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靖宇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中國 湖北 武漢 430000
虞摶(1438-1517),字天民,號華溪恒德老人。今浙江義烏市廿三里鎮(zhèn)華溪村人,中國明代中期著名醫(yī)學家。其曾祖父虞誠齋曾學醫(yī)于朱丹溪門下,得師尊親誨良多,醫(yī)術甚精。隨后虞摶承祖父傳授醫(yī)術,尤崇尚丹溪之法,并博采眾長,集眾賢之方論,并自有獨創(chuàng),尤精于脈理辨證論治。其編寫的《醫(yī)學正傳》更是一部記載諸多病癥的綜合性醫(yī)學書籍,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對郁證的論治頗有特色,首次提出“郁證”一詞,對當代中醫(yī)辨治仍具有極深的指導意義,現(xiàn)探析如下。
在病因方面,虞氏認為郁證其多由情志所傷、外感病邪等因素以致氣機不暢,郁而成疾,繼而出現(xiàn)心神不寧、胸脅脹滿、脈沉伏等癥狀,因其癥狀不同可分為六郁。如戴元禮所注釋一般:“郁者,結聚而不得發(fā)越也。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盵1]又如《素問·舉痛論》中言:“百病生于氣也,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思則氣結, 驚則氣亂?!盵2]由此可見,七情六淫、外感病邪皆可引起體內郁結從而導致郁證的發(fā)生,而其關鍵則在氣血津液運化失常內郁成疾。
在病機方面,虞氏采用丹溪先生的“六郁”之論,即氣、濕、熱、痰、血、食六者。其中以此六者又相因為病,熱郁極而生痰,痰盛則成癖,血郁而瘀則生癥,食郁成積則痞滿,諸如此類[3]。一如丹溪先生所言:“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其證有六:曰氣郁,曰濕郁,曰熱郁,曰痰郁,曰血郁,曰食郁。”[3]郁證之為病,多為九氣怫郁之侯以致氣機郁滯在內,氣郁則百郁生,當為諸郁之本,故治當以順氣為本,再顧他證。
在脈法方面,虞氏則以《脈經》及《診家樞要》為準。郁證脈象多因邪郁而閉以致沉伏,氣郁則氣機不暢、郁滯不通而沉澀;濕郁則黏膩不爽、阻遏氣機而沉緩;熱郁則燔灼擾神、傷津耗氣而沉數;痰郁則困阻脾胃、水濕不運而弦滑;血郁則阻滯氣機、血行不暢而結或促且芤;食郁則呃逆噯酸、飽腹不食而緊盛且滑。心肺居上故郁于此則見于寸,脾胃居中故郁于此則見于關,肝腎居下故郁于此則見于尺。
治法上,虞氏采擇朱丹溪之“凡郁皆在中焦”之論,治當理氣健脾為主,再因機施治,遵《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言:“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2],又旁引張子和之言:“木郁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鹩舭l(fā)之,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奪之,謂下之令其無壅礙也;金郁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3]以此五法分治六郁之邪。
在治則方面,在旁取李東垣的臨床經驗后,對朱丹溪的“凡郁皆在中焦”進行發(fā)揮,脾胃居于中焦,而脾胃乃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氣血,與肺入清氣合為宗氣以滋養(yǎng)全身,而如戴元禮所著:“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腎肝在下。凡有六淫、七情、勞役妄動,故上下所屬之臟氣,致有虛實克勝之變。而過于中者,其中氣則常先四臟,一有不平,則中氣不得其和而先郁”[4]。而在痰飲寒濕食積等病邪影響下,中焦?,F(xiàn)郁證。
在具體用藥方面,亦稟丹溪之法采擇與之相應的藥物:氣郁則以香附、蒼術、撫芎理氣解郁、健脾燥濕;濕郁則以蒼術、白芷、川芎、茯苓健脾和中、行氣開郁;熱郁則以梔子、青黛、香附、蒼術、撫芎清熱瀉火、解郁除煩;血郁則以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活血祛瘀、行氣解郁;痰郁則以海石、香附、南星、瓜蔞子化痰散結,行氣除郁;食郁則以香附、蒼術、山楂、神曲、針砂、保和丸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再因季節(jié)變化,因證加減,春選防風,以其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夏用苦參清熱解毒,止癢利尿;秋冬則使吳茱萸散寒止嘔,助陽止瀉。
在具體選方上,常用越鞠丸,以香附解氣郁,梔子解火郁,蒼術解濕郁,川芎解血郁,神曲解食郁,其旨在健脾行氣為主,氣暢則諸郁自消。亦使用六郁湯解諸郁,六郁湯(陳皮、蒼術、半夏、撫芎、赤茯苓、梔子、香附、甘草、砂仁)具有健脾行氣,燥濕化痰,清熱瀉火,活血開郁之效,可解諸郁,并針對不同病因加減相應藥物以增療效,遇氣郁則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干姜,倍香附、砂仁;濕郁則加白術、倍蒼術;熱郁加黃連,倍梔子;痰郁加海星、枳殼、小皂莢;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食郁加山楂、神曲。亦或食郁用生韭飲,主治病久胃脘有淤血作痛,有開提氣血之效;痰郁用升發(fā)二陳湯,以其使大便潤而小便長?;鹩魟t采用李東垣之升陽散火湯及火郁湯以除五心煩熱。以上諸方對現(xiàn)代中醫(yī)治療郁證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
