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玉 許麗平
易蘭(北京)規(guī)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5
黑龍江展園位于主入口西側中華園藝展示區(qū)內,緊鄰山水園藝軸的主景觀軸線,占地約2000平方米。展園為園區(qū)主路環(huán)繞,南側為遼寧園與吉林園。
黑龍江省是中國緯度最高,經度最東的省份。這里地域遼闊,四季分明,文化厚重,物產豐富,連綿起伏的自然山林及星羅棋布的湖泊泡沼構成了黑山白水的壯美景色,交織著燦爛鮮明的特色文化。這里坐擁黑龍江、烏蘇里江兩大界江,并分布著640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滄桑壯闊,精致秀美。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外,豐饒的漁業(yè)文明也是大美龍江的重要構成元素。豐富的產業(yè)資源與宜人的四季清爽氣候,構成了綠色龍江的新名片。
展園取材于黑龍江獨特的自然地貌,以山林、江河與火山作為設計本源,在有限的空間內體現了黑龍江綠色田野、山林密語、秀麗山水和原木居所等多層次的設計內涵。以體現了“黑山白水”生態(tài)格局特色。園區(qū)內象征原始人居文化的“森林樹屋”、象征烏蘇里江捕魚文化的“漁舟江歌”和隱喻火山湖泊地貌的“五大連池”作為展園獨特的景觀主題。在景觀敘事的過程中,展園設計注重表現木建筑和鋼結構等先進的地域建構技術,利用微地形營造三面圍合,中間開敞的空間布局關系,體現了“黑山白水”生態(tài)格局特色。并通過展示豐富的園藝品種,以及姿態(tài)優(yōu)美的鄉(xiāng)土樹種,展示龍江景觀風貌特色。
森林樹屋的設計以黑龍江木骨架建筑和游牧民居為形態(tài)原型,挺拔銳利的屋脊線條延展了興安嶺地區(qū)的環(huán)境特色,原木棲居空間展示龍江綠色人居環(huán)境。當地的傳統建筑多就地取材,以木骨架為承重結構,圍合出上覆木質坡屋頂的原木棲居空間。作為游牧民居代表,“撮羅子”(名意為“用木桿搭起的尖頂屋”)的尖屋頂形態(tài)是其最主要的建筑特征。
“森林樹屋”是位于展園內的蜿蜒起伏的地形之上的森林棲所,從外形及結構看,樹屋結合了傳統民居的鋼結構骨架以及撮羅子的尖屋頂形態(tài),營造出挺拔銳利的屋脊線條,延展了興安嶺地區(qū)的環(huán)境特色。從功能及空間看,樹屋為展園室內展示空間,建筑一層為管理住房,二層為主要展示空間,具備一個展廊和兩個展廳。展廊由兩側由直通二層的“鐵軌步道”連通。從屋頂傾瀉而下的自然光線營造出明亮自然的室內空間,建筑開窗的位置與室外景觀對應,一側遙望“五大連池”,一處框景一間密林,將龍江美景盡收眼底。從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上看,樹屋處于黑龍江展園的重心位置,形式尖銳出挑,體量控制全園,成為游客的目光焦點。依托背景密林,位于林冠層的小樹屋錯落有致,樹屋周圍的 “鳥巢”為鳥兒提供了生態(tài)棲所,表達了人與鳥兒和諧共生的龍江生態(tài)。由于黑龍江園位于緊鄰園區(qū)主軸線這一得天獨厚地理位置,樹屋形態(tài)可與遠處世園會主體建筑——中國館的巢居木屋脊形態(tài)遙相呼應,借中國館之景于園內,巧妙而和諧。
烏蘇里江是位于黑龍江南岸中俄邊境上的一條重要界河,烏蘇里江盛產大馬哈魚、鰱魚、白魚、“三花五羅”等八十多種魚類。從西周時代起人們就開始狩獵捕魚,繁衍生息,繁盛的捕魚業(yè)滋養(yǎng)著兩岸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捕魚文化。展園內一組以“烏蘇里船歌”為主題的白色金屬構筑物,營造了漁民撒網捕魚的瞬間。清晨的朝霞染紅了江面,勤勞的龍江漁民往來拉網,船歌嘹亮。隨著陣陣號響,漁網好似朵朵白蓮盛開在流光溢彩的烏蘇里江上。該構筑物用白色的網廊指代漁網,彩色半透明亮片隱喻豐富的烏蘇里江,生動地表達了龍江燦爛的漁業(yè)文化。
五大連池位于黑龍江訥漠爾河支流——白河的上游,因火山噴發(fā)出的熔巖漿堵塞住了白河故道,形成了五個串珠狀的火山堰塞湖群,波波相映、池池相連。 五大連池景區(qū)具有龍江特有的堰塞湖和火山巖地貌景觀,地貌奇特,物種豐富,是中國第一個火山自然保護區(qū),也是世界上研究物種適應和生物群落演化的最佳地區(qū)。
在展園內,設計師運用冰面和火山石等特殊材料創(chuàng)意詮釋了湖泊火山獨特地貌。冰面邊緣蜿蜒曲折,模仿了五大連池星羅棋布的湖泊線條,火山石布置以小見大,隱喻了五大連池層巒毗鄰的火山意向。游客游覽其中,上有烏蘇里船歌舒展形態(tài)的鋼結構小品,下有五大連池大地肌理的冰面,帶來猶如穿梭于山水洞穴之間的奇妙體驗。
同時,設計巧妙地結合了可持續(xù)的雨水管理方式,在有限的展園內體現了多層次的設計內涵。起伏的地形為雨水管理提供了條件,低洼的雨水花園形成彈性的親水空間,表達了自然理念與人文表達的多層次設計內涵,切合了“綠色生活,美麗家園”的世園會主題,為游客展示了多姿多彩、綠色宜居的黑龍江。
種植設計遵循場地豎向變化,四周輔以高大的植物圍合空間及屏蔽外部干擾。場地西南角樹屋背景為十米高的常綠油松純林,樹屋與孤植的水曲柳緊密貼合,寓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場地四周搭配春花秋葉植物,以花期為4月底的丁香為骨干花灌木,其不僅為哈爾濱市市花,同時怒放的花朵和沁人的芳香也烘托了開幕的氛圍;樹種上考慮到日后的長久維護,故選用延慶本地能完全適應,同時也能體現東北五彩山林特特色的茶條槭、水曲柳、擰筋槭等秋葉樹種。
習總書記強調 “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成后的黑龍江展園與世園會中國館在形態(tài)與材料上形成良好呼應,成為了世園會山水景觀軸上重要的景觀焦點。它堅持生態(tài)惠民,塑造健康環(huán)境,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求。設計完成了龍江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詮釋,運用大道至簡的表現手法,勾勒出了精彩壯闊的大美龍江。有限經費下的精簡表達,營造了生態(tài)與藝術集約表達場所理念,弘揚了綠色多彩的龍江文化和勤懇儉樸的龍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