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杰 介評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陜西西安 710061)
局限性或局部進展型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可以從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中獲得生存受益,目前認為術后6周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應處于無法檢出的低水平狀態(tài)。然而也有部分患者術后PSA持續(xù)≥0.1 ng/mL。近年來文獻報道指出,術后PSA持續(xù)表達可能與患者術后是否生化復發(fā)息息相關,但其與腫瘤復發(fā)、轉移等預后指標之間的關系僅在病理學淋巴結陽性或接受挽救性放療(salvage radiotherapy,SRT)的患者中進行了探討,因此,目前關于術后PSA持續(xù)表達對長期腫瘤學結局及SRT在其中的治療作用尚不明確。對此,近期發(fā)表于European Urology雜志的文章[PREISSER F,CHUN FKH,POMPE RS,HEINZE A,SALOMON G,GRAEFEN M,HULAND H,TILKI D.Persistent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and its impact on oncologic outcomes.Eur Urol,2019,76(1):106-114.PMID:30772034]就術后PSA持續(xù)表達的預測因子,與患者無轉移生存期(metastasis-free surviva,MFS)、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等長期腫瘤學結局間的關系及SRT是否可以改善該類患者預后進行了研究。
1.1 研究人群及方法1992-2016年于德國Martini-Klinik Prostate Cancer Center機構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的11 604例患者納入該項研究,依術后6周PSA是否≥0.1 ng/mL將其分為PSA持續(xù)表達組1 025例(8.8%)和無法檢出組1 057例(91.2%)。
1.2 基線特征PSA持續(xù)表達組平均隨訪61.8月,平均年齡更大,病理Gleason評分≥8分、腫瘤分期≥T3b、手術切緣及淋巴結陽性者占比較高。另外無法檢出組平均隨訪46.4月,不易接受SRT,但該組中僅16%的患者出現(xiàn)術后生化復發(fā)、平均隨訪時間為53.0個月。
1.3 術后PSA持續(xù)表達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指出術前較高的PSA、高Gleason分級分組以及腫瘤分期均是術后PSA持續(xù)表達的危險因子,手術年份越靠近當前術后PSA持續(xù)表達的風險越低。較高的術前PSA以及病理腫瘤分期、Gleason分級分組為3~5組及淋巴結陽性的患者術后更易發(fā)生PSA持續(xù)表達,另外老年患者發(fā)生術后PSA持續(xù)表達的比例更小。
1.4 術后PSA持續(xù)表達與MSF及OS的關系術后PSA持續(xù)表達組及未檢出組中分別有221例(21.6%)、250例患者(2.4%)在隨訪中出現(xiàn)遠處轉移,其中PSA持續(xù)表達患者更易發(fā)生遠處淋巴結轉移,而未檢出組更易發(fā)生骨轉移;分別有106例(10.3%)、250例(5.0%)在隨訪過程中死亡(P<0.05)。PSA持續(xù)表達組患者術后15年內MFS及OS較未檢出組明顯低。多因素Cox回歸分析證實術后PSA持續(xù)表達是發(fā)生遠處轉移及死亡的危險因素。對PSA持續(xù)表達組行亞組分析后指出病理腫瘤分期為T3b、Gleason評分分級分組為3~5組、手術年份均是遠處轉移的危險因素,高齡卻是保護因素。而病理腫瘤分期為T3b、Gleason評分分級分組為3~5組、共病指數(shù)≥1均是術后發(fā)生死亡的預測因子。
該研究表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后第6周PSA≥0.1 ng/mL的患者術后更易發(fā)生轉移、死亡,故而推薦術后早期檢測PSA以提早辨別高?;颊?;其次,應用SRT可以改善該類患者預后。同樣如果存在病理腫瘤分期為T3b及Gleason分級分組為3~5組、手術切緣陽性、淋巴結轉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仍提倡給予早期SRT。
點評:PSA監(jiān)測是前列腺癌根治術后隨訪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根治術后第6周時PSA≥0.1 ng/mL的患者更易發(fā)生遠處轉移及死亡,其次,SRT可以顯著改善該類患者的預后。但由于該項研究并未明確挽救性放療的范圍、劑量以及期間內分泌治療時間,因此,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另外關于放療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該文并未進一步闡明,故而對存在術后發(fā)生死亡、轉移的高危因素患者,臨床醫(yī)生應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合理推薦挽救性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