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彬
前段時間,我有幸與全省各地二十余位骨干教師參與了由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和香港職業(yè)訓練局承辦的 “廣東省中小學骨干教師赴香港交流研修項目”。在十余天的研修活動中,我們聆聽數(shù)場專家講座,參訪了多所香港中小學,近距離觀察香港中小學教育,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的教育思考、經驗和實踐。所有的觀察都基于特定的視角,此次交流,我的關注點落在香港中小學德育,并思考和探尋其中值得我們借鑒之處。
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香港中小學教育形成中西合璧、注重德育、重視課外活動等獨有特點。視德育為學校教育中最重要一環(huán),是香港各中小學乃至社會各界長久以來達成的共識?;貧w后,香港特區(qū)政府不遺余力發(fā)展全民教育。2012年起在小學和中學全面推行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新課程涵蓋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五大范疇,涉獵國家山川地貌、古跡文物,以至國家象征如國慶、國旗等?,F(xiàn)時香港與內地聯(lián)系愈加緊密,中小學德育發(fā)展有兩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特點:一是與全人教育深度融合,二是與各個層面的廣泛聯(lián)系。
全人教育的說法來自于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羅杰斯作為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指出:全人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認知素質、情意素質全面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為教學目標的教育。全人教育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所產生的社會價值,也關注學生個體的精神、情感和思維。我們常說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涵蓋其中。此次參訪的學校多數(shù)將 “全人教育”寫入辦學理念,如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 “全人為本”、黃埔宣道小學的 “發(fā)展全人教育”、播道書院的“全人發(fā)展”等。將德育融合到知識技能學習當中,與內地 “立德樹人”的教育指導思想相符。在香港,德育融合到全人教育當中,主要通過兩個途徑。
第一,在各科課程教學中,學生不僅學習知識和技能,還包含價值觀和態(tài)度在內的培育。將德育融合到學習領域及學科內容當中,類似于內地教師熟悉的三維教學目標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科特點不同,融合的程度和難度也不同。顯然,在數(shù)學課程學習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德育元素,不如語文等學科來得自然,需要教師對課程內容、德育要求和學生心理的精準把握。香港同行在此方面積極探索和勇于實踐值得我們借鑒,如港大同學會小學數(shù)學組將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問題結合開設的特色STEM課程,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應用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通過組織各種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進一步建立情感和認同,并將情感和認同內化為正面價值觀和態(tài)度。全人教育關注每個人智力、情感、社會性、物質性、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與潛力的全面挖掘,鼓勵跨學科的互動與知識的整合。香港的中小學勇于創(chuàng)新,通過組織各種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和活動,突破課室空間,將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德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我們參訪的多所學校推行的頗具特色的學習活動讓人印象深刻。培僑小學注重在學科的專題研究或單元課程中融入德育元素。該校近兩年在數(shù)學等學科實施 “合作學習”課堂實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更為充足,在 “人人學習”的氛圍中學生彼此交流、透過取長補短呈現(xiàn)出“互相關懷”的局面。學校開設的常識科中有一項教學內容是 “德育與公民教育”和 “國情教育”,學校會利用節(jié)慶日等假期精心設計課堂內外活動,將德育悄然融入到知識學習當中。香港浸會大學附屬王錦輝學校推行的頗具特色的 “專題研修周”也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學校每個學期專門擠出連續(xù)整三周時間作為專題研修周,先由各學科教師和相應的研修小組一起根據(jù)學科內容,結合社會需求、自然環(huán)境問題等確定研修主題、實施計劃和預期成果,研修小組可在校內外展開研究,并定期回校研討,教師隨時提供指導和支援。百年名校英華小學是香港一所直資基督教全日制男校。學校致力于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溝通、具備思考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多智能、多才藝;教導學生關懷別人、樂于服務;使學生自律自信、愛國愛人,提升學生達致樂善勇敢的精神,在此理念引領下,特意根據(jù)男孩的興趣、學習模式及學習黃金期等因素設計各種校本課程,并將德育及公民教育融合其中。 “英華探索號”是該校在常識課程方面頗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校本課程。以一年級的課程為例,學生在總共十次的戶外學習活動里,不只掌握了男孩戶外必修的繩結扎作、背包管理、野外生火、原野烹飪技巧等,亦認識到不同野外環(huán)境的特質、生態(tài)特征;另一方面以大自然為素材,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環(huán)保意識,同時也增進了學生溝通、協(xié)作等能力。
