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定華
新時期以來40年中國當代美學的發(fā)展,是與新時期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觀念的變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經(jīng)歷了從熱鬧到沉寂再到復興的過程,也是美學研究多元對話、眾聲喧嘩的過程,作為新時期開思想風氣之先者,美學正是新時期思想解放的體現(xiàn),是思想界關注現(xiàn)實、探討社會改革的重要理論表達。
以李澤厚等為代表的實踐美學雖然形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學大討論時期,但其主流地位的確立卻是在80年代,中國美學討論也由當初的關于美的本質的唯心唯物論爭,轉為對人的主體性和社會性的關注。90年代以后,隨著思想解放和社會發(fā)展的進一步展開,實踐美學成為各種非實踐美學思想進行解構的“眾矢之的”, 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的論爭成為此一時期中國美學的重要內(nèi)容,以張玉能、朱立元、鄧曉芒等為代表的新的實踐美學理論,與各種非實踐美學理論(如潘知常的生命美學、楊春時的超越美學、曾繁仁的生態(tài)美學、李志宏的認知美學等)展開了多元對話,各種流派的美學觀點的論爭,進一步促進了新時期中國美學的多元化局面的形成,也推動了21世紀新實踐美學的發(fā)展?;仡櫺聲r期中國美學諸多話題,其中如美的本質問題、美學研究的主客二元論問題及美學的人本主義精神問題等尤其是爭論的焦點,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下面我們就這幾個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延展開的相關討論作一些粗淺的分析。
美學上的反本質主義是新時期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理論上,這是新時期美學研究多元化發(fā)展的體現(xiàn),與西方現(xiàn)代哲學和美學的反本質主義有著深切的關聯(lián);現(xiàn)實中,正如黑格爾曾經(jīng)說過,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它是新時期中國社會思想解放的內(nèi)在體現(xiàn)。
西方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已經(jīng)開始的“美是什么?”的本質追問,一直是西方古典美學的核心問題,也是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把美本質看成是先驗的理式表明西方傳統(tǒng)美學追求唯一和清晰的問題解決方式的努力,哲學上看是客觀唯心的,這也帶來了其保守和形而上的特點。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說過:“近代美學所側重的問題是:‘在美感經(jīng)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是什么樣?’至于一般人所喜歡問的‘什么樣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問題還在其次?!雹?9世紀以后,隨著自然科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美的本質的形而上學的討論由于難以回答現(xiàn)實的提問,成為西方哲學美學反思的主要對象,對美的先驗本質的解構也就成為西方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美學的基本態(tài)度。同樣,美學作為舶來品,如果說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討論主要還是傳統(tǒng)的話語方式,還是圍繞美的本質問題等作的形而上的論爭的話,那么,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開始反思美的本質問題,并呈現(xiàn)為多元的視角。
新時期中國美學的反本質主義主要是從西方分析哲學那里獲得理論的力量,持此觀點的學者往往把矛頭指向實踐美學,并對實踐美學對美的本質的討論予以否定。西方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哲學美學尤其是分析哲學認為哲學的目的是對思想的邏輯澄清,希望通過語言分析來澄清概念,這一方法為新時期一些學者借用來探討美的本質問題,他們認為,實踐美學是一種傳統(tǒng)美學,其中對美本質討論的堅持是其古典美學的特征之一,需要進行批判。如張法教授認為,“一個科學的命題一定是既可以證實又可以證偽的??勺C實性或可證偽性變成了科學的標準之一”,“關于美的本質是什么問題,就是一個假命題,因為它是無法證實的。”②他從實證的角度認為傳統(tǒng)先驗的美學本質論由于不可證實,進而判斷美的本質問題是一個偽命題。近年來,李志宏教授也高舉反本質主義大旗,對實踐美學的美的本質討論進行了挑戰(zhàn)。他從認知美學的角度認為:“事物之所以美,并不取決于美本質或美屬性,而是取決于認知結構中形式知覺模式的建立及其顯效狀態(tài)。形式知覺模式是將事物形式與好感相連接的樞紐,是美感形成的條件?!雹蹮o疑,從不同層面包括科學實證的角度來分析美和審美,對于人們更好的理解美及相關命題有著積極的意義,反對將美的本質看成是先驗的客觀存在也是中國美學內(nèi)在反省的需要,但因此無視美和審美活動規(guī)律探討的意義,武斷地認為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是個偽命題,轉而只關注現(xiàn)象,則不僅是對人類精神現(xiàn)象簡單化處理,也是對傳統(tǒng)美學研究的徹底否定,似乎有歷史虛無主義的嫌疑。