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蔣祎寧 徐娜
常州市規(guī)劃設計院 江蘇 常州 213000
早在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和國家體育總局就聯合下發(fā)了《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試點工作方案》,這是我國首次專門制訂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相關政策文件。為配合順利實施,教育部和體育總局先后批準了29個省市的499所中小學校作為試點單位面向社會對外開放體育場館。
體育場館是實現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空間載體,根據《全國第六次體育場地普查公報》的數據庫[1],常州體育設施區(qū)域分布空間不均,老城區(qū)缺口較大,如何在城建基本完成,建設條件受限的現實狀況下實現突破,將是有效緩解城市建成區(qū)社會體育資源匱乏行之有效的重要渠道。
常州市區(qū)現有學校242所(除去不適宜向公眾開放的幼兒園),截止2017年常州市區(qū),累計4次對公眾共公布開放體育設施學校153所,占總量的64%。(與日本99%公立中小學對外開放體育場地差距明顯)
就開放時段而言,部分時段開放的體育場地比例遠高于全天開放體育場地,部分時段開放的學校多為晨練及寒暑假時段。
籃球場、小運動場、乒乓球場等體育場地數量較為充足,而羽毛球場、游泳池、排球房等體育場地數量不足。同時,各類體育設施部分時段對外開放的數量占絕大多數,全天開放的數量很少。
觀念因素主要是指廣大師生,尤其是學生家長對校園設施對外開放的看法, 主要有影響學校的純凈的社會環(huán)境、對學校教學秩序或活動有不利影響、對學校聲譽造成負面影響等。
安全歷來是校園管理重中之重,課余及節(jié)假日開放學校體育場館固然是好事,然而開放后難免可能發(fā)生各種體育傷害事故,安全問題就成了開放后的重要問題之一。
綜合訪談教育部門及部分學校校長,顧慮主要三個方面:
一是在校學生的安全責任,尤其是社會人士進校園帶來的不確定因素。
二是對前來健身公眾的鍛煉安全顧慮,部分體育活動具有對抗性,安全追責存在風險(如運動傷害、猝死等)。
三是校園內體育設施、器材使用的損害及財務安全的擔憂,加之部分鍛煉人士喜好帶寵物入校,少量群體缺乏公德,亂扔煙頭雜物等。
學校隸屬于市教育行政部門,而社會體育管理隸屬于體育行政部門不同管理系統之間存在著體質、制度上的諸多障礙。
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養(yǎng)護需要經常性投入大筆的資金。兩部門在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投入與分配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利益協調問題。
并非學校都適宜開放,在設計之初,一般學校并未考慮對外功能,因此學校各類功能空間交錯,難以適度分離或對外設置獨立通道,設施開放基本缺乏可能。
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對外開放,離不開 “觀念問題、安全問題、管理問題、設計問題”這四大瓶頸問題。
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需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明確體育、教育、公安、民政、學校、社區(qū)等相關方的職權責,校方也需要專門組成相應的管理團隊,實行明確的管理分工責制。同時配以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規(guī)章制度降低場地顯在和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做到管理有度,讓校方、家長、學生安心。
立法需求,重點解決安全保障問題,制定《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等管理制度。確保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能夠持續(xù)、健康、有序地發(fā)展。
在安全鍛煉層面,對健身器材設立使用標示,引入社區(qū)健身指導員,嚴格遵守開放管理制度;施行入?;顒影踩kU制度,免去學校場館設施開放的后顧之憂。
促進學校教體的和諧穩(wěn)定,校園設施與街道、社區(qū)健身資源互補,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
同時,政府部門調配資源,為開放設施提供啟動、維護和更新的資金保障,并進一步延續(xù)常州已有的較好政策,如全額補貼運動場所圍欄建設經費;對每天、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開放學校分類以獎代補等。
結合新版《中小學校設計規(guī)范》,為校園場館的對外開放預留通道;結合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標準和教體改革方向,用好地方補償政策,整體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
影響中小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運營的因素有很多,在充分考慮常州自身發(fā)展實際條件和周邊環(huán)境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模式,這樣才能夠使得學校體育場館的使用率達到最大化,為政府分擔一部分壓力,更好地滿足人們體育鍛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