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菊芬,楊柳風,霍竹惠,李茜,段麗婭,謝秉權,劉婭,趙娜,黃菊清,田清清
(1.解放軍第九二六醫(yī)院婦產科,開遠 661600;2. 云南彌勒市中醫(yī)醫(yī)院婦科,彌勒 652399)
壓力性尿失禁(SUI)為女性常見疾病,指的是在咳嗽、大笑、改變體位、跑跳、運動等過程中,腹部壓力增加時,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的現象[1]。在女性人群中有23%~45%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癥狀明顯的患者占7%,其中約50%為SUI,嚴重影響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2]。電刺激、盆底肌訓練、生活方式調節(jié)以及生物反饋等是治療SUI常見的保守方法,對于保守治療無效或中重度SUI的患者,手術治療是最有效的方式[3]。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TVT)為國際尿控協會推薦治療SUI的金標準,但在吊帶穿刺過程中存在膀胱、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改良的經陰道經閉孔無張力尿道中段吊帶術(TVT-A)是對TVT手術的改良,是當前治療SUI的常見方法,但隨著TVT-A手術的應用,其失敗和復發(fā)病例問題也日益突出[4]。本研究就解放軍第九二六醫(yī)院、彌勒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5例TVT-A手術失敗的SUI患者,對失敗的原因和治療方法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收集解放軍第九二六醫(yī)院、彌勒市中醫(yī)醫(yī)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8例SUI患者,均行TVT-A治療,其中有5例治療失敗,將這5例患者納入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5例患者年齡33~53歲,平均年齡44.7歲,體重51~73 kg,平均體重62.83kg,且均為絕經前患者。
治療失敗的判斷標準:尿失禁手術后失敗與復發(fā)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參照之前文獻[4]標準定義為:術后24 h取出尿管后至術后6個月內,癥狀再次出現,程度同術前,壓力試驗陽性。
5例SUI患者行TVT-A手術治療后均失敗,均在術后初期發(fā)現。其中病例1、病例2和病例3于術后24 h取出尿管后,常規(guī)行壓力試驗和觀察癥狀時,發(fā)現尿失禁癥狀與術前相比無改變,壓力試驗仍陽性。病例4術后24 h取出尿管后,尿失禁癥狀較術前有所緩解,但未完全消失,壓力試驗可疑陽性;囑患者出院后持續(xù)Kegel鍛煉3月并觀察病情變化,24 d后患者復診,癥狀漸重;囑患者行Kegel鍛煉3月后復診,3月后癥狀持續(xù)存在如術前,壓力試驗陽性。病例5術后24 h取出尿管后癥狀完全消失,壓力試驗結果為陰性,但術后10 d時癥狀再次出現,囑患者行Kegel鍛煉3月后復診,3月后癥狀持續(xù)存在如術前,壓力試驗陽性。
2. 術后處理:病例1、病例2和病例3于取出尿管后24~72 h內重新手術,手術方式仍為TVT-A,在原位置取出第一次所放吊帶,重新放置新吊帶,術中有意識地調整了吊帶松緊度,術后24 h再次取出尿管后,癥狀完全消失,壓力試驗陰性。病例4術后3月再次復診,癥狀加重如術前,壓力試驗陽性;請示上級醫(yī)院專家后由上級醫(yī)院專家給予再次手術,選擇新型經恥骨后尿道中段無張力懸吊術(TVT-E)方式,術中發(fā)現吊帶位置偏低,即:吊帶位置靠近尿道外口位置,給予取出原吊帶,重新于尿道中上段放置TVT-E吊帶,術后癥狀完全消失,壓力試驗陰性。病例5經Kegel鍛煉3月,3月后癥狀持續(xù)存在如術前,于術后4月再次手術,手術仍為TVT-A方式,術中發(fā)現患者一側吊帶脫離原放置位置,給予取出原吊帶,在原位置改行經陰道經閉孔無張力尿道中段吊帶術(TVT-O),吊帶較長,懸掛更牢靠,術后癥狀完全消失,壓力試驗陰性,術后嚴禁劇烈活動3月,癥狀未再出現。
5例患者中,病例1、病例2、病例3均再次行TVT-A手術,病例4行TVT-E手術,病例5行TVT-O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15~27 min,平均19 min;術中出血量20~34 ml,平均23 ml;留置導尿管時間24 h;住院時間3~10 d,平均6 d。此5例患者再次手術后均隨訪1年,癥狀未再發(fā)。