事實上,正如學者們普遍指出的那樣,西方分析哲學如維特根斯坦對本質問題的思考有著前期否定和后期回歸的過程,表明美的本質問題的思考從未缺失,畢竟,美的本質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問題或說真假問題,它是涉及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問題,科學實證主義的角度雖然豐富了美學研究的視角,但由此就否定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美的本質討論的意義,則是對人文學科的誤解。這種觀點由于缺乏開闊的視界和足夠的包容,有著因噎廢食的嫌疑,其武斷恰是另外一種本質主義的體現(xiàn)。
如果說,上述美學上的反本質主義還是一種理論思考的話,那么,現(xiàn)實生活中,伴隨著這種理論思考的則是對感性生存的強調(diào)。隨著新時期改革開放和全球科技的快速進步,信息化、技術化的消費社會,審美的大眾化成為新特點,美學研究重心開始下移,作為對傳統(tǒng)美學形而上特點的反駁,許多研究者從人的現(xiàn)實生存出發(fā)來討論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更多關注大眾的日常生活和生命體驗,強調(diào)個體人的感性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如身體美學、日常生活審美化等理論,與后工業(yè)社會個體對自身的關注和消費時代對身體體驗的崇尚相呼應,使得“審美與藝術活動不再是少數(shù)精英階層的專利,……它借助現(xiàn)代傳媒,特別是電視普及化、‘民主化’了,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空間”。④大眾的生活和價值標準成為日常審美的新向度,無疑豐富了美學研究的層次,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這一審美的泛化傾向,表面上是人的感性的解放,往往存在片面化、庸俗化的弊端,也帶來審美的倫理困惑。
實踐美學不同于以上的反本質主義立場,強調(diào)美的本質問題于美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實踐美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論為哲學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⑤實踐美學以對實踐的強調(diào)來反省傳統(tǒng)美學先驗本質論的形而上特征,與反本質主義對美的本質問題的消解不同,新時期以來,實踐美學不斷深化美的本質問題的思考,認為美的本質不是某種固定不變的實體或由某種單純的因素所構成的某種單一的現(xiàn)象,把美和審美看成是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賦予美的本質命題以開放的視野。蔣孔陽在《美學新論》中說:“我們應當把美看成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不僅由多方面的原因與契機所形成,而且在主體與客體的交相作用的過程中,處于永恒的變化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美的特點,就是恒新恒異的創(chuàng)造?!雹捱@一說明突破了傳統(tǒng)美學對此問題的認識論美學的缺陷。21世紀以來,新實踐美學不斷深化對此問題的思考,如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存在論為基礎,結合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思想,強調(diào)審美的過程性,認為“美只能在具體現(xiàn)實的審美活動中動態(tài)地生成。這時,美學的思考方式就不再是問‘美是什么’而是問‘美何以存在’、‘美如何生成’,從而展現(xiàn)出生成論的美學思想”。⑦張玉能的新實踐美學認為,審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價值論的角度看,美和審美都是在實踐創(chuàng)造的自由中生成出來的,與人的審美需要密切相關的價值性的東西”。⑧“從實踐創(chuàng)造論層面解讀了美的本質問題,強調(diào)了審美的價值維度。按照實踐轉向和實踐分析的思路,美的本質問題,‘美是什么’,不僅不是偽命題,而且是一個關系到一個美學體系的本體論性質的問題。因為,實踐轉向和實踐分析,把美的本質問題,‘美是什么’,放在了多層累的、多視角開放性的觀點、立場、方法上來考慮,所以,不僅不是偽命題,還是決定了整個實踐觀美學的多層累性、多視角性、開放性的真命題和關鍵命題”。⑨可見,堅持實踐美學觀點的學者并不是簡單地否定美的本質問題的討論,不是簡單地以推倒美學大廈為目的,否定以往美學討論的意義,而是在借鑒中西方美學思想的基礎上,深化問題的探討,努力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體系。
總體上來看,新時期中國美學對美的本質問題的多元化討論,其實是新時期社會現(xiàn)實和思想要掙脫傳統(tǒng),進行革新的要求的體現(xiàn),它推動了美學研究對美的屬性和規(guī)律的不同層面的探討,開啟了多元化的美學對話的路向。
