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群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 法學教研部, 重慶 400041)
“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關鍵是要增強公眾參與司法的獲得感[1]。長期以來,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均對該議題保持了高度的關注,提出了司法信息公開、信息技術等保障公眾參與司法的觀點[2],遺憾的是,對關涉公眾參與司法核心議題的責任追究問題研究不透不深,存量研究大多從宏觀的價值闡釋展開,抑或強調公眾參與者責任、忽略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責任;強調寬泛意義的參與責任錨定、忽略精細意義的類型化責任界分,這是本文的問題意識,也是邏輯起點。
公眾參與司法是公眾的一項基本權利(1)我國《憲法》第4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度嗣衽銓弳T法》第2條規(guī)定:公民有依法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權利和義務;第4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審判活動,受法律保護。,而權利有效行使必然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權利行使的正當性,即權利的內在性道德,它要求權利行使內斂、克制、穩(wěn)定、可預期并通過主體積極行使權利促進社會福利提升[3]。權利實踐的敬畏品質不可或缺,試想,權利人如果濫用權利或者借權利行使損害他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那么權利的道德根基將無從談起。責任追究不僅以一種潛在惡害面貌呈現(xiàn)在權利人面前,告誡權利人科學規(guī)范行使權利,而且關于責任追究的具體規(guī)定通過責任內容的分配傳遞社會生活是非善惡,引導權利人做有意義的事情,進而促進社會道德整體性改善。在某種意義上,責任本身建構權利內在性道德[4]。二是權利行使的妥當性,即權利的外在性道德。權利并不是孤立性的存在,而是一系列觀念、存在、意識相互妥協(xié)的產物并兼顧義務的可實現(xiàn)性。例如,現(xiàn)實生活中公民擁有生命健康權、教育權、居住權、勞動權和休息權等權利內容,這些權利內容不僅在文本規(guī)范上存在交叉、重疊甚至潛在悖論的情況,邁向社會生活的權利具體實現(xiàn)還可能因權利主體、行為方式和客觀環(huán)境等因素出現(xiàn)新的變數(shù)甚至發(fā)生沖突,如何讓它們在法治國家實現(xiàn)過程中并行不悖?責任追究就好比交通燈,它向權利人傳遞什么該做、什么不應當做的信號,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不做該做的就會面臨相應不利后果,如此一來,不同的權利主體,迥異的權利內容在權利實現(xiàn)過程中就會各行其道、各安其分,至少不妨礙主體權利內容的實現(xiàn)。毫不夸張地說,責任追究就是嵌在權利運行的終端的保險絲,推動權利行使的妥當性并真正落地,例如,人民陪審員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參與司法,這在本質上是作為公民個體行使公共權力,而這種權力如果沒有敬畏和必要限制,就極其容易濫用,人民陪審員可能會不認真履行職責、濫用權力包庇甚至故意陷害他人,影響對案件的公正處理。因此,必須對陪審員參與審判的履職行為進行監(jiān)督,如果陪審員不正當履行職責,濫用權力,應予以責任追究。
公眾參與司法直面責任追究問題并非空穴來風,《人民陪審員法》第27條規(guī)定了人民陪審員面臨追責的情形,但問題又不僅局限于此,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司法責任追究機制的不足也是我們直面責任追究問題的內在動因。首先,公眾參與司法責任追究機制重公眾參與者責任、輕公眾外參與主體的責任。仍以人民陪審員制度為例,《人民陪審員法》第27條詳細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的責任并附相應懲罰措施,但對公眾外參與主體之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沒有任何規(guī)定,即便《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下稱《實施辦法》)第29條規(guī)定了“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不得向社會公開人民陪審員的住所及其他個人信息”。