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嘉
(長江職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以假日出游的方式來調節(jié)日常生活中的快節(jié)奏與工作壓力,海島度假逐漸成為大眾節(jié)假日的出行首選。對于現(xiàn)代女性而言,海邊度假必不可少的就是一件能夠展現(xiàn)自己獨特魅力的泳裝,但是在20世紀以前的男權時代,女性裸露身體即被視為罪惡的禁忌,即使在海邊活動,女性也必須要把自己包裹嚴實并穿著鞋襪,只允許露出臉和手才能游泳。百年來無論社會觀念如何演化,人們對美的追求是不變的,泳裝的演變真實且直觀的反映出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以及泳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同時期始終有對時尚之美的表現(xiàn)方式及其對性別氣質的獨特展現(xiàn)。
在17世紀60年代以前,海邊游泳并沒有成為大眾娛樂項目,所謂的“泳裝”僅限于貴族女性在公共浴場內所穿著的用亞麻面料來制作的寬大襯衣。從最早期的裸體“天浴”到中世紀貴族女子們在浴場所穿的亞麻襯衣,還未真正出現(xiàn)一款便于女性在海邊活動時所穿著的服裝。18世紀末,海邊游泳開始普及并且很快成為大眾的娛樂活動之一。但在當時女性被認為是男性的私人財產,裸露身體被視為禁忌,導致當時的女性泳衣在設計上唯一遵循的準則就是不露出任何一寸肌膚,所以女性想要去海邊游泳便只能全副武裝,從頸部到腳趾都被包裹的嚴嚴實實,而衣服無法包裹住的頭和手掌,就用泳帽和手套來遮擋,裙擺比日裝短小輕便一些,裙內必須配以內搭長襯褲和鞋襪,僅露出臉和雙手才能下水。
19世紀70年代以后女性在海邊活動時所穿著的“泳裝”雖有些許變化,但還是必須搭配長裙、長筒襪、系帶靴和帽子以保證自己的身體不會過多的暴露在外。這一時期“泳裝”款式上最大的改變是在袖子上,袖長普遍縮短至肘部以上甚至更短些,整體搭配以短袖連體泳裙配燈籠褲、黑襪子為主,面料多采用全羊毛或絨布,如此便形成了上世紀末的泳裝,也算是現(xiàn)代泳裝的雛形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迫使歐洲男性幾乎全部投入戰(zhàn)爭,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使女性必須走出家門并擔負起男人們的工作,扛起家庭的重擔。 受到女性主義思潮的不斷影響和性別意識逐漸覺醒,女性終于從緊身胸衣中被解救出來。戰(zhàn)后的婦女不僅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也開始從事體育運動,并不斷努力擺脫社會強加在她們身上的各種限制,這一時期無疑是泳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泳裝守舊的款式限制也開始慢慢向實用性與功能性妥協(xié)。在1912年女子游泳首次成為奧運會項目后,競技泳裝(緊身連體泳裝)無疑成為了推動現(xiàn)代時尚泳裝發(fā)展進程的助推器。
因為受到戰(zhàn)爭及女性主義浪潮的沖擊,女性社會地位在當時得到了質的提升,她們開始追求更大程度的與男性平等,在著裝觀念上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轉變,更加敢于展現(xiàn)自己,無袖緊身泳裝此時已經成為新風尚。日常著裝已縮短裙長露出膝蓋,泳裝隨著時尚風潮的影響褲長也在不斷縮短,政府為了限制過分裸露,在20年代開始便有了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有警務人員專門負責測量泳裝的“尺度”,一般規(guī)定膝蓋以上露出超過6英寸就會被驅逐逮捕。20世紀30年代香奈兒女士以舒適、簡潔為服裝設計原則,呼吁女性不要以取悅男性為著裝準則,在服裝上幫助女性重新認識并塑造自我。盡管當時有著關于泳裝的種種約束和規(guī)定,女性泳裝的款式設計開始大幅度進階,平角連體泳裝已經司空見慣,腰部鏤空的露背設計也開始出現(xiàn)在運動泳裝的款式當中;分體式的泳裝也在30年代中期被設計出來,現(xiàn)代泳裝時尚已初見端倪,此階段不僅是泳裝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似乎也暗示著比基尼風潮即將來臨。