從自身出發(fā),將人之外的現(xiàn)象界看成是客體和對象,是人類思考的前提,也是人類認識的開始。將兩個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是人類認識事物屬性的基本方式,由此,諸如主體客體、理性感性、善惡、美丑等的二元比較就是人類認識的基本途徑??梢哉f,探討比較事物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人類作為高等生物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只要我們開始對主客體二元關系展開討論,認識論問題就產(chǎn)生了,認識論就是建立在主客體二元區(qū)分基礎上的。鮑姆嘉通說,美學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的學問,表明作為哲學的分支的美學的認識論特點從娘胎開始就有。其實,西方近現(xiàn)代美學面對異化的人及其精神世界,就是建立在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彌合的基礎上的,康德將審美判斷看成是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橋梁,席勒有感于理性和感性分裂的現(xiàn)代社會導致的人格分裂,強調(diào)通過審美來實現(xiàn)理性和感性的統(tǒng)一,都是基于完整的人的目的,基于二元區(qū)分的思維方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主客體二元區(qū)分以及據(jù)此形成的認識論在美學研究中的地位是不容否定的,缺乏認識論這一維度的哲學和美學是不可想象的。
對認識論美學的反思是新時期中國哲學和美學的普遍態(tài)度。今天看來,中國美學在此一點的反思,其實關鍵不是主客體二元區(qū)分這種思維方式,而是對主客體二元關系的理解,事實上,完整的二元思維中是既包括二元的對立沖突,也包括二元的互滲協(xié)調(diào)的。“思維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是哲學最基本的問題,由此帶來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別正是建立在主客體二元關系的理解上的。關于認識論中的唯心唯物問題,恩格斯曾說:“哲學家依照他們?nèi)绾位卮疬@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酥猓ㄐ闹髁x和唯物主義這兩個用語本來沒有任何別的意思?!雹怦R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的第一性,思維的第二性。只是當這一哲學問題被放置在現(xiàn)實世界,當二元被對立起來理解時,便導致了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的一元論。
回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時美學討論其實不是純粹的學理探討,而是有它的時代背景的,是新的國家需要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主流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問題,故純粹的哲學問題有了政治倫理色彩??梢哉f,堅持二元區(qū)分中的物質第一性,在理論上,這種認識論帶來的就必然是意識對存在、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論。其實,即便今天看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作為一種哲學認識方法也是合理的,只是在當時,由于政治正確性的影響,二元的關系變成了唯物的一元對唯心的一元的簡單的正確性,傳統(tǒng)哲學美學的二元論問題變成了機械唯物主義的一元論。這樣,在一個唯心主義被簡單否定的時代,美被理解為作為客觀存在的東西,審美成為人的意識對客觀美的認識和反映,哲學問題成為政治正確性問題,唯物主義(其實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美學觀因此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當時,客觀派蔡儀的“美的根本問題就是認識論的問題”?、“美感根本上就是對美的認識”?等理解成為流行的觀點,而以呂瑩、高爾泰、朱光潛等為代表的唯心主義的美學觀被全面否定。主體既然不能強調(diào),主觀尤其需要避免,這樣,主客觀這兩個哲學中中性的概念發(fā)生了偏移,有了褒貶之分,客觀和物質具有了比主觀和意識更大的正確性,他們關系中矛盾對立的方面凸顯了出來,其結果就是,相當長的時期日常生活中人們還是簡單地以唯物主義相標榜,以其為真理和正確,而把唯心主義視為錯誤。
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研究對五六十年代的二元對立論的認識論美學進行全面反思,并體現(xiàn)出了從強調(diào)客體到強調(diào)主體再到二者兼顧和解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學界的主體性討論應該是一次對一元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的全面反駁,這一反思首先體現(xiàn)為對主客體二元中的主體和主觀方面的肯定,這就是把人和人的自由與美對應起來,主體的人被重新樹立起來,當時的美學主流實踐美學就是典型的人本主義美學。