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立新
河南省鶴壁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458030
作為婦科常見疾病,卵巢囊腫好發(fā)于育齡女性,由于目前主要行剔除術進行治療,因而術式對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長久以來受到臨床研究的持續(xù)關注。隨著微創(chuàng)術式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技術已在各個醫(yī)療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剔除術的手法也已較為成熟,但就卵巢創(chuàng)面的止血方式上仍存在較大爭議。對此,本文旨在探討縫合與電凝兩種止血方式對卵巢囊腫術后恢復效果的影響,取得一定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9月期間于我院行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剔除術的86例患者為受試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分為縫合組與電凝組,各43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卵巢囊腫相關診斷標準且具備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剔除術指征者[1];(2)年齡為20~45歲者;(3)囊腫直徑≤8cm者。排除標準:(1)有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剔除術相關禁忌證者;(2)囊腫診斷為惡性腫瘤或合并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3)近3個月有性激素使用史或激素類藥物依賴疾病者;(4)伴有其余類型的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或免疫功能障礙者;(5)處于妊娠期、哺乳期或絕經期者;(6)合并有子宮疾病、關鍵臟器器質性病變或嚴重感染者;(7)近1年內存在妊娠或下腹部外科手術者;(8)有精神疾病史或無法配合手術者。
1.3 方法
1.3.1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剔除術治療,手術嚴格按照《婦科腹腔鏡操作手冊》[2]中的相關標準進行操作,剔除卵巢囊腫時盡量保留正常卵巢組織,對囊腫間隙鈍性剝離,并避免對周圍結構造成損傷??p合組患者予以3-0微蕎可吸收線,經連續(xù)、間斷、鎖邊等方法縫合卵巢創(chuàng)面,注意穿針緊貼卵巢皮質,切勿穿透其表層,縫合線于卵巢內面打結,涂抹透明質酸鈉凝膠以避免粘連。電凝組患者予以雙極電凝止血,設置功率為25~40W實施點狀電灼,每個目標點根據(jù)出血情況電凝2~5s。所有患者止血滿意后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并關閉腹腔,均實施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輔助治療,隨訪6個月。
1.3.2 指標檢測方法: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時,常規(guī)采集患者肘靜脈血樣,凝血后于離心提取上層血清,于-70℃冰箱中待測,分別采用LH、FSH對應的試劑盒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其在血清中的濃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子宮及卵巢行常規(guī)超聲檢查,獲取卵巢間質動脈的PI、RI。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時促性激素(LH、FSH)水平、卵巢間質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PI、RI)變化,分析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后6個月內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差異。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促性激素水平 術后6個月時,縫合組患者LH、FSH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均明顯低于同期電凝組(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LH、FSH水平比較
2.2 卵巢間質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 術后6個月時,縫合組患者卵巢間質動脈PI、RI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均明顯高于同期電凝組(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卵巢間質動脈PI、RI比較
2.3 手術時間 縫合組手術時間為(54.4±15.2)min,明顯多于電凝組的(46.8±14.6)min(t=2.345,P=0.020)。
2.4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術后6個月內,縫合組患者經期紊亂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電凝組(P<0.05),而兩組患者月經過少、排卵異常、卵巢衰竭、多囊卵巢樣變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內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多數(shù)卵巢囊腫患者有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因而術式的選擇上當從損傷較小的角度來考慮。腹腔鏡術式以精密度高、創(chuàng)傷小、周期短、恢復快為主要特征,備受醫(yī)患雙方青睞,但卵巢組織結構精細且血運情況復雜,因而剔除囊腫造成血管破裂出血時采取止血措施較為普遍。目前電凝、縫合、藥物等方式的止血效果均屬理想[3],且止血效率較高,然而對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影響不盡相同,本文予以如下討論。
高頻電流熱效應灼燒創(chuàng)面組織令其變性是電凝止血的基本原理,且腹腔鏡手術電凝電極置入相對方便,是降低手術難度的首要因素。但也有學者認為,盡管雙極電凝止血為術者提供便捷,但電灼程度往往難以把控,不僅對止血效果有一定負面影響,還可傷及正常卵巢組織,對其皮質或卵泡血流供應造成嚴重破壞[4],因而不利于術后恢復。本文結果顯示,縫合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較長,但術后卵巢血流動力學受到影響較小,這表明盡管縫合止血操作難度較大,縫合止血較電凝止血對卵巢血運影響更小,究其原因可能與縫合止血可通過縫線新生卵巢表面纖維組織,從而最大限度保留卵巢血運結構有關。
促性腺激素水平是女性內分泌功能的良好表征,據(jù)相關文獻報道,卵巢囊腫剔除術難免連帶剝離少量正常卵巢組織,可致使患者術后性激素分泌有所下降,進而反饋調節(jié)垂體代償性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加[5]。本文中,縫合組患者術后促性腺激素水平上升幅度明顯小于電凝組,提示縫合止血對卵巢內分泌功能影響較小,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李仁良等[6]認為,LH與FSH均是垂體前葉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前者可誘導卵巢排卵作用,令卵泡壁向黃體轉化,后者促進卵泡發(fā)育與成熟,二者協(xié)同作用對女性生理周期及剩余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本文還發(fā)現(xiàn)縫合組患者經期紊亂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電凝組,這說明縫合止血可通過盡可能保留卵巢組織,減少對內分泌系統(tǒng)的影響,促進患者術后卵巢功能轉歸。
綜上所述,縫合止血對卵巢正常組織及血運影響較小,對保留卵巢功能與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有利,因而較電凝止血更適合于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剔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