但該禁止性條款并未指明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該規(guī)定的法律后果,不帶劍的契約猶如一紙空文,弱責任條款難以對相關主體發(fā)揮足夠威懾力。實際上,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保障公眾參與司法中具有先天優(yōu)勢,他們無論是對司法程序的了解,還是對司法知識的熟練程度均遠遠超過普通公眾參與者,一旦他們?yōu)E用優(yōu)勢支配地位而又沒有相應責任約束機制的話,勢必給公眾參與司法造成極壞影響。此外,《實施辦法》第29條第4款規(guī)定:“對破壞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有關部門追究刑事責任?!边@里的破壞行為從法教義學角度分析,它既可能是由公眾實施的,也可能是由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為之,換言之,并未將后者排除在責任追究范圍外,這相當于承認了后者保障公眾參與司法的責任,這就在法規(guī)層面為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當行為的追責找到了依據(jù)[5]。其次,公眾參與司法責任追究機制重籠統(tǒng)式責任的素描、輕類型化精準責任的細分。事實上,公眾參與司法的類型、參與程度和參與方式不同,其享有的權利與承擔的責任自然有區(qū)別。為此,應根據(jù)公眾參與類型的不同,明確不同類型參與者的責任。以公眾參與者為例,根據(jù)其在參與司法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將區(qū)分為司法之決策型、監(jiān)督型和咨詢型公眾參與。所謂決策型公眾參與是指公眾在司法機關法律適用過程中擁有部分話語決策權,能直接影響當事人案件裁判結論的參與模式,如人民陪審員制度;監(jiān)督型公眾參與是指公眾在司法機關法律適用過程中主要發(fā)揮監(jiān)督司法權力廉潔性和程序公正性的參與模式,如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咨詢型公眾參與是指公眾在司法機關法律適用過程中無決策權,但能為司法機關適用法律提供專業(yè)建議的參與模式,如各級司法機關的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2]。顯然,以類型化視角建構公眾參與司法的責任機制比寬泛意義上責任機制的討論更具有針對性。
1.當前對決策型參與者責任追究的問題
當前我國對決策型參與者的責任追究還存在不少問題,以人民陪審員制度為例,首先,責任追究內容呈現(xiàn)極化,沒有建構完整的責任鏈條。根據(jù)《人民陪審員法》第27條規(guī)定,對人民陪審員追責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免去其陪審員職務,包括本人申請辭去人民陪審員職務;二是構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里要么免職,要么構罪,沒有規(guī)定諸如嚴重警告、罰款和拘留等過渡性的其他處罰措施,這就意味著沒有建立相應的梯級責任內容,這樣規(guī)定的直接后果就是在責任追究時無法根據(jù)陪審員不同類型的不當行為匹配相適應的責任內容,尤其是對陪審員嚴重違法但又不構罪的中間行為很難有恰當措施對其施以精準責任威懾。其次,責任追究形式不盡合理,沒有建構科學的責任生態(tài)。例如,免去陪審員職務的責任追究在某種意義上不是懲罰而是“獎賞”。眾所周知,實踐中很多公眾由于各方面原因不愿意擔任陪審員,人民何以去陪審是困擾中國陪審實踐的真問題[6],現(xiàn)在免去其陪審員職務正好暗合某些公眾的心思,不可能有任何威懾作用。再如,對陪審員刑事責任的追究,由于我國刑法沒有像日本刑法一樣將陪審員這個身份當成刑法意義上的特殊身份,所以對陪審員只能按照一般主體來追究其刑事責任。由此《人民陪審員法》表面上說追究陪審員不當行為的刑事責任,但真正在追責的時候并無針對性的罪名來匹配這種刑事責任。再次,責任追究情形值得推敲,沒有形成完善的責任規(guī)范。例如,根據(jù)《實施辦法》第27條規(guī)定,如果陪審員“一年內拒絕履行陪審職責達3次的”將面臨被追責,根本沒有考慮拒絕履行陪審職責的理由是否正當。實際上,對陪審員因為疾病等合理原因拒絕參審的情形應當被寬恕,相反,陪審員拒絕履行職責,影響惡劣的,哪怕只要一次也應予以懲戒,以不問緣由的“3次”量數(shù)作為追責啟動標準不免過于機械。再如,對陪審員“在人民陪審員資格審查中提供虛假材料的”一律追責并免除其陪審員職務,表面上看,追責有理,細究之,部分公眾可能在陪審員資格審查中存在瑕疵,但其擔任陪審員后的履職如果獲得各方面認可,這個時候應當考慮程序瑕疵的補正機制而不是強硬地一律追責,否則就容易陷入陪審資格審查的形式主義窠臼,背離人民陪審的“鄰人審判”初衷。最后,責任追究實施動力不夠,沒有形成高效的追責機制。實踐中,人民陪審員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務的情形不在少數(shù),但真正追究責任的情況極少發(fā)生,個中緣由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2.完善追究決策型參與者責任的建議