實踐美學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從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中對人的實踐和實踐的自由的思考出發(fā),探討審美與人的實踐、人的自由的關系,以李澤厚等為代表的實踐美學強調(diào)自然的人化的同時,也深入思考了人的自然化問題,對人和自然、主體和客體的雙向對象化關系有了更為辯證的理解,得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等重要觀點,在堅持唯物論的同時,賦予了二元思維中主觀和主體的一維應有的地位。同時,由于強調(diào)實踐對人的形成的基礎性意義以及美和審美的重要作用,實踐美學其實已經(jīng)跳出了傳統(tǒng)認識論美學的窠臼,轉化為實踐本體論美學。事實上,實踐美學的另一代表人物周來祥的和諧論美學思想,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美學觀念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結合,強調(diào)二元思維的辯證關系。21世紀以來,堅持蔣孔陽實踐創(chuàng)造論美學思想的新的實踐美學流派,將美學思考和社會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同時吸收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考,對人和自然、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作出更為辯證的理解,體現(xiàn)了從二元對立思維到二元和解思維追求的特點。
事實上,對于二元對立思維的突破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是一種普遍的傾向。文藝界以錢中文、童慶炳等為代表的關于文藝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提出,就是對傳統(tǒng)反映論文學觀的反思。就美學來說,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諸多后實踐美學流派,如生命美學、生存美學、生態(tài)美學、身體美學等,就思維模式上說,總體上也是對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予以反思的美學流派,只是常常因為強調(diào)主體,進而從生命、身體、感性等方面來否定理性、客觀,不免糾枉過正,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重新陷入了一元論的窠臼。生態(tài)美學作為對新時期主客二元關系進行思考的美學流派,以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姿態(tài),思考人和自然的關系,強調(diào)自然和生態(tài)的價值,認為工業(yè)化過程中,人類的自我意志過度膨脹,以至于忽視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帶來了巨大的環(huán)境問題甚至是人類生存的危機,這種生態(tài)意識既是對主體張揚的再反思,也是主客二元和解的闡發(fā)。超越美學的代表人物楊春時的主體間性理論,基于主客體、理性和感性等二元關系的思考,認為“現(xiàn)代美學應當追求方法論上的明晰性,屏棄傳統(tǒng)認識論。具體地說,就是借鑒現(xiàn)象學方法,把美作為意向性對象,通過審美體驗來把握,以現(xiàn)象學的還原來確立美的本質”。?雖然他基于李澤厚的實踐美學的認識論特點的討論,沒有觸及發(fā)展了的新實踐美學對二元問題的解讀,但通過主客體的共同主體性強調(diào)二元的和解,是對傳統(tǒng)認識論美學的反思,體現(xiàn)了當代學者對二元關系的新的思考,具有積極的意義。
總體上,從主客體二元的對立區(qū)分中客觀唯物的強調(diào)到主體主觀的覺醒,再到主客體間性關系的辯證討論,是新時期中國美學在二元思維方式上的基本過程和特征,這一思維的變化其實深層體現(xiàn)的是當代社會價值態(tài)度的變化。新時期之前的當代中國美學受西方近代美學和自身社會現(xiàn)實影響,多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最終陷于機械一元論,導致美學反映論的偏頗;而當下美學過度追求感性體驗在糾枉的同時也不免劍走偏鋒,畢竟美學研究不只是體現(xiàn)為感性的審美活動和審美體驗,對審美規(guī)律的理性總結終究涉及認識論,故二元思維依然會是我們的基本思維方式。由此,如何看待二元思維和認識論,如何保持二元間必要的張力,新時期哲學和美學應該有更多的思考。
新時期的中國美學總體上都是為人和人生的人本主義美學,在此意義上,各種主張的區(qū)別只在于對美和人的關系的側重不同。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曾經(jīng)就人對自然美的欣賞做過分類,認為有感官主義、情趣默契忻合和泛神主義三個遞進的層次,以此對應審美的人和人的審美,其實就是審美在人的動物感性(官)層、社會現(xiàn)實層、精神理想層的不同落實,三者共同構成了審美的人的完整性,也形成了新時期中國美學對美與人關系理解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新時期中國美學對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理解,其實是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體現(xiàn)為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即從理性的人到社會的人再到個體感性的人的強調(diào),也包含從形而下的感性回到形而上的理性的反思。