香港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特殊的發(fā)展歷史和國際化的金融中心,決定了香港的中小學教育和世界各地、社會各界都具有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學校德育因此也具有開放、包容的特點,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與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的長期交往,使得中國香港的德育不可避免地受到語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為了維持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香港中小學在提倡普通話的同時,并沒有弱化英語教學。香港社會英語普及程度高,與從小在學校接受高水平的英文教育分不開。我們參訪的學校全都實行 “兩文三語”教學 (兩文指中文和英文,三語指普通話、英語和粵語),均聘有專職外籍英文教師。國際交流促使香港學生努力提升英語水平,反過來極高的英語水平又促使他們更為主動地去尋求國際交流機會。不少香港學生利用假期到世界各地觀光旅游,或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海外研習活動。如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建立 “世界學堂聯(lián)盟”,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學校結誼。圣保祿學校是一所天主教女子英文中學,為加強國際交流并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學校經常組織文化交流活動,學生交流足跡遍踏全球。
第二,與內地長久的血脈相連,使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一直蘊含在香港中小學德育之中。
宗教深度參與香港中小學德育工作,據(jù)統(tǒng)計,全港五百多所小學有半數(shù)以上具有宗教背景。盡管深受國際化和基督教背景的影響,但仍能感受到香港社會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香港真光中學是一所與廣州頗有歷史淵源的女子中學,從其校訓 “爾乃世之光”可推知學校德育管理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真光學校仍保留部分傳統(tǒng)文化。比如學生著天藍色中式長衫,綁傳統(tǒng)孖辮 (2004年放松制度,允許綁馬尾上學)。其中文校歌首句 “中華我國,中華我國,獨立文明亞之東……”就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情懷。播道書院是由香港基督教播道會聯(lián)會于2006年創(chuàng)辦的一所中學、小學一條龍學校。雖然學校具有基督教背景,但我們在參訪過程中更多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德育氛圍。校長用數(shù)十條古詩詞向我們介紹學校的特色,小學低年級班的學生用流利的普通話背誦古訓,校園墻面隨處可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古代經典名句的條幅。
第三,學校與社團、校友、家長等社會各界廣泛聯(lián)系,主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學校德育。
香港辦學方式靈活自由,形式多樣。官立學校和津貼學校的開支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提供;直資學校由政府給予一定資助,但額外費用可向家長收取,或由社會團體提供資助。所以直資學校和私立學??梢宰杂捎喠⒎匣窘逃龢藴实恼n程、學費和收生準則,不像官立學校和津貼學校完全由政府指導和監(jiān)管。例如圣保祿學校由過往的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學校宣傳手冊對此轉變的說法是,“此項轉變使得辦學方面獲得更大的靈活性,充分發(fā)揮其辦學理念及使命,以繼續(xù)發(fā)展備受本港及國際著名學府認可的全人教育。”另一所直資學校港大同學會小學則由無宗教背景的辦學團體——香港大學畢業(yè)同學會教育基金提供資助,因此學校的辦學宗旨之一是培育 “活潑、好學、思辨、創(chuàng)新”的學生。
除了社會團體參與學校管理,學校非常重視家校溝通。例如,王錦輝中小學有 “Sunning Call”制度,每個周末老師都會與部分學生家長進行電話溝通。有些學校每年都有定期的全體家長參與的大型親子公益活動,如英華小學組織家長學生共同參加全港的 “慈善萬人行”等。也有一些學校創(chuàng)設家長組織,如培僑小學設立的 “成功父母學堂”和 “家長義工”等組織,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的德育活動。
社會在發(fā)展、教育在發(fā)展,德育亦在發(fā)展。隨著內地經濟騰飛和科學技術等的飛速發(fā)展,中小學校德育工作也面臨著一些深刻變化,但是德育理念和措施并沒有跟上這些變化,導致德育成效太低,幾乎流于形式??傮w而言,內地德育存在不少亟需改進之處。首先是德育手段形式化、刻板化,導致學生覺得德育內容無趣,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其次,德育力量單一,沒有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雖然學校大多也有組建家委會,但是家委會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很多只局限于募捐班級活動開支等事項。第三,在新時代教師的育人觀念和水平均需與時俱進,不斷提升。
通過研修學習,我對香港中小學德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針對內地中小學德育的上述三個不足之處,從香港中小學德育發(fā)展中或可找到一些解決方案。