針對公眾決策型參與司法的責任追究,無外乎公眾拒不履行參與義務和不恰當履行參與義務這兩種情形,下面仍以陪審員為例分析并回應前述追責內容、形式、情形和動力等問題。
(1)拒不履行陪審義務的行為??疾鞂嵭信銓徶贫鹊膰遗c地區(qū),在美國,拒絕法院的陪審召集令即構成犯罪,如在華盛頓特區(qū),可能入選的陪審員收到的召集令,會這樣寫道:根據(jù)哥倫比亞特區(qū)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命令,你將被召集為陪審員,具體指示如下:請?zhí)顚戨S信附帶的陪審員資格表,并在5日內回傳,未完成本召集令所指示的內容,將會導致不超過300美元的罰金,或不超過7天的監(jiān)禁,或者兩項并罰。召集令包含嚴厲的措辭,并且每年確實會有法官簽發(fā)逮捕令,對不理睬召集令的候選陪審員進行處罰,這樣做通常是為了引起公眾警覺,而非懲罰個別藐視法庭者,例如,2008年哥倫比亞特區(qū)高級法院實施此方案時,首席法官Rufus G.KingⅢ就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人們擔任陪審員,而不是把他們關起來?!盵7]《日本裁判員法》第110條規(guī)定裁判員候選者在候選詢問票上作虛假記載并提交法院,或者于裁判員等選任程序中對詢問作虛假陳述的,構成裁判員候選者所為之虛假陳述罪,處50萬日元以下罰金。對于受傳喚之裁判員候選者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或裁判員違反規(guī)定于審判日期無正當理由不到庭者,由法院處10萬日元以下罰金[8]?!俄n國陪審法》第60條則規(guī)定:有以下情形者,法院的裁定處以兩百萬韓元以下罰金,① 收到陪審員、候補陪審員或陪審員候選者的出席通知,無故缺席者。② 陪審員或候補陪審員無正當理由而拒絕依據(jù)第42條第1項的宣誓者。③ 對成為陪審員、候補陪審員或陪審員候選者,所為的質問票為虛偽記載,或關于相關職位為虛假陳述者。對于第1項的裁定,得為及時抗告[9]。我國《香港陪審團條例》第32條規(guī)定:陪審員因缺席等而被罰款。① 如任何已獲妥為送達傳票的陪審員,缺席或雖已到場,但在傳喚時沒有出庭,或于出庭后未經法官準許而退席,即屬犯罪,可判第2級罰款。② 任何人如能就其不遵從傳票規(guī)定或沒有出庭或未經準許退席而提出合理因由,則不會根據(jù)第①款而被判罰款。③ 凡任何已獲妥為送達傳票的陪審員,雖已到場,但在傳喚時沒有出庭,或于出庭后,未經法官準許而退席,則其沒有出庭或退席可作為公然在法庭內犯刑事藐視法庭罪而處罰[10]。陪審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對拒絕履行陪審義務的,無論是在遴選過程中提供虛假材料,還是在任陪審員期間拒絕履行陪審員職責的均值得責難。鑒于此,在參考借鑒其他國家與地區(qū)的相關規(guī)定基礎上,對公民拒不履行陪審義務的,給予嚴重警告、訓誡、罰款或拘留等處罰,構成犯罪的,例如企圖通過偽造公司、企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印章來逃避陪審義務的,直接按刑法相關規(guī)定處理。
(2)不恰當履行陪審職責行為的責任。首先,陪審員利用職務便利泄露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的,情節(jié)較輕的,宜處司法拘留或者罰款。例如,日本《裁判員法》規(guī)定:裁判員或候補裁判員泄露評議之秘密或其他職務上所知悉之秘密者,處6月以下衙役或50萬日元以下罰款。如果泄密行為情節(jié)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宜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的前提下對現(xiàn)有刑法條文進行實質解釋,即人民陪審員履行審判職能,實際上也是行使國家審判機關權力的行為,因此,其身份相當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如果在審判過程中泄露國家秘密或者審判工作秘密的,可直接適用刑法關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所規(guī)定的罪名,依法成立故意或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同理,如果人民陪審員在履職過程中,利用職務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索要賄賂,或者充當訴訟掮客,為當事人介紹律師和評估、鑒定等中介機構的,或者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或者有其他損害司法公信行為,均可將其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構成犯罪的,成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犯,甚至還可以考慮借鑒日本《裁判員法》的規(guī)定將我國陪審員作為單獨刑事主體身份加以規(guī)定,以解決現(xiàn)有對陪審員刑事責任追究的虛化問題。