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呼喚人的再次覺醒和回歸,學者們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解讀中尋找到堅實的理論基礎,在藝術上高揚人性,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體現(xiàn)在美學上就是把美和審美與人及其自由聯(lián)系起來,人的自由成為美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實踐美學如李澤厚說“美是自由的形式”,蔣孔陽說“美是自由的形象”,劉綱紀認為“美是自由的愉快”,都從馬克思主義關于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思想中獲得啟發(fā),把人的自由境界看成是審美的最高境界。同時,實踐美學不只在哲學思辨的層面肯定人和審美的自由,而且強調(diào)社會的人的審美人生。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在現(xiàn)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實踐論為基礎的實踐美學,尤其重視審美與現(xiàn)實人生的關系,如蔣孔陽就把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看成是美學研究的出發(fā)點,他的審美教育討論更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審美人格形成的深入思考。21世紀以來,新的實踐美學積極回應世界美學回歸生活世界的發(fā)展趨勢,關注日常生活審美,強調(diào)使“我們社會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能夠正常、健康、有序地發(fā)展,逐步實現(xiàn)理想化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建構和諧社會,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不僅強調(diào)了審美的社會感性層面,也堅持對人的理想的審美境界的追求。
21世紀以來,與消費社會大眾文化的發(fā)展相適應,中國美學出現(xiàn)了從日常生活審美的角度強調(diào)個體的人及其感性體驗的趨向,形成人的美學研究的層面。只要我們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后實踐美學的各種流派,無論是生命美學、還是生態(tài)美學等都自帶“生”字,都強調(diào)人的“生”,即感性的人和其生活,都體現(xiàn)出由抽象人性向現(xiàn)實人生的回歸和落實。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討論是21世紀以來美學走向感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美學現(xiàn)象,一些學者從西方海德格爾等為代表的存在主義中獲得了啟發(fā),從感性、具體此在的人來討論美,豐富了美學研究的視角,是美學由理論的抽象到現(xiàn)實感受轉向的具體體現(xiàn),其中如強調(diào)人的身體及其感性體驗的身體美學,直接標榜審美的感性生理基礎,帶來了更多審美的鮮活的內(nèi)容。對此,新實踐美學一方面肯定“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藝術化應該成為美學的根本”?,另一方面根據(jù)群體的不同,認為日常生活包括三個不同的向度,即精英化的日常生活、大眾化的日常生活和市井化的日常生活,對各自體現(xiàn)出來的審美趣味必須辯證分析,“應該遏制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市井化,引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大眾化,規(guī)范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精英化,使中國當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走上正確、健康、先進的發(fā)展道路”?,體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生活中審美的感性泛濫的警惕和審美與社會倫理關系的理性思考
事實上,對理想的人的追求同樣是其他美學派別的基本主張。如潘知常的生命美學強調(diào),“美學倘若不在人類自身的生命活動的地基上重新建構自身,它永遠是無根的美學,冷冰冰的美學”。?在強調(diào)了生命的同時,保有對理想人生的憧憬。以超越美學著稱的楊春時強調(diào)“現(xiàn)代美學必須確立超越性,從而為現(xiàn)代人找到精神家園,為他們提供終極關懷”。21世紀以來,以金雅等為代表的人生論美學更多地是從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吸收精神養(yǎng)分,強調(diào)從“美情”、“趣味”等方面將真善美統(tǒng)一起來,追求審美藝術人生動態(tài)統(tǒng)一的大美觀、真善美張力貫通的美情觀、物我有無出入詩性交融的美境觀,希望建立“儒家的‘盡善盡美’和自得之樂,道家的‘天地大美’和逍遙之樂所追求的社會倫理和自然倫理相洽的理想境界”。?這些思考都體現(xiàn)了新時期美學對人和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中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相連,帶有人本主義美學的色彩。