1946年法國設計師Louis R é ard將他開創(chuàng)的“比最小還要小”的、只用了30英寸布料的泳裝,巧妙地用同期因原子彈爆炸而名聲大噪的比基尼島(Bikini Atoll)命名。不過正如它的名字由來一樣,這種“三點式”的泳裝猶如一枚“原子彈”一樣震驚了世界。然而比基尼并沒能在40年代被公眾廣泛接受,只在歐洲有小范圍潮流影響,此時相對更保守的抹胸泳裝成為了可以被接納的新潮設計。
二戰(zhàn)結束后,人們期待的和平生活終于到來,但由于戰(zhàn)后物資的極度缺乏,女性在著裝上依舊保持著戰(zhàn)時狀態(tài),隨后Dior“NEW LOOK”時代來臨,泳裝設計也同樣秉持著這種優(yōu)雅而性感的美,緊隨時代審美的需求束胸衣開始在時裝中回歸,影響到泳衣設計也通過內衣龍骨和填充物讓腰肢更纖細、胸部更豐滿,花樣繁多的設計細節(jié)融入都由時裝影響而來。此時連體泳裝仍是主流,比基尼還是極少數(shù)人能接受的款式,但隨著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比基尼終于在60年代被“平反”了。Brian Hyland 1960年的一首風靡歌曲《黃色小圓點比基尼》,讓一直不太接受比基尼的美國人也似乎被“洗了腦”,而隨后007“邦女郎”Ursula Andress更推動了比基尼在60年代的風靡。
80年代隨著第三次女性主義浪潮來襲,造就了一大批包括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內的女強人,當初的男性附屬品在性別意識的洗禮下,逐步實現(xiàn)了從家庭到社會的優(yōu)雅蛻變,職業(yè)女性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均展現(xiàn)出了不亞于男性的工作能力,并在各行各業(yè)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就,她們在社會活動中所取得的成績不斷夯實著新時代女性的社會地位。隨著社會地位的持續(xù)提升,有著穩(wěn)定收入的職業(yè)女性并不再需要依附于家庭,不再以男性的審美為準則,只需讓自己感受到舒適與歡愉,在泳裝的選擇上亦是如此。這時期開始流行連體式泳裝,逐漸取代了比基尼的時尚地位,80年代的泳裝在款式設計與剪裁上更加前衛(wèi)與大膽,高衩至胯骨(high-cut)、深V至肚臍的款式,無一不在向大眾展示著女性的極致性感與獨特魅力。在80年代極致的暴露與性感所引領下的90年代泳裝,開始回歸本真,在強調款式與功能性兼具的前提下,高開叉的“保守”運動健美風格開始盛行,女性的身體更多的被泳裝覆蓋起來。此外,受到時裝極簡主義的風格影響,90年代的泳裝設計同樣趨于簡約,三角形比基尼也于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且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深受大眾喜愛的泳裝造型。
泳裝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說與女性主義思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三次女性主義浪潮一路推進并且見證了泳裝的發(fā)展,泳裝的從無到有說來簡單,卻也是經歷了漫長的百年變遷。在當代泳裝早已經成為了人們到海邊休閑、度假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泳裝開始迅速發(fā)展,品牌繁多、種類豐富,單從風格上劃分就有運動風、甜美風、性感風、簡約風、復古風等;款式上可分為連身三角、連身四角、分體兩截式、分體三件式及連衣裙款等五大類;在面料的使用上更是豐富多樣包括有蕾絲、針織、萊卡、錦綸、滌綸等;細節(jié)設計上采用鏤空、分割、拼接、印染、編織、鑲嵌等多種設計手法交替使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提升,更多的新型面料與設計方法被設計們應用到了泳裝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之中,相信今后的泳裝必將以更為獨特和新穎的方式為大眾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