其次,對人民陪審員責任追究機制還要同責任豁免機制緊密相連,它們是陪審員責任追究問題的一體兩面,一個從正面加責,一個從反面除責?!对圏c方案》第6條僅是宣告了人民陪審員的職責豁免機制而沒有規(guī)定責任豁免機制,所謂職責豁免是指在什么情況下公眾可免除其參加陪審義務,例如,因年齡、職業(yè)、生活、疾病等因素造成人民陪審員履職存在明顯困難的可免除其陪審義務,但這種免除并非是履職過程中的責任免除,后者直接指向責任豁免機制,即人民陪審員在履職過程中的行為在哪些情形下是可以免責的,換言之,人民陪審員只要履行了相關注意義務,依據(jù)自身經驗常識對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做出合乎規(guī)律的判斷即應當被視為正當行為,斷不能因為該判斷同二審上訴法院認識不一致而改判,或者以出現(xiàn)群體性事件、當事人自殺身亡等案外情況就認定為不當行為,進而對陪審員進行追責[11],為了鼓勵人民陪審員更加積極的履職,設置人民陪審員責任豁免條款勢在必行。
咨詢型參與的作用是為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提供信息或專業(yè)知識支持,相關意見僅供司法機關參考,不對案件法律適用起決定性作用,下面以專家咨詢委員會、提供專門知識的專家學者和司法解釋制定的公眾聽證者(2)本文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是一種廣義的司法觀,不限于傳統(tǒng)的案件起訴、審判等活動,還包括司法解釋制定,后者是最高司法機關運用法律處理特定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有權解釋。為例分別展開討論。
首先,各級司法機關的專家咨詢委員會中的委員,他們一般來自法律、保險、金融、航天和醫(yī)療等領域,主要針對司法機關在起訴審判等階段涉及的疑難性專業(yè)問題提供專門意見,通常對其在正常履職過程中為司法機關提供咨詢意見的行為不宜追究責任,即便所提意見不妥當甚至是錯誤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為了保證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就案件法律適用提意見的積極性,如果動輒采取責任追究,咨詢委員會就容易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tài)參與司法,影響公眾咨詢型參與司法的質量。但是,如果委員有下列行為宜追責:① 故意泄露參與案件中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以及其他不宜公開的內容;② 利用參與案件咨詢論證的機會接受他人請托,在發(fā)表對案件咨詢意見時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③ 故意實施其他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情形。對行為人實施上述行為的,應當根據(jù)行為性質、主觀惡性和造成的危害結果采取諸如警告、嚴重警告、訓誡、通報批評、解聘等處罰措施,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其次,司法過程中提供專業(yè)咨詢意見的專家,一般是指運用專門知識參與司法機關辦案活動,以協(xié)助相關主體解決專門性問題或者提供專業(yè)意見的人,但不包括以鑒定人身份參與辦案的人。同前述專家咨詢委員會不同,有專門知識的人既可以為司法機關提供案件咨詢意見,也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供案件咨詢意見。為了保證有專門知識的人能夠更好地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服務司法,按照權責統(tǒng)一的原則,如果其在案件處理過程中有下列不當行為的,應當對其追責:① 泄露在參與案件過程中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以及其他不宜公開的內容;② 遺失在參與案件中所接觸的證據(jù)等案件材料,并造成嚴重后果的;③ 違反職業(yè)道德,在同一案件中同時接受司法機關和訴訟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委托;④ 故意實施可能影響案件公正司法的其他情形。