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頭市澄海東里中學
林雪芹
文本細讀指的是從接受主體的文學理念出發(fā),對文學文本細膩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闡釋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目的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細讀的習慣和能力,學會用文學專業(yè)的方式面對文學文本,感受它,領會它,理解它,獨立地對它作出判斷。下面,以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中蘇軾所寫的古代散文《方山子傳》和2018年高考全國2卷現(xiàn)代散文《我們的裁縫店》為例,細說文本細讀的方法。
文本的結構,體現(xiàn)的是作者在寫作之前,對文章的謀篇布局。這些謀篇布局,往往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地方。看似不經(jīng)意,實際是作者暗藏玄機的所在。因此,在文本的結構精彩之處進行細讀,會讓讀者體會到隱藏在文章框架外的言外之意。下面,以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中蘇軾所寫的古代散文《方山子傳》為例,細說在文本的結構上進行細讀的方法。
1.懸念處。懸念,就是在文章的某一部份(可以在開頭,也可以在中間)作者故意設置一個疑問,把讀者的心給“懸”起來,使其對后文的情節(jié)產(chǎn)生揣測、猜疑、緊張、擔憂、渴望、期待等一系列心理反應,即激起讀者讀下去的興趣。因為懸念是興趣不斷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在文本的懸念處進行細讀,就能收到對文本深入了解的藝術效果。
例如: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蘇軾的是他的“異”,那么你認為方山子到底有哪些“異”呢?
①年少有大志,成年醉心書香,晚年毅然歸隱。一生經(jīng)歷與常人不同。
②寧居陋室,棄車馬,毀冠服,也要讀書人的氣節(jié)。精神追求與常人不同。
③不貪慕名利,與世相對隔絕,交往態(tài)度與常人不同。
④家境優(yōu)渥,與常人不同。
2.矛盾處。矛盾,即沖突,是一種對立的關系?!拔乃瓶瓷讲幌财健?,不少文章,在一些細節(jié)中被作者寫得那么復雜、那么曲折,不斷有矛盾的出現(xiàn)及矛盾的解決,才使文章充滿生活情趣和厚重的蘊味。在看似相互矛盾的地方,引導學生在矛盾處進行細讀,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背后隱藏的深刻意義。文章中的矛盾處主要有三種:語意矛盾、筆法矛盾、情節(jié)矛盾。
例如:方山子的家中是真的很貧窮嗎?他為什么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
實際上,方山子并不貧窮。(世有勛閥、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正是因為方山子超凡脫俗,追求心性的自由,在山水中陶冶性靈,追求寧靜淡泊的人生意境,才能皆棄不取,過庵居蔬食,環(huán)堵蕭然的生活。
3.空白處。空白,即留白。古往今來,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運用雙關、借代、隱喻、象征等修辭手法,使作品具有隱晦性、多義性,形成很多空白之處,能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文學作品的空白處包括語法、語義、結構和意境等方面的空白,這些空白是引發(fā)學生細讀的關鍵之處。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具有豐富的潛臺詞。
例如:你如何理解方山子在聽了蘇軾的遭遇后,“俯而不答”,沉默好久,然后才“仰而笑”的情態(tài)?
①俯而不答:是通過對蘇軾遭遇的聯(lián)想而對自身遭遇的思考,不缺失意,卻也不缺釋然,是對作者的同情,也是對年少自己的默然。
②仰而笑:是對世俗的看破,對現(xiàn)實的看淡,對一切的釋然,也隱含對世俗的嘲笑。
4.波瀾處。波瀾也就是文章的起伏變化。文章的波瀾是讀者的一種心理反應。我們說文章有沒有波瀾,最終要看能不能在讀者心里激起波瀾,是不是讓讀者牽腸掛肚,是不是出乎讀者意料,是不是讓讀者感到驚喜,是不是讓讀者扼腕嘆息。對波瀾處進行細讀,就必須研究作者心理,探究其情感的波瀾或結構的波瀾。
例如:蘇軾對于方山子的“異”,內心是否起了波瀾?主要體現(xiàn)在文中哪里?如何解讀背后的內涵?(4個問句)
①何為而在此?(擔心)
②而豈山中之人哉?(理解)
③此豈無得而然哉?(贊揚)
④方山子倘見之乎?(知音)
5.共鳴處。共鳴,是由別人的某種情緒引起相同的情緒。共鳴是文學鑒賞活動中較為常見的情感體驗現(xiàn)象,在對文學作品進行廣泛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能夠在作品中感受到主人公的形象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并且這些情感會深深的影響到讀者。巧妙引導讀者對共鳴處進行細讀,能讓讀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讓讀者能夠真正進入到作者所營造的世界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完成文學鑒賞的活動。
例如:請你代表蘇軾,以老友的身份,寫幾句話給方山子,以求共勉。
學生:何處無路可達志,但留虞心守抱負,出頭之日終會至,何計來日之早晚。濁世顯達,遠不如清寂安逸。
學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空一身抱負,一腔報國情,然世負于我等才華,唯有笑看之。千金難買一知己,逢君即是吾之榮幸。不如一醉,共赴勝境。
學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幸與君相識,無憾。同是天涯淪落人,帝不知爾而吾知,帝不知吾而爾知,足矣。邀吾與爾共飲朝露,共享自然。
高考考綱要求閱讀和鑒賞中外文學作品,應注重價值判斷和審美體驗,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評價作品表現(xiàn)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在文本的語言上進行細讀,可以通過“品味語言——怎么寫;感受形象——寫了什么;探究主題——為什么寫”三個步驟來完成,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層層深入的思維過程。三個步驟中,品味語言是基礎,也是關鍵,因為語言是文章的外殼,形象和主題是承載在語言外殼里的內涵。那么,如何對文本的語言進行細讀呢?
