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超
(福建江夏學院工程學院, 福建 閩侯縣 350108)
為了實現對城市中歷史地段的保護與振興,許多城市都正在努力開辟既有建筑新的城市功能,其中以休閑文化產業(yè)作為主要的選用類型。這種新型的功能置換模式鼓勵將城市中的既有建筑作為休閑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并通過利用建筑的價值,為其引入新功能以適應社會不斷的發(fā)展需求。
福州華僑新村擁有優(yōu)渥的地理優(yōu)勢及文化氛圍,吸引了許多投資者租賃或收購原有為居住功能的別墅改為商業(yè)、辦公或其他用途。既有住宅由于面臨著功能及使用需求的轉變,由于缺乏有效正確的保護再利用指導,使得原有建筑風貌及環(huán)境出現了較大改變,對既有建筑價值造成了一定影響。
現福州華僑新村中的既有住宅功能置換的方式主要以業(yè)主的自我更新為主。新村內現有72 棟建筑,通過初步的分類統計。其中功能置換型共有29 棟,占所有建筑的40%。其中按功能類型包括了商業(yè)、辦公、展覽等,其中商業(yè)功能79%、辦公功能17%、展覽功能4%。
02 號別墅是位于新村內最東側一棟,緊鄰城市主干道,建筑面積約280 m2,現作為集咖啡館、工作室、展演空間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聚集地。(圖1)
(1)外部空間的激活:庭院東側為主要的活動空間,透過低矮圍墻可觀望到城市干道。北側院落面積大且空曠,為業(yè)主舉辦liveshow 提供了良好的場地。為建筑帶來了較高的社會認知度,內部通過舉辦小型音樂會及手工藝交流活動為該建筑及華僑新村提供了較多的社會曝光度及關注度。為游客提供了感受慢生活的情感寄托,賦予了既有建筑新的生機。
(2)建筑功能的轉換:建筑為兩層磚混結構,可上人平屋面,保留原有寬敞的“L”型外廊。一層將原客廳及餐廳間的門拆除,形成連續(xù)完整的操作區(qū)及小型吧臺。原南側客房及北側廚房現作為主要的餐飲區(qū)。原過廳區(qū)域,作為主要的展覽區(qū),提供手工藝品及文化書籍的展示銷售。二層較原有建筑結構上并無太多變化,分為若干獨立的房間。
(3)細部裝飾的保留:原有木質門窗被替換成了鋁合金玻璃窗,入戶門保留原有花式鐵藝格柵,其余均為原色木門。內部裝飾上,裝飾風格以木材及布藝為主,在天花簡單添置了石膏板線腳及墻面粉刷,保留地面及樓梯原有水磨石材質。
42 號別墅位于地塊中部,較其他棟建筑來說,由于地勢較高,位置較為隱蔽,建筑面積約為425 m2?,F主要以文創(chuàng)產業(yè)對外經營并作為支持原創(chuàng)設計的藝術交流平臺,不定期的舉辦手工藝品及文創(chuàng)用品的創(chuàng)意市集,吸引了文化藝術愛好者。(圖2)
(1)外部空間:建筑基地整體為東側略長梯形,院門正對建筑主入口。西南角后期加蓋玻璃頂棚的榻榻米式茶座,抬高地面0.3m 左右鋪設木地板。主要庭院區(qū)域位于北部及東部,通過石子路、木質鋪地、石條丁步形成活潑的空間感受。
(2)建筑單體:三層磚混結構,坡屋面,建筑整體及門窗部分白色粉刷。一層為對外營業(yè)的輕食和服飾店,西側部分為輕食區(qū),南向較窄的外廊作為服飾店的櫥窗展示區(qū),利用東側較為寬敞的外廊和室內東側原有的餐廳連成服飾銷售空間。業(yè)主并未破壞原有建筑的結構,將原有客廳、客房、走道等之間的門拆除,形成較為寬敞和連續(xù)的空間。二、三層保存原有的空間格局,主要為服務內部人員辦公區(qū)域。
(3)細部裝飾:門廳,樓梯及緊鄰的咖啡區(qū)均為原有的彩色水磨石地面,其余房間鋪設木地板并做了木質踢腳線。室內門窗也統一進行了更換,配上了使用較為方便的現代五金配件。衛(wèi)生間墻面為黃褐色文化石,地面重新鋪磚。
(1)對內部空間更新:應首要保證對原有的建筑原真性不會帶來較大的改變,保證原有的空間格局,對建筑內部中損壞已經較嚴重的部分進行合理的修復更新。同時為適應新的使用需求,對建筑內部設備進行修繕及添置,并根據后期具體的使用功能,對原有內部空間進行合理的功能置換。
(2)對建筑形象的更新:大多數既有建筑由于使用時間較久,使用強度較大,并缺乏合理有效的維護,建筑形象都已經破敗不堪,識別性較強的部分建筑細部信息也很難完整的保留。對建筑形象進行修繕或更新,不僅能保留建筑的原真性,同時也能夠重新煥發(fā)建筑的活力。
(3)對外部環(huán)境的整治:建筑的使用不善或者閑置帶來的不僅僅是建筑單體的衰敗,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外部環(huán)境的荒廢。建筑與環(huán)境相互影響,從而加劇了建筑衰敗的速度。對外部環(huán)境景觀的有效更新、外部交通及停車位的合理規(guī)劃、提高外部公共空間的靈活性都能夠提升建筑的吸引力及活力。
功能置換模式基本保持了建筑的原有風貌,通過對內部空間進行了重新設計及裝飾,外觀上基本保持原有風貌不變,原有建筑的大多信息也得到保留。同時也通過既有建筑的功能置換提升了價值實現。
(1)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包括其使用功能和建筑特征。功能置換型的建筑從使用功能上看,大多都已經不作為原有的居住功能使用。但其具有建筑特征裝飾細節(jié)仍然被保存下來,相應的歷史價值也得到了保留。
(2)社會價值:既有建筑大多依托了原有福州華僑新村內的整體環(huán)境及人文底蘊,在沒有對建筑內部結構及外觀做太大的干涉的前提下,賦予了原有建筑新的生命力。同時作為商業(yè)化使用,提升了社會的關注度。
(3)建筑藝術價值:大部分藝術價值基本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維護,但由于不同業(yè)主的需求不同,整體的裝飾風格也差異較大。同時,后期的添置的管線設備也沒有進行合適的隱藏,對整體的建筑風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4)城市景觀價值:庭院景觀在尊重原有地貌特征的前提下,對庭院空間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時由于使用上的需求,庭院內的綠植也得到妥善的養(yǎng)護與打理,都對新村內的城市景觀帶來了較好的感受。
(5)經濟價值:功能置換后主要以輕食及文創(chuàng)工作室居多,以其原有的文化氛圍為基礎,通過文創(chuàng)產業(yè)吸引較多消費者,給業(yè)主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這種經濟效益使得業(yè)主對原有的建筑價值更加的重視,能夠產生良好的良性循環(huán)。
針對目前福州華僑新村的主要改造更新現狀,通過采用功能置換型模式重新激發(fā)其活力。在認識這種對于既有住宅具有積極意義的更新方式的基礎上,將其作為一種合理可行的改造更新模式進行推廣。對存在更新可能性的既有住宅外部進行保留或適當修繕,改造內部的結構和布局,調整使用功能以充分實現其更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