對有專門知識的人實施的上述行為,對其處以警告、嚴重警告、訓誡、通報批評、責令改正、罰款等處罰措施;情節(jié)惡劣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通知行為人所屬行業(yè)協(xié)會或者單位,建議有權機關依法給予相應處分,例如限制、剝奪行為人從事特定職業(yè)的資格,屬于司法機關聘請的專家則將其從專家名單庫中除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最后,司法解釋制定的公眾聽證者,他們在司法解釋制定的聽證咨詢中,發(fā)表的意見不當或者沒有提供具體咨詢意見的,不宜追究責任。因為公眾參與司法解釋制定的聽證會,實際上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為司法解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意見和建議,我國《憲法》第41條明確賦予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批評、建議的權利,如果動輒以發(fā)表意見不當向公眾追責,這實際上是用“意見”妥當性的事實判斷遮蔽公眾參與正當性的價值判斷,涉嫌侵犯公民憲法權利[12]。需要指出,如果司法解釋制定的公眾聽證者故意捏造虛假信息、故意隱瞞重要信息,或違反有關規(guī)定泄露在咨詢論證過程中所了解到的不宜公開的秘密,或利用參與咨詢論證的機會,為他人謀求不正當利益而收受他人財物的,應視其行為惡劣程度及其造成危害的結果追究行為人責任。具體而言,可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訓誡等處罰,必要時,建議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部門給予內部通報或者其他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公眾監(jiān)督型參與貫穿司法全過程,例如,針對某特定環(huán)節(jié)或事項設計的司法參與的法庭旁聽者,又或對個案法律適用進行整體監(jiān)督的公眾參與者。對監(jiān)督型參與者的責任追究要區(qū)分公民個人身份和社團組織名義進行類型化討論。
首先,如果公民僅是以個人身份進行司法的監(jiān)督型參與,那么對其責任追究應力戒懲罰隨意化。因為公眾對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主要是基于自身經歷或他人的事件做出的經驗判斷,而囿于其所獲取的信息有限,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事實了解判斷可能有誤,再加上公眾監(jiān)督型參與的本質屬性也只是一種經驗判斷,如果動輒就是“責任追究”,這種經驗判斷就易被各種形式的外部權勢或壓力所控制或影響以致于不復存在[13]。較為可行的辦法就是與其對監(jiān)督型參與者懲罰濫用的風險有焦慮,不如通過反向激勵督促其積極履職?!度嗣癖O(jiān)督員選任管理辦法》第19條“對于在履職中有顯著成績的人民監(jiān)督員,司法行政機關應當給予表揚”為我們提供了啟發(fā):對那些在監(jiān)督型參與中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公眾,采取以政府的名義授予其終身榮譽市民稱號、動員國家傳媒力量對其先進事跡集中報道等,反向激勵那些在監(jiān)督型參與中表現(xiàn)失當?shù)墓妳⑴c者,對其形成輿論壓力并通過優(yōu)秀者對其發(fā)揮示范效應,引導他們見賢思齊,在今后司法監(jiān)督型參與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發(fā)出真正的“人民”聲音,而不是在非理性的情緒左右下對案件適用過程和結果未經審慎考量隨意支持或者反對。需要指出,公眾如果借著監(jiān)督型參與,出于不法目的故意捏造事實、傳播虛假信息并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可給予警告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其次,如果公眾是以社團組織名義進行司法監(jiān)督型參與,那么對社團組織,尤其是組織者和首要分子的責任追究是重點。伴隨社會人群流動性加快,單個公民單打獨斗發(fā)聲很難產生對司法的話語“集聚”效應,部分公眾選擇通過社團組織方式參與對案件的發(fā)聲,例如公眾通過婦聯(lián)等協(xié)會組織參與對案件法律適用的監(jiān)督。