈一維且不可逆,故例(16)有“順意”之說。
曲折是意的路徑意象圖式特點,理學著作和人們的日常語言中有“曲意周旋”和“曲意徇物”等隱喻表達?!扒狻庇幸蚰撤N目的而委曲己意、奉承別人的含義。這中間存在著“曲”義的隱喻引申的過程?!扒庇蓮澢暮x轉(zhuǎn)義為“使……彎曲”。在“曲意”,字面義是使 “意”彎曲,“意”被隱喻成可彎曲的物體,進而抽象化,“曲意”變成抽象的心理委屈。
當隱晦曲折的“意”變?yōu)槊鞔_的直截了當?shù)摹爸尽钡膶嵺`時,兩者的路徑意象圖式隱喻就變成了旅途隱喻。旅途隱喻把一個過程比喻成旅途,屬于結(jié)構(gòu)性隱喻。人生追求的內(nèi)容,不局限于道和學,其他如仁、義、圣賢、天下、國家等,既是“志”的方向、“志”的內(nèi)容,也是“志”的終點,在到達終點之前必有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志的實現(xiàn)過程是旅途”看作“目標是目的地”的隱喻?!爸尽笔侨松哪繕?,而旅行總有目的地,有志之士是旅行者。這個隱喻出發(fā)點是“心”。朱子曰:
(17)若果是有志之士,只見一條大路直上行將去,更不問著有甚艱難險阻??鬃釉唬骸跋虻蓝?,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孜孜,斃而后已!”自家立著志向前做將去,鬼神也避道,豈可先自計較!先自怕卻!如此終于無成。[13]3017
此例中“道”是志的目標,在“心”和“道”之間是一條大路,這條路的視角是仰角,一路直上,朝著“道”的方位。我們不可能指出“道”的方位在東西南北的哪一方,我們所明確的是“道”是“心”對準的方向,是理想的目標,是應(yīng)該奔赴的終點,它永遠位于既高又遠的前方,無法用確切的距離衡量,一路上需要無畏的精神力量,因為會有“鬼神”攔道,整個過程充滿著艱險。
志的這種隱喻性路徑圖式的結(jié)構(gòu)映射如下:
源域 目標域
旅程 → 人生目標的實現(xiàn)
旅行者 → 有志者
起點 → 心
終點 → 道,或某種志
困難 → “鬼神”等攔道
志的這個結(jié)構(gòu)隱喻說明,志,作為心之所向,有穩(wěn)定的靜止的一面;作為心之所止,自所向到所止,又是動態(tài)的追求過程,是“志”的實現(xiàn)過程。
本體隱喻將抽象無形的概念,如思想情感、心理活動、事件狀態(tài)等,看作是具體有形的實體,甚至是生命體。經(jīng)驗可被隱喻為實體和物質(zhì),可對之分類、分組、量化[15]25。志和意,作為理學概念,在語言的隱喻表達中具有物質(zhì)和生命的特點。
首先,理學認為志和意都有活力,發(fā)源于心。和意相比,志剛健有力,而意流動的力量陰柔潛迫。理學在隱喻上更強調(diào)志的力量,心的知性與活力讓“志”具備靈性,此所謂“志帥、心君”[13]199。說明志需要加以控制、約束,但不可喪失。這反映在語言上,是“志不可奪”和“持志”的隱喻性表達?!俺帧辈皇浅钟校钦瓶?、管束。例如:
(18)存其心,語雖大,卻寬;持其志,語雖小,卻緊。只持其志,便收斂;只持其志,便內(nèi)外肅然。[13]203
(19)問:“正心必先誠意。而或問有云:‘必先持志、守氣以正其心。’何也?”曰:“此只是就心上說。思慮不放肆,便是持志;動作不放肆,便是守氣。守氣是‘無暴其氣’,只是不放肆?!盵13]424
上兩例中,“持志”的結(jié)果是心的收斂,是內(nèi)外肅然,是“思慮不放肆”,這是理學主敬的心理狀態(tài)。持志的時機是“心之方漲處”,所以,持志是對心的約束。志出于心,持志是對“持敬心”的轉(zhuǎn)喻?!爸尽笔切膬?nèi)容的外顯,所以,語言表達中常說的是“持志”,而“持心”的表達偶爾出現(xiàn),《朱子語類》僅有一處:“履行深醇,持心明恕?!盵13]2646
其次,意的隱喻重視明暗,但志的隱喻不強調(diào)明暗,因為志是外向的,人人所知和了解的。理學的心常被隱喻為發(fā)光的容器,人意若雜有私欲貪念,心就會陰暗,人就會不明事理,故私意常被比喻成心中陰暗之處。例如:
(20)少間只成私意,皆不能盡道理。盡得此心者,洞然光明,事事物物無有不合道理。[13]1425
(21)曰:“只為明得不盡。若明得盡,私意自然留不得?!盵13]391
