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的使用壽命不僅與內燃機本身的結構設計、制造水平有關,也與合理使用有關。合理使用包括內燃機使用環(huán)境和使用方式。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內燃機適應性及運用方式方面的信息,僅供讀者參考。
內燃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熱力發(fā)動機,其應用領域寬泛,通??砂ǎ?)各類地面運輸車輛(汽車、拖拉機、內燃機車);2)各類工程機械;3)農業(yè)、林業(yè)機械;4)發(fā)電站;5)船舶主機及輔機;6)軍事武備,如坦克、水面艦艇、潛艇等。
與其他熱機相比,內燃機的優(yōu)勢為:1)熱效率高,燃油消耗率低,尤其是柴油機,通常被認為是熱效率最高的熱機;2)功率范圍寬廣,單機功率可從零點幾~數萬 kW,適用于多個領域;3)結構緊湊、質量輕、便于移動;4)操作簡易,起動迅速,在起動后能迅速以全負荷運行。
與其他熱機相比,內燃機的劣勢為:1)內燃機對燃料要求較高,中、高速內燃機通常使用汽油或輕柴油作為燃料,并且對燃料清潔度要求較高,通常不使用固相燃料或劣質燃料;2)噪聲與排氣污染問題,內燃機目前在各個領域中得以廣泛應用,但對環(huán)境的污染也日益加重;3)整機結構復雜,零部件加工精度要求較高。
內燃機使用壽命不僅取決于內燃機本身的設計和制造質量,也取決于其使用得當與否。其中一個指標就是內燃機對不同地理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其指內燃機在高原山區(qū)等惡劣環(huán)境下工作的能力,以及適應傾斜道路工作的能力。
內燃機在高原地區(qū)運行時,由于海拔較高,氣壓較低、空氣稀薄,因此會使內燃機動力性能與經濟性能下降。
2.1.1 對內燃機動力性的影響
通常而言,海拔高度每增加1 000 m,空氣密度減小約9%,大氣壓力下降約11.5%。由于空氣密度較低,使內燃機充氣量下降,并且過量空氣系數減??;同時又因為氣壓降低,環(huán)境氣壓與內燃機缸內的壓力差減小,內燃機壓縮終了時的壓力和溫度均降低,使混合氣的燃燒速度減緩。充氣量下降和燃燒速率降低均會使內燃機動力性下降。通常海拔高度每上升1 000 m,發(fā)動機功率和扭矩分別下降12%和11%。
海拔高度的增加同時也會影響到內燃機的怠速性能。由于進氣道內真空度降低,導致進氣量不足,內燃機怠速也會隨之下降。海拔高度每增加1 000 m,對應的怠速會下降50 r/min,同時怠速穩(wěn)定性也會變差。
2.1.2 對內燃機經濟性的影響
在高原山區(qū)運行的內燃機,進氣充量會顯著下降。如果供油系統不經調整或者校正,則會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空燃比減小,油耗增加。另外,隨著大氣壓力的降低,燃料的揮發(fā)性會變大,并且易于產生泄露與氣阻,增大油耗。2.1.3 對內燃機潤滑油的影響
由于在高原運行的內燃機動力性變差,因此為保證功率輸出,內燃機滿負荷運作的時間比例會明顯增大,容易導致內燃機過熱現象。內燃機工作溫度上升后,會導致潤滑油黏度減小,氧化速度加快。同時,過濃的混合氣無法充分燃燒,一旦竄入曲軸箱,會導致潤滑油的稀釋以及變質現象。潤滑油品質的降低會導致內燃機潤滑不良,加劇磨損。
根據內燃機在高原地區(qū)的具體應用特點,可采取下述措施以改善其性能。
2.2.1 減低功率運行
對沒有具備高原性能的內燃機,如臨時需要在高原地區(qū)使用而不采取其他相應措施,則必須降低功率運行。按高原對內燃機動力性影響程度,相應降低內燃機功率和扭矩的輸出要求。如通常海拔高度每上升1 000 m,發(fā)動機功率和扭矩需要分別下降12%和11%。如不降低功率運行,會導致發(fā)動機過載運行,容易損壞發(fā)動機。
2.2.2 提高壓縮比