下面,以2018年高考全國2卷現(xiàn)代散文李娟的《我們的裁縫店》為例,細說在文本的語言上進行細讀的方法。
1.用詞之美
在文本中,用詞之美主要通過對動詞、形容詞、疊字、疊詞、反復、化用成語或古語等幾個方面進行賞析。
鍋里燉的風干羊肉溢出的香氣一波一波地滾動,墻皮似乎都給香得酥掉了。
這里,“一波一波”“酥”等詞語,主要運用了反復、通感的修辭,形象地寫出了在惡劣的游牧地區(qū),裁縫店里卻溫暖和平,令人向往和喜愛。
穿襯衣的季節(jié)都快過去了,可她還在我們店里掛著!最后,我們先受不了了……
“受不了”是用了反語,也就是正話反說,表面是寫小女孩每天來看衣服又還不起錢讓我們受不了,實際上是寫出了我們一家人的仁慈、善良,成全了小女孩的愛美之心,深刻的暗示了主題。
2.句式之美
在文本中,句式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長短句結合和整句散句的結合。
長短句結合。先說干裁縫“太麻煩”,說自己曾“發(fā)誓一旦有別的出路,死也不會再干這個了”,但轉念一想:干什么不都得麻煩辛苦嗎?簡單的長句短句結合,巧妙寫出了作者的心理波瀾。作者從裁縫店主的角度,寫干裁縫這一行的體驗,并把它升華為對人生勞作的哲理思考。先說干裁縫“太麻煩”,說自己曾“發(fā)誓一旦有別的出路,死也不會再干這個了”,但轉念一想:干什么不都得麻煩辛苦嗎?再說,裁縫這一營生還挺有樂趣,譬如那一回,因為工作失誤,卻意外創(chuàng)造出“馬蹄袖”,給全村的年輕女人帶來了新奇美好。最后,作者表明態(tài)度,說自己不可能輕易放棄裁縫這一營生。簡單的長句短句的結合,反映的是作者在悠長歲月里曾經(jīng)翻滾的內心波瀾。作者最后才深深感悟到:裁縫作為辛苦的謀生行當,看起來與其他行當一樣;但在做裁縫的過程中,對生活有了難忘的經(jīng)驗和體會,不由得對這一行當產(chǎn)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獨特意義。因此,對文本長短句變換的細讀,重要的是要讀出作者在句子中所折射出的微妙感情。
善用短句。“量體、排料、剪裁、鎖邊、配零料、燙粘合襯、合縫……做成后,還得開扣眼、釘扣子、縫墊肩、鎖褲邊。”簡單的短句,一系列的準確的動詞,把裁縫的工作雖然不算勞累但太麻煩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簡簡單單的,周而復始的工作中,感悟到平凡的真諦。
3.手法之美
在文本中,手法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修辭之美和描寫之美。例如:這篇散文,純凈溫暖,質樸自然,請賞析文中主要用了哪些手法?
用比較法,閑閑起筆:裁縫和裁縫店在城市里越來越少,而在喀吾圖還必須有。在此,作者并這不是自嘲“我們的裁縫店”是時代的棄兒,而是自矜——在這個金錢裹挾一切滾滾而下的時代,“我們的裁縫店”是遺世獨立的存在;在這開闊蒼涼的草原上,“我們的裁縫店”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小片綠洲。
用對比法,將男女顧客,突出在裁縫店里,男牧民們固執(zhí)、害羞,女牧民們則興奮、熱忱。對比只是形式,表現(xiàn)的都是這些顧客的可愛——男牧民的可愛,在于他們孩童般的淳樸,也在于他們習慣性的儉樸,不尚享受,不圖奢華;女牧民的可愛,則在于她們對生活的愛和對美的追求,在于她們將單調、簡樸的生活美化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