上兩例中,私意存,心便不能光明。反之,心若光明,私意便不存在?!懊鳌北硎纠斫夂兔靼讜r,是隱喻含義的引申。因明亮意謂可見,而可被看見在隱喻上意謂著可被認識和理解。而且,意有深淺,理學中也常有“深意”和“意深”的表達。意的深淺是實體隱喻,此處涉及容器隱喻。意是心的內(nèi)容。心總是被隱喻為容器,容器隱喻的重點在于其內(nèi)容。常理認為容器越深,其所納內(nèi)容越多,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意也就別有玄機。
黑暗的“私意”與光明的“誠意”常成對出現(xiàn),兩者都被視為物體,有物質(zhì)的特點。私意常被隱喻為妨礙“明明德”的物體, 而誠意因為“誠”而成為光明物。私意有私心和一己之意兩種含義。理學討論的私意常指私心,僅個別情況下表示一己之意,例如,朱熹批評學生“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圣賢之書,如何看得出!”[13]180是要求學生不要以自己的偏見揣度書本知識,要克服這種不良的學習方法。不管哪種含義,私意都被隱喻為起著妨礙作用的物體,成為克服的對象。在實際語境中,私意常被隱喻成粗劣無用的渣滓,附于物體外表的骯臟物。這其中有一套系統(tǒng)的隱喻類比。通過下面的例句可以看出:
(22)人惟有私意,圣賢所以留千言萬語,以掃滌人私意……[13]188
(23)又問:“渣滓是甚么?”曰:“ 渣滓是私意人欲。天地同體處,如義理之精英。渣滓是私意人欲之未消者。人與天地本一體,只緣渣滓未去,所以有間隔。若無渣滓,便與天地同體。‘克己復(fù)禮為仁’,己是渣滓,復(fù)禮便是天地同體處?!粑吹酱?,須當莊敬持養(yǎng),旋旋磨擦去教盡。”[13]1151
(24)蓋為私意所蔽時,這廣大便被他隔了,所以不廣大……[13]1586
(25)“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是以那《易》來洗濯自家心了,更沒些私意小智在里許,圣人便似那《易》了。[13]1925
(26) 以理為主,則此心虛明,一毫私意著不得。譬如一泓清水,有少許砂土便見。[13]2745
(27) 公只是無私,才無私,這仁便流行?!允窃?,只被塞了,才除了塞便流。仁自是元有,只被私意隔了,才克去己私,做底便是仁。[13]2833
以上句子內(nèi)含系列的對應(yīng)隱喻映射關(guān)系,具體如下:
源域 目標域
例(22)水 → 圣賢之言
掃滌 → 克己
臟物 → 私意
例(23)渣滓 → 私意人欲
旋旋磨擦 → 莊敬持養(yǎng)
例(24)遮蔽物 → 私意
例(25)水 → 《易》理
臟物 → 私意小智
例(26)光明物 → 理之心
臟物 → 私意
清水 → 心中之理
砂土 → 私意
例(27)水流 → 仁的流行
堵塞物 → 私意
以上的對應(yīng)映射中,“私意”的源域內(nèi)容皆是物質(zhì)實體,妨礙理、仁、心等,如例(23)中的“渣滓”被隱喻為人性中的雜質(zhì),妨礙人性之善。去除之,人性便仁。去除手段是“旋旋磨擦”,是以“克己”的方式達到“復(fù)禮”的目的,而“克己”的過程必須保持“莊敬持養(yǎng)”,使人性與天地之性之間不復(fù)有“私意”的阻隔。
自例(22)到例(27),源域有四處明顯。首先,“私意”是臟物、渣滓,妨礙人性之善,需要水的沖洗,如例(22),或需要擦除或揭去,如例(23)(24)。其次,圣賢之言和《易》理是水,它們純凈透明,人性若混雜私意的污濁,可以之沖洗,如例(25)。最后,“私意”是堵塞水流的物體,如(27),“私意”對仁的阻礙猶如砂土對水流的壅塞。
私意的隱喻表達所含道德的隱喻邏輯有二。首先,臟物需要洗滌。私意是心內(nèi)的骯臟物,心內(nèi)反映天理的性會受私意的污染,只能由外來的純凈的水來沖洗,這種水就是任何能夠反映天理的事物,如圣賢之書。其次,物體表面的骯臟需揭去或擦除,私意如同此等臟物。人心原本光明,是因人性本善,但后天的私意猶如渣滓,附著于心,必須去除,去除的過程需要持敬涵養(yǎng)的克己功夫,需要誠意為仁的實踐。
“誠意”之“誠”強化了意的力量,陳淳認為專心一意就是志?!吨熳诱Z類》中,“誠意”隱喻的典型特征是利用傳統(tǒng)修辭學的明喻手段加以說明,更加直白、直觀。例如:
