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勇,吳群英,張春梅
(延邊婦幼保健院,吉林 延邊 133000)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早期表現(xiàn)為接觸性出血,中晚期為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伴發(fā)陰道排液。宮頸上皮內病變是一種宮頸癌癌前病變,無特殊表現(xiàn),部分病人存在陰道流血癥狀[1]。宮頸上皮內病變與早期宮頸癌的臨床鑒別診斷難度較大,應用液基薄層細胞檢測(TCT)的誤診率與漏診率較高。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活檢病理檢查在兩種疾病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2]。因此,我院特選取220例接受宮頸癌篩查女性作為研究對象,觀察TCT與活檢病理在兩種疾病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我院接受宮頸癌篩查的220例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時間為2018年5月~2019年6月,隨機分為兩組各110例,對照組110例女性的年齡范圍在27~56歲,平均年齡為(42.39±3.46)歲;觀察組110例女性的年齡范圍在26~58歲,平均年齡為(40.77±4.95)歲;兩組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接受術前TCT檢查診斷,非生理期取樣,選擇膀胱截石位,用擴陰器將宮頸充分暴露,用棉球擦拭宮頸外分泌物,應用宮頸刷從宮頸口探入,瞬時間轉5圈,采集受檢者的子宮頸細胞樣本,將宮頸管內與宮頸管外脫落細胞用專業(yè)液基收集,將沾有脫落細胞的宮頸刷放入裝有細胞保存液的瓶子中,漂洗后將細胞轉移至保存溶液中,貼上電子條碼,將樣本標本放入全自動細胞制備機中,依次開展混勻、過濾、轉移等處理措施,取帶有樣本細胞放置于載玻片上,進行顯微鏡下觀察。
觀察組接受術前活檢病理檢查,前期措施與對照組相同,用棉簽擦拭宮頸分泌物后,于宮頸上開展碘試驗、醋酸白試驗,判斷可疑陽性部位,應用數碼電子陰道鏡進行輔助檢查,針對醋酸白色上皮、異型血管以及碘陰性區(qū)等處均可進行多點取材,取樣后放置于10%中性緩沖甲醛溶液中進行標本固定,進行組織病理學診斷與分級。
以術后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3],對兩組營養(yǎng)不同檢查方法的準確性進行判斷。
選用S P S S 2 0.0 軟件,t 值對計量資料檢驗,描述用; 值對計數資料檢驗,描述用(%);P值<0.05時,提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觀察組確診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誤診率與漏診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檢查診斷結果比較[n(%)]
宮頸癌是位于子宮頸的惡性腫瘤,嚴重損害女性患者的身體,導致女性出現(xiàn)陰道流血、不孕等癥狀,嚴重時也會威脅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早期診斷,及時開展有效治療是降低宮頸癌患病率與死亡率的關鍵[4]。TCT檢查是子宮頸癌常用的檢查方式,是通過玻璃染色紙片固定,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tài)與數量,對宮頸癌進行判斷,此種方法極易受到操作人員專業(yè)手法、患者膀胱情況等外界因素影響,導致檢查結果出現(xiàn)誤差,診斷準確率較低。有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TCT檢查過于淺表,無法對病人疾病情況進行深入診斷,臨床診療效果并不理想。
宮頸活體組織細胞學病理檢查,可通過對宮頸不正常陰道出血、接觸性出血等地方,對子宮頸癌可疑細胞進行針對性檢查,有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癌前病變?;铙w病理檢查具有檢查方法簡便,安全性高,可重復操作等特點,可對可疑或難以發(fā)現(xiàn)的微小病灶進行反復檢測,有利于醫(yī)師對可疑病例進行進一步確診。針對子宮頸與子宮內膜變化情況而言,利用活體檢查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全面、有效的診斷信息,有利于對子宮內癌變情況進行全面觀察,進一步醫(yī)師對早期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病變兩種疾病進行鑒別診斷。根據本組研究結果提示,子宮頸癌前病變臨床診斷中應用活檢病理檢查的準確性明顯高于TCT檢查,更有利于醫(yī)師進行鑒別診斷。
綜上所述,子宮頸癌前病變與早期宮頸癌鑒別診斷,可通過活檢病例檢查進行鑒別診斷,確診率較高,誤診率與漏診率較低,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