必須承認,以社團組織名義對司法進行監(jiān)督可以發(fā)揮比個人監(jiān)督型參與更大的作用,但問題在于,如果監(jiān)督不當,這種社團組織監(jiān)督型參與也會比個人監(jiān)督型參與產生更大的破壞性作用。因此,對公眾以社團組織名義的監(jiān)督型參與必須有“底線”,對不守底線的監(jiān)督型參與行為必須追責。具體來說,社團組織如果在參與司法過程中,故意傳播案件的虛假信息或者捏造事實誤導公眾,如雇傭網(wǎng)絡水軍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等各種媒介渠道上故意散布虛假案件信息,誤導公眾對案件的正常判斷,可對其依法處以警告、嚴重警告、罰款、責令停業(yè)、暫扣或吊銷許可證、執(zhí)照等處罰,構成刑事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責任。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認為對社團組織必要的處罰措施有助于督促其在參與或者對待他人參與司法中依法行事,但這絕不意味著對社團組織的處罰措施和范圍可以隨意擴大,相反,應當嚴格按照比例原則妥當?shù)匾?guī)定處罰內容,例如對社團組織實施的不當監(jiān)督型參與行為,一般處罰其組織者或首要分子即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公眾以社團組織的方式參與司法,實際上社團組織成員大多為自己的營生奔忙,無暇顧及組織內部事務和有關策略的討論,案件處理意見大多由組織領袖們提出,其成員的作用只不過是在形式上“批準”一下而已,不可能扮演實質的決策者角色[14],僅處罰其組織者或者首要分子正是貫徹罪責刑相適應現(xiàn)代法治原則的另類言說。
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追究,直接指向法律規(guī)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但拒不履行或者錯誤履行的情形,既包括司法機關的整體責任,也包括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個體責任。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人身保障責任。無論公眾是以決策型方式參與司法,還是以咨詢型、監(jiān)督型方式參與司法,司法機關都有責任依法保障這些人員及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如果行為人以威脅、侮辱、誹謗、毆打、打擊報復等方式妨害公眾參與司法,構成違法犯罪的,司法機關應當依法追究其責任,情節(jié)較輕,危害不大的,對行為人處以警告、批評教育和訓誡等處罰(3)我國《人民陪審員法》第28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的人身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人民陪審員及其親屬打擊報復。對報復陷害、侮辱誹謗、暴力侵害人民陪審員及其親屬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弊罡叻ā⑺痉ú筷P于印發(fā)《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第7條明確指出:“加強對人民陪審員個人信息和人身安全的法律保護,對危害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行為建立相應的處罰規(guī)則,維護人民陪審制度權威性。”。(2)信息保障責任。為了讓公眾更好地參與司法,司法機關對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要及時、全面的公開,否則可能會面臨被追責。例如,司法機關依法應及時公開諸如司法裁判文書等司法信息而沒有公開、不適時公開或者錯誤公開;同理,對那些依法不宜公開的信息,司法機關也不能違法公開,如司法機關違法公開人民陪審員的住所及其他相關個人信息,造成陪審員隱私信息泄露(4)《實施辦法》第29條第3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不得向社會公開人民陪審員的住所及其他個人信息?!?,同樣需要承擔相應責任。(3)技術保障責任。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公眾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極大地提高參與司法的質量和效率,如果司法機關有條件改善公眾參與司法的技術條件而不主動作為甚至增加不便或者設置障礙,就必須承擔相應責任。(4)經濟補償責任。公眾參與司法不僅依賴情懷式的熱情,還涉及必要物質條件的配套。