第一,實現(xiàn)德育的多樣化、常態(tài)化,避免形式化、刻板化。
我們的德育對象是中小學生,因此所采取的德育手段要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比如,如何教育學生不要浪費糧食,如果只是貼一點“浪費可恥”之類的標語,大多學生會熟視無睹,效果可想而知。香港黃埔宣道小學根據(jù)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采取極為細致的措施:學校飯?zhí)脤⑽绮头譃檎A?、小飯量和小小飯量,學生根據(jù)自己所需領取對應份量,不夠可以免費加餐。這樣學生每天都會考慮自己當天所需用餐。一個很巧妙的設計,就可以有效地教育每個學生如何避免浪費。
香港幾乎每所中小學校都形成自己特有的常態(tài)化的德育活動,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英華小學的 “學生大使”計劃是一項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學生代表學校接待本地及外地的教育團體,他們運用“兩文三語”,為來賓介紹校舍與同學的學習情況。透過這個計劃,學生大使學習到社交的技巧,培養(yǎng)自信,并大大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學生更可以參與 “杰出學生大使”選拔,獲選者可出席 “星光熠熠耀英華”頒獎禮。培僑小學每年一屆的學生盛會 “讀書人之夜”活動,旨在激勵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因為全年只有達到一定閱讀量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 “夜間探險狂歡”,這為渴望參加活動的學生提供了強大的閱讀動力。黃埔宣道小學利用香港中文大學平臺積極推行健康校園計劃,通過諸如“跑出校園” “光盤行動” “青少年關愛行動”等活動,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林拔中紀念小學分低、中、高三個年級段打造特色活動,如請有專業(yè)知識背景的家長陪同低年級學生到校外進行植物觀察、請民間的皮影戲表演者教授中年級學生學習皮影戲、請區(qū)議員到?;貞吣昙壍纳鐓^(qū)調查的各種問題等。
第二,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學校德育。
學生家長是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一極。我們借助現(xiàn)代通訊網絡,通過電話、短信、校訊通、電子郵件、微信、QQ群等工具和平臺,使得大部分家長不同程度地參與到學校德育工作,使得家校聯(lián)系得更為密切。雖然電子化通訊使家校溝通更為便捷,但不能忽視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交流溝通。香港的一些中小學仍保持面對面的家校聯(lián)系形式。如培僑小學設立的 “成功父母學堂”和“家長義工”等組織,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的德育活動。黃埔宣道小學每年都會邀請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參與 “愛心送暖行動”,使孩子們在家長的言行帶動下,從下就種下感恩和回報的種子。
除了強化家長參與德育,還應該調動社會個人、團體參與德育。在參訪圣保祿學校時恰逢美國天普大學醫(yī)學院生物化學張熾標博士帶領學生團隊在做污水凈化實驗。張博士受校方邀請在校園一角開辟一個科學實驗室,每周會在固定時間來到實驗室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據(jù)了解,學校僅為駐校科學家提供場地,并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內地的一些小學會不定期邀請家長在班會課做一些科普之類的講座,但在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要邀請一些熱心的專業(yè)人士來校參與各類活動,還是頗有難度的。當然,內地與香港的社會制度、發(fā)展階段等有所不同,因此在引進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德育工作時,對邀請對象、活動形式和內容要嚴格把關。
第三,貫徹 “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
德育是人的教育,是一種復雜的教育活動。班主任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執(zhí)行者,需要在工作中貫徹“立德樹人”教育方針。堅持德育為先,要求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要從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yǎng)、知識能力、奮斗精神、綜合素質、體質健康等多方面去培養(yǎng)學生。
如果德育還停留在固定、僵化、刻板的模式,顯然跟不上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的步伐。原香港立法會主席、原培僑中學校長曾鈺成教授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講座中說: “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對的挑戰(zhàn)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終身學習、自我提升與繁重工作的矛盾與挑戰(zhàn),二是現(xiàn)在老師面向學生、家長、教育官員和社會的復雜關系的挑戰(zhàn);三是面對科技變化,教師的角色發(fā)生很大變化。”教育者堅持 “立德樹人”信念,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才能提升德育實效。在網絡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各種學習和教育理論不斷快速涌現(xiàn),德育的發(fā)展面臨種種問題和困惑,更需要教育者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和積極有效的行動將德育融合到教學當中,精心設計和開展各種德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