生態(tài)美學是新時期一個側重思考人類和自然關系的美學流派,曾繁仁說:“生態(tài)美學是在新時代經(jīng)濟與文化狀況下提出的人與自然、社會達到動態(tài)平衡、和諧一致的處于生態(tài)審美狀態(tài)的存在觀,是一種理想的審美和人生?!菍Α祟愔行闹髁x’的突破,是由實踐美學到存在論美學的轉移。”?生態(tài)美學結合西方的環(huán)境美學等對生態(tài)的思考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念,反思當代社會發(fā)展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強調(diào)要從自然和生態(tài)的角度,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其實,關于人和自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早已警告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nèi)祟悓ψ匀唤绲膭倮?。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tǒng)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只是這一告誡常常被人類自我膨脹的欲望所掩蓋。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工業(yè)化發(fā)展過程中對自然和生態(tài)的破壞,給了我們巨大的教訓,生態(tài)美學的思考體現(xiàn)了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但是生態(tài)美學把實踐美學的主張看成是人類中心主義的,顯然是一種誤解。正如康德說的,人就是目的。美學研究從對人的否定的古典美學到對人肯定的近現(xiàn)代美學,正是美學研究的巨大進步,人本主義因此就是美學應有的品格,但以人為中心不是人類中心主義,尤其是21世紀以來,新的實踐美學強調(diào)區(qū)分人類中心和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世界和審美的人類中心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離開人來討論美或者其他問題都是無意義的。因此,堅持美學的人學特點,強調(diào)美學“為人生而藝術”,警惕人類中心主義也就是新實踐美學理解人和自然關系的基本態(tài)度。
注釋:
①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頁。
② 張法:《為什么美的本質是一個偽命題——從分析哲學的觀點看美學基本問題》,《東吳學術》2012年第4期。
③ 李志宏、張紅梅:《根源性美學歧誤匡正:“美”字不是“美”——兼向張玉能先生及實踐美學譜系請教》,《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5期。
④ 陶東風:《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新文化媒介的興起》,《文藝爭鳴》2003年第6期。
⑤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18頁。
⑥ 蔣孔陽:《蔣孔陽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頁。
⑦ 朱立元:《略談當代中國美學語境中的實踐存在論美學》,《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⑧ 張玉能:《新實踐美學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頁。
⑨ 張玉能、張弓:《為什么“美的本質”不是偽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5期。
⑩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頁。
? 蔡儀:《美學論著初稿》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568頁。
? 蔡儀:《美學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頁。
? 楊春時:《美學要回應現(xiàn)代性的挑戰(zhàn)》,《廣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 張玉能:《新實踐美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90頁。
?? 張玉能:《新實踐美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張玉能自選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264頁。
? 潘知常:《生命美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
? 金雅:《人生論美學傳統(tǒng)與中國美學的學理創(chuàng)新》,《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年第2期。
? 曾繁仁:《試論生態(tài)美學》,《文藝研究》2002年第5期。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5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