(28)學者到知至意誠,便如高祖之關(guān)中,光武之河內(nèi)。[13]464
(29)曰:“心無形影,教人如何撐拄。須是從心之所發(fā)處下手,先須去了許多惡根。如人家里有賊,先去了賊,方得家中寧。如人種田,不先去了草,如何下種。須去了自欺之意,意誠則心正?!盵13]304
(30)且意未誠時,譬猶人之犯私罪也;意既誠而心猶動,譬猶人之犯公罪也,亦甚有間矣。[13]424
(31)問“意既誠矣”一段。曰:“不誠是虛偽無實之人,更理會甚正!正如水渾,分甚清濁。”[13]424
例(28)以歷史典故類比“意誠”是事業(yè)成功的開端。其重要性如同漢高祖入關(guān)中,漢光武帝得河內(nèi),是各自取得天下的開始。例(29)(30)和(31)談心正必先意誠,不誠便是自欺,如家中之賊,有罪之身,田間雜草,渾濁之水,說明“意誠”是對私意的克服,是內(nèi)修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誠意”源自《大學》八條目,與“私意”對立,強調(diào)不自欺和內(nèi)心真實,屬于“明明德”的要求。對八條目之間的關(guān)系來說,“格物”“致知”講治學; “正心”“誠意”“修身”講內(nèi)修; “齊家”“治國”“平天下”講外治?!罢\意”目的是修身,規(guī)范自身,涵德養(yǎng)性,完善人格,進而治國平天下。根據(jù)《大學》,誠意之后才能談人生志向,該志向?qū)菏切奚?,對外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意的關(guān)鍵在于誠,它的天道、自我完善、盡性的含義源自《中庸》。周敦頤認為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16]21。朱熹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完善豐富了誠的概念,對于程頤的“自性言之,為誠;自理言之,為道”[17]1182,朱子曰:“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14]54。朱子把程頤的性誠進一步理解為心誠。性是心的實質(zhì),但是心有神明的知性,這就賦予了“誠”以生命的內(nèi)涵?!罢\”自此有了天理之誠、性之誠和心之誠。朱熹認為三者一體,曰:“性者,人生所稟之天理也”[14]410,“一心之謂誠”[13]101。自心和性的認知轉(zhuǎn)喻替代關(guān)系來看,心之誠與性之誠說法雖異,其理一致。天理之誠是理之實,是宇宙自然的本然,而心性之誠是心之本,是天理在人心的反映。如此,儒學以“誠”規(guī)定“意”,最終賦予了“意”的來自天理的道德意義。
總之,意和志的隱喻是理學隱喻網(wǎng)絡(luò)的一部分。理學認為,心是容器,內(nèi)含有性,性動是因為心有所觸,表現(xiàn)為外在的情,是自然的過程。但意和志受心的支配,是心的主動,反映了人性,兩者是心動而由性變情的結(jié)果,是情的特殊形式。性與天理同質(zhì),被視作流動物(純凈的水),因此,意也是流動的液體,其源域體現(xiàn)在流動的力量、路徑的曲直、光線的明暗、位置的深淺等[2]16。 但志的剛性特點重在目的性,故不會在隱喻上強調(diào)流動性,只強調(diào)方向和終點。
簡言之,志和意的來源是心,其本質(zhì)是性的反映,志是意的公開和明確。意作為心中之念,它是隱秘的、動態(tài)的。意的道德涵義來自誠,意不誠是因為有人欲之私。私意被隱喻為渣滓、臟物、心或理的遮蔽物、仁的阻礙等。志是意的強化,表現(xiàn)在其力量,路徑意象圖式和旅途結(jié)構(gòu)隱喻,它在理學中的地位來自理學理想的起點是立志,和個人追求的正確內(nèi)容和方向。志和意的理學意義不僅源自隱喻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隱喻映射、隱喻蘊含的結(jié)果,還源自其所在的理學語境,離開該語境,志和意是普通詞。理學語境使它和理學重點概念心、性、情、誠等發(fā)生關(guān)系,從而有了形而上的哲學意義和明確的道德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