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子
冬將軍來的夏天
作者:甘耀明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6月
剛入行時,甘耀明往往是一邊采訪收集資料,一邊構思要寫的內容。他笑稱這個過程很像“鬼打墻”,“萬般也走不出迷宮森林,風險還蠻高的”。就這樣硬著頭皮熬了兩年之后,現(xiàn)在的甘耀明每天能寫千字,非常規(guī)律,鮮少異動,最理想的時候,第二天起來馬上就能續(xù)寫。仿佛是參加馬拉松比賽一般,甘耀明的產(chǎn)出穩(wěn)定而持久,好作品一本接著一本地推出。
甘耀明1972年出生于苗栗,畢業(yè)自東海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文學創(chuàng)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曾獲聯(lián)合報文學獎、聯(lián)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被譽為臺灣“六年級”(20世紀70年代出生)寫作者中的第一人,但甘耀明卻自認晚慧。他說在臺灣同時代的作家中,許多人在高中就有明確的目標,而他直到大學才決定要成為作家。求學期間到甫出社會工作,他花十年時間,才磨出第一本小說集。直到2015年出版的《邦查女孩》,才讓甘耀明躋身主流文壇,獲得廣大讀者的青睞。
在文學作品日益被雅俗分化的時候,甘耀明就像一名太極宗師,把陰陽五行居中調和。對甘耀明而言,小說沒有徹底的純文學與大眾文學之分。文學的光譜里,有些故事性不強,強調內在思索與感受,而另一端則比較通俗,甘耀明寫作的核心就是在故事與文字間取得平衡,創(chuàng)造出雅俗共賞的深刻作品。在《邦查女孩》中,甘耀明成功塑造出古阿霞這個身世坎坷卻善良勇敢的人物典型。他筆下的臺灣高山林場,孕育出一個游俠、奇幻、歷史花樹綻放的文學世界。得益于扎實的資料采集功夫與米雕藝術家般的縝密和耐性,甘耀明總是能令讀者在其驚人的想象、動人的情節(jié)與迷人的語言中欲罷不能。
在交出《邦查女孩》這樣長達近四十二萬字的長篇小說后,于2017年出版的《冬將軍來的夏天》中,甘耀明轉而刻畫他定居多年的臺中城,并佐以大量的寫實細節(jié),力圖讓這本小說更貼近現(xiàn)代讀者的日常,然而,這并不表示這個故事少了甘耀明作品中常見的魔幻色彩與幽默筆觸。即使這本書描繪的是死亡與傷害這樣沉重的主題,但是甘耀明用一幕幕生動戲謔的情節(jié),淡去了療傷這件事的哀凄色彩,讓死亡這件事變得輕盈許多,讀者就這樣跟著主角一起經(jīng)歷了一場笑淚交織的旅程。
對甘耀明而言,面對人生低谷,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支援的過程十分重要,所以他安排故事主角在漫長的沉淪中找到支援,獲得內在的升華,于是臺版編輯才會將這本書定位為“死亡與生存的療愈小說”。兩年后,《冬將軍來的夏天》的簡體中文版終于得以在大陸出版,小說中所反映的諸如老人共居、往生互助會、死亡與善終等各種社會現(xiàn)狀無不在挑戰(zhàn)著讀者的耐受力。這是一本集合了很多傷痛和殘忍的故事,卻仍能讓人感受到愛與被愛。
“我被強暴的前三天,死去的祖母回來找我?!毙≌f開篇的第一句就足夠震懾人心?!抖瑢④妬淼南奶臁返闹鹘鞘且幻谒搅⒂變簣@任教的老師黃莉樺,她在某次聚餐遭到園長兒子性侵后沒有掩蓋事實,而是選擇勇敢地站上法庭采取法律手段,為自己爭取正義與公道。然而莉樺的母親卻接受了園長的提議,以三百萬元賠償金及重回財務長職位的條件決定私下和解。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逐漸激化,聽聞消息的學生家長也開始議論紛紛。在母親與園長的雙重施壓以及眾人歧視的目光下,莉樺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逃離家庭,加入由她祖母號召組織的老人互助會,和幾位年老女性展開了一趟奇異之旅。
