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州中學 高 雁
新課程實施以來,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一線教師關注和試圖解決的問題。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fā)展,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是看通過教學,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方法,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也就是說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標準是看學生是否獲得了進步和發(fā)展。
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學習及運用英語語言的課程,其旨在為學生繼續(xù)學習英語和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統一的特點,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教師應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fā)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運用“思維導圖”就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式之一。
思維導圖就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從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關聯的分支,并用關鍵詞或圖形對分支進行標識,再充分利用色彩和字體的變化將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可視化。這一思維工具雖然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作為一種學習策略,是符合人類大腦思維方式的,是一種使大腦的思維過程可視化的工具。思維導圖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導圖給學生提供了一幅思維“全景圖”,通過思維導圖的學習及應用,學生對于知識結構之間的密切聯系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避免知識的孤立,片面,從而突破思維定勢,在不同知識間構建橋梁,系統有條理的思考學習內容,使學生會學、樂學,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能力。
目前高中英語教學詞匯量和信息量大,而傳統英語詞匯教學強調詞匯的意義及用法,更多地要求學習者的機械記憶,往往使學習者出于大腦的休眠狀態(tài),不僅枯燥無味,且抑制思維過程,學習效率低下。思維導圖以圖文相結合的方式,憑借發(fā)散式和節(jié)點式的結構圖,將不同內容的主題鏈接起來,徹底改變了機械背誦的單調無味,令背誦單詞煥發(fā)新彩。
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方法主要有演繹法和歸納法,但很多老師仍然采用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來教語法,缺少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課堂枯燥無味,老師“滿堂灌”,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處于被動接受語法知識的學習過程。思維導圖能幫助師生形成整體觀念,在頭腦中構建出全景圖,進一步加強對所學和所教語法內容的整體把握。
例如,在講授定語從句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各種充當定語的形式對比使學生理解定語從句的定義,再通過多個例句的展示,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分析和理解定語從句的結構、作用、關系代詞、副詞的使用,制作出如下思維導圖。當抽象的語法規(guī)則與具體的圖像結合起來,學生能夠更高效、主動地對該語法內容有個清晰全面的了解及運用。
教師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往往只注重自己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文章的講解力求做到“無微不至”,而忽略了文章作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的存在,對文章的篇章結構沒有足夠的講解,容易讓學生片面地認為閱讀就是一個詞匯的積累和語言點的背誦過程,長久以往,會阻礙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和英語水平的提高,也會使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在閱讀過程當中繪制思維導圖,能夠使學生明晰文章的層次關系、篇章結構,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質量。
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仍有不少學生在進行書面表達出現寫作內容空洞,表達缺乏連貫性,邏輯性,缺乏謀篇布局的能力的問題。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更多的是把重點放在語言知識層面。但事實上,沒有好的文章結構統領,條理性不佳的論述或記敘,即使用上了高級的詞匯或句式,都算不上好的作文,也難以取得高分。此外,高考寫作表達的呈現出一定的開放性,如果能夠在完整表達寫作要求的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增加細節(jié),則能夠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完整,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思維導圖是將主題置于最中心,用線條和圖畫進行分支的繪制,在這個過程中,將多個零散的知識點進行了整理,不僅把握了知識結構的全局,整理了知識的框架,還通過不斷的添加分支,把握了細節(jié),有利于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