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凱
[作者單位] 455000 河南安陽,安陽市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張凱)
兇險型前置胎盤 (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好發(fā)于經產婦,胎盤粘連、植入風險較高,是導致妊娠晚期出血及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1]。 近年來由于二胎政策的開放, 高齡產婦數量逐漸增多,而這也促使臨床上PPP 的患病率持續(xù)上升[2]。 目前下腹主動脈預置球囊阻斷術、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等作為兩種常用的介入治療手段,已在PPP 治療中逐漸推廣。 而經實踐發(fā)現(xiàn),較宮縮素、止血藥物、動脈結扎等方法相比,介入治療止血效果確切,利于降低子宮切除風險,但臨床上針對PPP 患者采取何種介入方法可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卻無確切報道[3,4]。 鑒于此,該次研究將分析下腹主動脈預置球囊阻斷與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在PPP 中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 年10 月—2018 年6 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的PPP 患者118 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應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均59 例,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了該次研究,患者自愿參與。 觀察組:年齡23~41 歲,平均(30.56±4.20)歲;孕周34~41 周,平均(37.39±1.15)周。對照組:年齡24~40 歲,平均(30.60±4.18)歲;孕周35~41 周,平均(37.41±1.18) 周。 兩組基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PPP 診斷符合《前置胎盤的臨床診斷與處理指南》[5]中相關標準,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2)生命體征較為穩(wěn)定者;(3)可耐受研究相關介入療法治療者;(4)可積極遵醫(yī)囑治療者。
1.2.2 排除標準 (1)凝血功能異常者;(2)嚴重肝、腎功能損傷者;(3)造影劑過敏者;(4)合并臟器
出血或伴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患者實施局部麻醉,經右側股動脈穿刺置管,將10 ml 碘海醇經5F 眼鏡蛇導管注入, 并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雙側子宮動脈開口及血供進行觀察,將明膠海綿顆粒注入,以子宮動脈完全閉塞為宜,利用減影分析,待未見明顯陰影后實施拔管、包扎處理,術后實施剖宮產術。 觀察組接受下腹主動脈預置球囊阻斷術,患者實施局部麻醉,于左右股靜脈穿刺并留置血管縫合器,將12F 動脈血管鞘植入,并于導絲引導下經髂總動脈將碘克沙醇造影劑推注完成,對髂內動脈直徑、長度進行探測,將球囊導管經動脈鞘引導進入髂內動脈, 將球囊充盈以實施封堵處理,復查造影,待雙側子宮動脈閉塞且未見活動性出血,將管鞘、球囊導管固定,術后實施剖宮產術。
1.4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中、術后24 h)、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容積法、血色素法、稱重法對兩組出血量(術中、術后24 h)進行綜合評估,并于術后隨訪3 個月,觀察并發(fā)癥諸如發(fā)熱、供血不足、疼痛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相對較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24 h 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87,P<0.05)。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24 h出血量(ml)對照組 59 95.87±15.64 2232.14±325.91 2386.58±106.42觀察組 59 82.13±10.41 2189.63±308.54 2354.23±112.54 t 值 - 5.617 0.728 1.604 P 值 - 0.000 0.468 0.111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提升及生育政策的改變,促使臨床上PPP 患者占比逐漸增大。 經研究發(fā)現(xiàn), 剖宮產次數的增加將顯著提升PPP 發(fā)生率,且由于PPP 極易誘發(fā)胎盤粘連、植入,促使其無法自行剝離,故若剝離不當,極易誘發(fā)難治性大出血、臟器功能衰竭,更為嚴重者將危及母嬰健康,需實施廣泛性子宮切除術,而這將給產婦心理、生理帶來較大創(chuàng)傷[6]。 故如何有效處理PPP 以控制出血、保障孕產婦生命安全為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
宮縮素、 止血藥物、 動脈結扎等為既往臨床PPP 治療中常用手段,但經實踐發(fā)現(xiàn),上述療法控制出血效果一般,臨床應用風險較高[7]。 劉傳等[8]研究觀察了腹主動脈球囊阻斷術用于PPP 合并胎盤植入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結果得出,PPP 合并胎盤植入者接受腹主動脈球囊阻斷治療可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子宮切除風險。 介入治療利用球囊或顆粒性栓塞阻斷動脈血流,利于控制分娩中出血所誘發(fā)的手術視野受限及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等現(xiàn)象,并可利于避免對產婦進行反復搬動,且可依據出血情況對球囊充盈大小進行調節(jié)[9,10]。 針對疑似或診斷胎盤植入者, 通??蓪嵤╊A防性介入治療手段,于分娩前將球囊預置到位, 但此時不實施充盈處理,固定后待胎兒娩出前即刻將球囊擴張,對盆腔出血進行快速阻斷,以降低術中出血量。 該次研究結果得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較少, 兩組術中出血量、24 h 出血量對比無顯著性差異,該次研究結果說明,下腹主動脈預置球囊阻斷、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用于PPP 治療中控制出血效果相當,但較前者而言,后者手術時間較短,且可降低術后相關并發(fā)癥,臨床應用安全性、可行性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PPP 患者接受下腹主動脈預置球囊阻斷術治療出血控制效果好, 且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