虞恒德治一人,年三十歲,三月間,房事后乘馬渡河,遇深淵沉沒,幸馬健無事,連濕衣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狀熱,肢節(jié)煩疼,似瘧非瘧之狀。醫(yī)作虛癥治,用補氣血藥,服月余,不效。更醫(yī),作瘵治,用四物加知母、黃柏、地骨皮之類,及大補陰丸,倍加紫河車,服至九月,反加滿悶不食。雇乳嫗,日止飲乳治四五杯,粒米不入。虞診視,六脈皆洪緩,重按若牢,右手為甚。虞作濕郁治,用平胃散,倍蒼術,加半夏、茯苓、白術、川芎、香附、木通、砂仁、防風、羌活、加姜煎服,黃昏服一帖,一更時又服一帖,至半夜遍身發(fā)紅丹如癮疹,濕郁而為熱病,邪才透。片時遂而大汗,索粥,與稀粥二碗。由是諸病皆減,能食,仍與前方,服三帖,后以茯苓滲濕湯倍加白術,服二十帖而安?!睹t(yī)類案》
按語:患者房事后著濕衣騎行數里,以致外邪襲表,衛(wèi)陽被遏,營衛(wèi)失調,兼之濕邪困脾,郁阻脾陽,陽氣不得外泄郁積于內故身憎寒狀熱,肢節(jié)煩疼,此乃濕熱內郁外兼表證。卻隨之被誤診為虛、為瘵,以補氣血藥、補陰藥治之,以致病情加重,脾失健運,濕邪內盛,不思飲食。遂虞氏治之以平胃散倍蒼術,加半夏、茯苓、白術、川芎、香附、木通、砂仁、防風、羌活、加姜煎服,燥濕健脾,清熱瀉火,行氣解郁。二帖過后,熱去邪透,氣機乃暢,氣順則諸郁自解,脾胃共化水谷,化生氣血,故能食。諸證減輕后,便以茯苓滲濕湯倍加白術以清熱勝濕,去除郁熱,燥化濕邪,使脾氣健運,脾陽得升,服二十帖后,濕邪已祛,郁熱自消,則安。
綜上所述,虞氏所治郁證,不同于現(xiàn)代醫(yī)學狹義郁證,而是指金元時期朱丹溪所述氣血郁滯所致許多疾病的諸多病理變化[5]。虞氏不僅在《醫(yī)學正傳》中首次提出“郁證”這一病證名,還善于結合《內經》、《脈經》等經典古籍,總結整理歷代醫(yī)家的治療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采擇“六郁論”辨證論治,發(fā)展朱丹溪“凡郁皆在中焦”的觀點,并提出“六郁皆相因為病,治當以順氣為先,消積為次”的治療準則。
虞氏辨治郁證,不僅闡發(fā)經典原文,融貫眾家之說,博采各家之長,從六郁辨證審因,亦擅長結合臨床實際經驗,提出不同觀點,靈活采用古方因證施治。其所創(chuàng)郁證這一證候,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仍涉及諸多內科疾病,例如現(xiàn)代醫(yī)學范疇得精神類疾病、內分泌疾病,其病因病機、病癥特點往往都與郁證相關。故虞氏辨治郁證的學術思想,在現(xiàn)代醫(yī)學臨床醫(yī)療實踐的過程中仍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提示六郁相因為病,并可作為病因繼發(fā)諸多他證,而其本質皆因氣血郁滯所致。
在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中,余珊珊等人研究表明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所致得高血糖和血脂紊亂證屬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消渴”范疇,實則乃水濕內生,痰濁停滯,從而氣滯血郁,瘀血內阻,病久郁積化熱,耗氣傷陰所致。其本質乃痰血郁阻證,故用六郁湯燥濕化痰,活血健脾行氣以除郁邪[6]。楊玲研究表明奧氮平所致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證屬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痰濁”、“血瘀”等范疇,因痰阻血瘀而內生郁火,上擾神明所致,故采用六郁湯可虛實兼顧,疏通脈絡,活血化瘀,從而起到改善病情,彌補奧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缺陷的作用[7]。艾宗耀等研究表明精神性眩暈乃肝郁氣滯,血行不暢,上擾頭目所致,故采用六郁湯治療可起到疏肝理氣,活血祛瘀之效,能有效緩解疾病癥狀[8]。劉明明等研究表明產后抑郁癥、月經病、盆腔炎、乳腺增生、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皆因內感郁邪所致,故可取越鞠丸活血祛瘀,行氣疏肝之效治之[9]。諸如此類,臨床各科疾病皆可因郁所致,故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可以依虞摶辨治郁證的學術思想為指導辨證審因,活用古方對癥下藥,順氣消積,活血行滯,達到消除病因,恢復健康的目的。
由此可見深入研究歷代醫(yī)家治療郁證的經驗,對于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各科疾病,改進臨床治療方法,優(yōu)化臨床療效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并且隨著我們不斷的傳承與發(fā)展,虞氏治療郁證的思想與方法仍能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201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