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燕
張謇,江蘇南通人,清末民初著名實業(yè)家。他主張實業(yè)救國,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yè)時曾說:“輕工業(yè)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p>
這樣一位商界大亨,其實也是一名教育家。他還主張教育救國。讀書這個教育理念,在張家根深蒂固,代代相承。無論父輩對張謇的期望,還是張謇對兒孫的家訓家誡,都離不開讀書二字。
張謇出生于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親亦識字不多,但他們很重視對孩子的文化教育。
投資孩子才是最好的投資。張謇的父親張彭年在教育上特別舍得花錢。他將名師請來家中,辦起私塾,教張謇兄弟們讀書;在買書、藏書上,這位父親也從不含糊。少年張謇的書房,藏書豐富。張謇自小聰明,讀書又勤奮,5歲便能熟練流利地背誦《千字文》,且一字不漏。這離不開父親對其讀書的重視和培養(yǎng)。
少年時的張家兄弟,偶爾也有調皮之時。兄弟倆十二三歲時,一日塾師有事外出,兄弟兩人遂丟下書本,逃學到野外玩樂。張彭年得知后并未打罵他們,他帶兩個兒子到棉花田鋤草。彼時,正值夏季,烈日炙人。兄弟倆不僅汗如雨下,而且雙臂、臉、背都被曬得又紅又痛。一整天烈日下的鋤草之后,晚上,兩個孩子乖乖地來到父親面前。
父親問:“種田辛苦,還是讀書辛苦?”
這個問題,無須答案。張謇經歷了這次辛苦后,從此再未逃學。
張彭年不推崇死讀書,讀死書。他要兒子們既會讀書,又懂生活。張謇兄弟在私塾要為老師打掃衛(wèi)生,照料老師生活;有時間還要和雇工一起,下田鋤草或學會記賬。張彭年教兒子明白:只有懂得生活的艱辛,方明白學習的重要意義,才能更刻苦地學習。
張謇的科舉考試生涯可謂多舛。16歲中秀才,33歲中舉人,后四次進士考試落第。張謇自己都想放棄了,但77歲的張彭年逼著42歲的張謇再度應試,終中狀元。
為讀書和考試輾轉半生的張謇,國難時毅然放棄此前執(zhí)著追求,棄官從商。在實業(yè)創(chuàng)辦上成就斐然的張謇,如同父親當年一樣,重視對兒子張孝若的文化教育。
張孝若童年時,張謇聘請名師為其講授國文、英語和數(shù)學。小學畢業(yè)后,張孝若先后到德國人辦的學校及上海震旦學院求學,20歲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追根溯源,這便是文化教育的力量。
張謇的《家誡》強調:愛子孫就要以文化來提升其道德修養(yǎng),就要以文化來規(guī)范其言行舉止。他明確指出,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是的,沒有什么比讀書更能陶冶情操,提升素養(yǎng),小至個人家庭,大至社會國家,都不應忽視讀書。讀有益的書,做有用的人。書中,自有真道理。
水有源,木有根。張彭年的言論行為、志節(jié)氣概,尤其是重讀書重教育的家風,成就了兒子張謇,影響了后世子孫,繼而成為張家家訓,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這是最好的富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