司法機關不僅應為公眾參與司法而花費的諸如交通、住宿、就餐、誤工等費用予以適當經濟補償,還應對運用專門知識為司法機關法律適用提供咨詢意見的公眾給予適當報酬。《實施辦法》第29條明確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制度實施所需經費列入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業(yè)務費預算予以保障”(5)《人民陪審員法》第30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審判活動而支出的交通、就餐等費用,由人民法院依照規(guī)定給予補助?!钡?1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審判活動應當享受的補助,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為實施陪審制度所必需的開支,列入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業(yè)務經費,由相應政府財政予以保障?!保绻痉C關對公眾在參與司法過程中沒有履行相應的經濟補償責任,該補助的不補助,就應當承擔責任。(5)其他責任。例如,司法機關應組織人民陪審員或者監(jiān)督員業(yè)務培訓而不組織的,在陪審員選擇或專家咨詢論證意見上造假等,削弱公眾參與司法的正當性,對此,強化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解決之。
然而遺憾的是,當前我國雖然明確了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保障公眾參與司法的義務和責任,但缺乏就其違反了義務之后如何具體追責的系統(tǒng)規(guī)定。鑒于此,我們必須完善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妨礙公眾參與司法行為的追責規(guī)定,不僅要有道德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責任階梯,還要形成從司法機關到司法工作人員的主體責任鏈。具體而言,就是要根據(jù)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妨礙公眾參與司法行為的情節(jié)輕重、危害程度分配責任,如果情節(jié)較輕,危害不大的,對司法機關予以公開通報批評,對單位負責人和直接實施不當行為的司法工作人員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甚至是開除等政務處分,構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責任。例如,《日本裁判員法》第80條和81條專門規(guī)定了包括司法工作人員主體在內的泄露裁判員姓名罪、虛偽登記裁判員候選人的虛假登記罪。
實現(xiàn)公眾參與司法的有序和有效性,通過建構普通公眾和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機制固然重要且必要,但任何機制的運行均是在社會生活中實施,離開相關社會系統(tǒng)及其單元的協(xié)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換言之,公眾參與司法責任機制之對公眾外參與主體的責任追究必須聚焦整個社會的支持系統(tǒng),包括但不限于公眾或者陪審員所在單位和基層組織的全方位支持[15]。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極端重要但又極易被忽略的責任主體類型。
首先,現(xiàn)有規(guī)定對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不支持或者妨礙公眾參與司法行為的責任追究缺乏可操作性。以《試點方案》第7條規(guī)定為例:“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不得因人民陪審員履行陪審職責而對其實施解雇以及減少工資或薪酬待遇等不利措施。”這僅僅是禁止性條款,并沒有規(guī)定相應的罰則,即便是隨后《實施辦法》第29條的補充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培訓或者審判活動,被其所在單位解雇、減少工資或薪酬待遇的,由人民法院會同司法行政機關向其所在單位或者其所在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糾正意見。”