七個女人與一條老狗,這樣的一群社會邊緣人隱居在都市邊緣的廢棄游泳池內,她們脫離社會秩序,組成比家人更親密。比愛人更可靠的多元家庭。甘耀明在訪談中提及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契機,是從“往生互助會”這個游走在灰色邊緣的組織獲得的靈感,因而創(chuàng)造出書中幾個形象鮮明的老女人。包含小說主角黃莉樺的祖母在內,她們一反常人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即使遭遇過許多人生劫難,她們仍然活得比年輕人更加神采奕奕,雖然偶爾會因為意見不合而斗嘴打架,但在關鍵時刻卻比任何人還要團結地守護著彼此。
然而故事里的女人們,每人背后都有一段傷心的往事:莉樺遭遇的是熟人性侵還有母親試圖以金錢賠償和解的二次傷害,莉樺的祖母則是被兒子因為媳婦外遇而自殺這件事狠狠傷害,其他有的人被兒子散盡家產(chǎn),有的人被父親遺棄,有的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她們毫不吝嗇地把這些過去跟莉樺分享,因為對她們來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拿出來翻閱是安慰新進的受難者”。這雖然是種體貼,讓受到傷害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個受到委屈的人,然而有時候,這些拿來當作安慰的往事反而會變成另一種沉重的負擔,聽在本來就心亂如麻的莉樺耳里,只覺得更加心煩意亂。
傷害一旦造成,就不可能愈合成完好如初的模樣,那條表明曾經(jīng)痛過恨過的疤痕會一直存在著,直到有一天我們可以云淡風輕地看待這一切,但這些都只有當事人自己放下情緒才能做到。在故事的高潮部分,甘耀明用表面克制、內心里洶涌的筆觸講述了受性侵者在法庭上遭受到的壓力與誤解,這自然有小說戲劇性的夸飾成分存在,但是諸如加害者供詞里提及的“情欲流動”,不禁讓人想起當年震驚兩岸的林亦含性侵事件。然而,作者并沒有選擇一個“正義獲勝”的結局,而是安排了一場祖母宛如鬧劇般的“作證”,借此來凸顯出在酒醉性侵事件的背后,糾結于“是否開口說不”這件事本身有多么荒謬。
要如何在一個吃人的世界里活下去?人生墜落至谷底時,有沒有能承接住的一雙手?書名取為《冬將軍來的夏天》,其實是冬將軍沒來的夏天。甘耀明在小說里虛構了一則二戰(zhàn)期間德軍遠征蘇聯(lián)莫斯科的故事:一位俄國老人為拯救孫子,跑到城外森林尋找藥材,被德軍俘獲。德軍故意放走他,尾隨老人以找出進攻路線,不想老人站在大雪中一動不動三天,間接造成德軍撤退。
這則故事原是文具店老板講給祖母聽,祖母再講給莉樺聽,讀者讀到的版本則是莉樺講給小男孩聽的。男孩抱怨故事沒有結局,莉樺說:“故事停在它最想停的地方。但是人生不一樣,人生無論如何都會過完,今天會過完,一禮拜會過完,一生也會過完,人生會有結局,但不是每個結局都是好的,但記憶會停在最美的位置,停在最美地方的都是好故事?!?/p>
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開放式的結局,或許我就像書中的那個小男孩一樣,早已習慣故事就要有一個明確的結局,不管是好是壞。然而,當我重新翻閱書中的片段后,我開始可以體會到,為什么作者會選擇這樣的結尾。如果說人生的結局都是必然迎向死亡,那么我們之所以需要故事,或許就是為了讓記憶可以停留在最深刻的位置,不管那是美好的團圓,又或者是悲傷的離別。那些刻在我們腦海里難以忘懷的吉光片羽,都是一個個閃閃發(fā)光的故事,我們用記憶珍藏它,用書寫傳頌它,因為比起總有一天會腐壞的肉身,故事能以更頑強的生命力存活下來。
甘耀明用《冬將軍來的夏天》這樣一本豐富的書,傳達了死亡的意義,對他來說,“死是有責任的,那責任是得跟自己深愛的人告別”。這是一場莉樺與祖母告別的生命之旅,在這個夏天她遭遇了最難堪的事件,卻也因為親情的陪伴而得以再次找回面對生命的勇氣。這是一個女孩被迫在一個季節(jié)之間成長的故事,故事雖然暫時畫下句點,但她人生的結局,卻還是未完的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