對需要長期在高原地區(qū)運行的現有內燃機,可以通過采用一系列改進措施,使發(fā)動機滿足在高原地區(qū)使用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提高發(fā)動機的壓縮比。由于高原地區(qū)空氣稀薄,內燃機實際進氣充量減小,壓縮行程終了時氣缸內的溫度和壓力均會下降。因此,可適度提高內燃機壓縮比,既可提高壓縮終了時的缸內溫度與壓力,又可加快燃燒速率并增大膨脹比;同時采用稀薄混合氣以提高內燃機的動力性與經濟性。提高壓縮比的措施有:采用高壓縮比的氣缸蓋。高壓縮比的氣缸蓋既可以是專門設計的具體產品,也可在原有的氣缸蓋上進行加工處理,以采用減小燃燒室容積的方式提升壓縮比。此方法比較簡單,可獲得所需的壓縮比。除此以外,還可采用較薄氣缸墊提高壓縮比。此方法只能有限地提高壓縮比。
2.2.3 調整燃油系統
隨著海拔高度增加,進氣充量減少,如不調整供油系統,則會導致混合氣變濃,燃料燃燒不完全,進而導致功率下降,油耗和排放增大。因此需要根據海拔高度的變化調整燃油系統的循環(huán)供油量。
2.2.4 調整電控參數
隨著海拔高度增大,內燃機壓縮終了缸內溫度降低,導致火焰?zhèn)鞑ニ俣葴p緩。因此對汽油機而言可將點火提前角提前約2°~3°曲軸轉角,或調整火花塞參數,以增強電火花強度。對柴油機而言,可減少燃油系統每循環(huán)供油量;隨著海拔高度增大,柴油噴入氣缸后的著火延遲期變長,如果燃燒速率較緩,需適當增大噴油提前角。
2.2.5 采用含氧燃料
含氧燃料通常指摻混有酒精、丙酮及其他含氧化合物的燃料。由于摻入的燃料分子中均含有氧,因此在燃燒過程中,減少了所需的空氣量,并且可補償因氣壓降低而產生的進氣充量不足。采用含氧燃料,需要進行相關臺架試驗進行評估,以確保此措施對發(fā)動機正常運行沒有不良影響。
2.2.6 采用進氣增壓裝置
由于受到爆震等問題的限制,增壓技術在汽油機領域的應用起步較晚,而柴油機則不受該制約。在2 000 m以上的高原工作時,為保證足夠的功率儲備,裕量較小的內燃機需要加裝增壓器,通過增加進氣充量來提高壓縮終了時缸內溫度與壓力,用以彌補內燃機的功率并改善其燃油經濟性。同時,內燃機的增壓器應有足夠的工作裕量,不因產生壓氣機喘振或者由于排氣溫度過高導致渦輪損壞。
2.2.7 保證蓄電池的可靠性
內燃機無法自行起動,需要在外力作用下方可起動。電起動是最為常見的起動方式,因此蓄電池的可靠性就尤為重要。需定期檢查蓄電池,并且補充蒸餾水及電解液,以保證蓄電池的良好功能。
2.2.8 改善潤滑條件
在高原地區(qū)運行的內燃機,其所使用的潤滑油需具備良好的黏溫特性,以確保發(fā)動機在低溫環(huán)境下具備良好的起動性能,在高溫環(huán)境下具備良好的潤滑性能。同時為了避免潤滑油變質,需維持良好的曲軸箱通風,并采用機油散熱器進行散熱。
通常而言,坦克、工程機械內燃機需要在前、后傾斜30°~40°以及側傾20°~35°的條件下進行正常工作;而拖拉機、汽車等僅需在前、后傾斜20°~30°以及側向傾斜20°的情況下進行正常工作;船用柴油機需要在較大的縱橫搖擺度下正常工作;對于坦克用柴油機而言,還應具備潛渡涉水等能力。在水下運行時,內燃機需要采用防水密封結構,并需要適當考慮遙控措施。
內燃機氣候環(huán)境適應性指標是指內燃機對不同氣候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需要內燃機在高溫地區(qū)具備足夠的散熱能力,且不會產生過熱現象;在高寒地區(qū)則能迅速起動。
在高溫條件下,內燃機冷卻系統的散熱能力明顯下降,容易導致過熱,并且會使內燃機的進氣充量下降、潤滑性能惡化、供油系統產生氣阻并影響到燃燒過程,使內燃機的動力性、經濟性及可靠性下降。
3.1.1 對內燃機進氣充量的影響
當進氣溫度升高后,其與內燃機缸壁的溫差減小。盡管可采用適當措施提升充量系數,但由于在高溫條件下內燃機機體溫度較高,空氣密度還是會迅速下降并使內燃機充量系數減小,從而導致內燃機功率降低。
3.1.2 對內燃機燃燒過程的影響
在外界溫度較高的前提下,進入內燃機的混合氣溫度也隨之升高,內燃機整個工作循環(huán)的溫度也隨之上升。同時由于冷卻系統的冷卻能力下降,會導致內燃機過熱,燃燒室壁溫、氣缸壁溫上升,會在接近爆震極限的條件下運轉,易產生不正常燃燒現象。不僅如此,不正常燃燒現象容易導致內燃機整機的機械負荷和熱負荷上升,使零件發(fā)生熱變形甚至產生裂紋;并且加劇磨損現象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