(6)我國《人民陪審員法》第29條亦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期間,所在單位不得克扣或者變相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違反前款規(guī)定的,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向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或者所在單位的主管部門、上級部門提出糾正意見?!钡摗凹m正意見”是否有以及有多大的強制執(zhí)行力并不明確,換言之,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后用人單位不聽怎么辦?再加上用人單位對陪審員不利也不可能是對陪審員即時公開“解雇、減少工資或薪酬待遇”,實踐中更多的是以看不見的方式影響陪審員的工作績效和晉升,即便真的要以此解雇人民陪審員,也會以某個“合法正當”的理由來遮蔽真正的解雇理由。顯然,如果現(xiàn)有規(guī)范僅是停留于規(guī)定責任而不考慮這個責任內容是否可行以及如何具體可行,再華麗的規(guī)范也只能是“具文”,很難說有什么積極意義。
其次,對其他有關單位與個人的責任追究并不是沒有它例可循,域外探索積累了相關經驗。例如,《日本裁判員法》附則第3條規(guī)定:為了保證國民更加方便地以裁判員身份參與刑事裁判,國家要努力改善各種環(huán)境。這就從總體上明確了家庭和社會支持裁判員履職的法律義務。第77條、78條規(guī)定:犯有請托裁判員犯罪的,處以2年以下懲役以及20萬日元以下的罰金;脅迫裁判員的脅迫罪,處以2年以下懲役以及20萬日元以下的罰金?!俄n國陪審法》規(guī)定向陪審員或預備陪審員以及候選陪審員實施職務上請托行為的,可以給予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500萬韓元以下的罰金;對陪審員、預備陪審員、曾經從事過陪審職務的人,以及候選陪審員和上述人員的親屬以電話、書信、見面或者其他方式進行威脅,從而使其感到不安全的,可以給予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500萬韓元以下的罰金。在英國,如果有人在法庭內或法庭附近對陪審員使用或威脅使用暴力、使用威脅或謾罵語言的,可以直接以行為人涉嫌蔑視法庭罪予以控告[16]。而依我國《香港陪審團條例》第33條之規(guī)定,對因雇員擔任陪審員而歧視雇員的雇主直接認定為犯罪,可處罰款25 000美元及監(jiān)禁3個月。
為此,對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責任追究,既要聚焦我國現(xiàn)有相關規(guī)范寬泛和操作性差的缺陷,還要將目光瞄準域外在這方面的探索,在比較中洞察兩者的共性,并在此基礎上提煉自己的方案,在某種意義上,域外方案中動用罰金和徒刑等措施本身就是為了解決規(guī)范操作性差的問題。首先,從總體上看,我國應將公眾參與司法視為關涉國家司法民主核心價值對待,其他單位和個人均對此有積極支持,至少不妨礙行為實施的義務。相關部門要利用新媒體等手段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公眾參與司法為什么好,單位和個人的支持為什么不可少,培育社會支持、單位協(xié)助和個人認同的公眾參與司法氛圍和輿論生態(tài),最大限度降低對其他單位和個人責任追究的執(zhí)法及其伴隨的相關成本。其次,嚴格貫徹輕輕重重的原則,對情節(jié)較輕、危害不大的行為,可由司法機關對相關單位和個人提出“糾正意見”、通報批評、罰款和限制相關單位和個人評優(yōu)評先資格等處罰,對于情節(jié)較重、危害較大的行為,要特別發(fā)揮刑罰手段在保障公眾參與司法機制中的獨特作用。例如,對諸如社會團體及其個人妨礙公眾參與司法的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行為處罰金,如果行為人拒不改正,處拘役或者2年以下有期徒刑。例如,我國香港地區(qū)就將因雇員擔任陪審員而歧視雇員的雇主的行為直接認定為犯罪,處管制或者拘役處罰。也許有人質疑,這是否對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責任追究過于苛刻,其實不然,在我國,其他單位和個人數(shù)量龐大,是整個公眾參與司法機制的社會支持單元,深刻影響公眾參與司法機制的成效,尤其是我國這樣一個公眾參與文化并不濃厚的國家,必要的刑法介入符合社會公眾的道德心理,具備深厚的道德根基。
責任追究是保障公眾有序有效參與司法的基礎,沒有責任追究機制,公眾參與司法要么虛置、要么濫用。公眾參與司法關涉社會方方面面,責任追究機制不僅要聚焦公眾參與者,更要依賴司法機關及其相關社會支持系統(tǒng),哪怕最常見的公眾參與者的責任也要按類型分為決策型、咨詢型和監(jiān)督型公眾參與者責任,如此方能在窺得公眾參與司法復雜基礎上保證責任追究的精準性而不是模糊性,最終,責任追究不再是一種政治話語,更是一種實在的法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