1. 吊帶過松:SUI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見疾病,傳統術式因其復發(fā)率較高多已棄用,尿道中段懸吊術是目前標準的手術方式,此類手術均是在TVT手術上發(fā)展起來的,包括當前臨床中常見的TVT-O、TVT-A、TVT-E、經閉孔穿刺吊帶術(TOT)等,各種術式治療效果理想,療效無明顯差異,但術后并發(fā)癥各不相同[5-8]。術中吊帶松緊度的調節(jié)和吊帶放置位置是影響手術效果和術后并發(fā)癥的關鍵,若術中吊帶放置過緊則容易導致尿潴留,若放置過松則會造成手術失敗[9]。因此,在術中對于吊帶松緊度強調寧松勿緊原則,但至今為止,臨床上尚無客觀的調節(jié)吊帶松緊的輔助系統可供使用,臨床醫(yī)師大多根據臨床經驗進行判定。
既往研究認為可以根據組織剪法、艾利斯鉗、誘發(fā)試驗法和尿道棒法等進行松緊度程度調節(jié)的判斷,認為誘發(fā)試驗法療效更為理想,且術后并發(fā)癥低[10]。誘發(fā)試驗是在吊帶放置到位后、需調整松緊時,將200~300 ml生理鹽水注入膀胱,要求患者配合咳嗽或用手用力按壓恥骨上膀胱部位,同時調整吊帶松緊至剛好咳不出尿液為止,以咳嗽時可見尿道口似有水但又沒有流出時為最佳;但該方法操作較為繁瑣,而組織剪法又因為組織剪有大小不同類型難以統一,因此本研究中采用艾利斯鉗法對吊帶松緊度進行調整,病例1、病例2和病例3患者再次手術時,均在原位置處重新放置了同樣吊帶,但術中較第1次手術時調緊了吊帶松緊度,術后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無尿潴留發(fā)生。隨訪1年無再發(fā)。該3例患者手術失敗原因考慮為吊帶過松引起。因此,對于臨床經驗較少的施術者,術中建議根據誘發(fā)試驗進行試驗,雖然較為繁瑣,但是療效更為可靠,待積累一定臨床經驗后,可酌情綜合應用其他多種方式進行判斷。
2. 吊帶位置偏低:吊帶放置的位置也是決定TVT-A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雖然吊帶放置的位置為尿道中斷,但在臨床實踐中,強調的是寧高勿低原則,即吊帶放置位置為尿道中上段靠近膀胱側而非尿道外口側的位置[11]。本研究中,病例4為上級醫(yī)院專家實施手術,術中發(fā)現吊帶位置偏低,為尿道中下段1/3位置處,術中有意識地把吊帶調至中上段位置后,術后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隨訪1年無再發(fā)。因此,病例4患者雖無尿路剌激癥狀,但手術失敗原因考慮為吊帶位置靠近尿道外口所引起,臨床施術者應該引起重視。
3.吊帶脫落:TVT-A是在TVT-O基礎上改良而來的一種手術方式,兩種手術的穿剌過程完全相同,區(qū)別在于TVT-A網帶長度較TVT-O縮短了8 cm,兩側分別縮短了4 cm,由可去除滑線代替,其設計的初衷目的在于通過縮短穿過大腿內收肌肉的網帶長度,以減少大腿根部疼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仍保持TVT-O的手術安全性及可靠療效[12]。但由于其吊帶的縮短,要求術中在調整張力時要使吊帶兩側均勻受力,使放置環(huán)始終位于尿道中央位置,讓雙側吊帶能準確穿過閉孔膜以保證手術效果,患者術后早期應避免腹壓增加的劇烈活動,以防吊帶脫落[13]。
本研究中,病例5術后10 d時癥狀再發(fā),術后3月癥狀持續(xù)存在無好轉,給予再次手術治療時,發(fā)現一側吊帶離原位置。患者起初隱瞞病史,術后再次追問病史時,患者承認未嚴格遵照醫(yī)囑,術后1周即參加健美操訓練,術后10 d時在一次跳健美操后,癥狀再次發(fā)作。分析失敗原因為術后短期內腹壓增加至吊帶脫落引起,改行TVT-O手術后,癥狀無再發(fā)。
當前TVT已成為治療SUI的金標準,臨床應用較為廣泛[14]。因此,無論是傳統手術失敗還是第1次吊帶手術失敗,均可再次行吊帶手術治療。本研究中,5例治療失敗患者術后有3例再次行TVT-A治療,1例患者行TVT-E治療,1例患者行TVT-O治療,治療效果滿意。我們認為,對于TVT-A手術后失敗患者,如果有明確原因如吊帶過松、位置偏低等,再次手術時可考慮再放置原吊帶行TVT-A或者改行TVT-O,對于吊帶松緊度和位置均合適、無明確原因者,可采用TVT-E治療,效果更為滿意。
其他輔助治療的方法包括:Kegel鍛煉法,其是1940年美國婦產科醫(yī)生Kegel針對產后婦女SUI、子宮、膀胱直腸脫垂和陰道緊縮度降低等問題,創(chuàng)建的盆底肌肉康復鍛煉法;其他還有電刺激、磁刺激、生物反饋療法等[15],均有一定作用,而Kegel鍛煉法簡便易行,患者在家中即可鍛煉,在臨床上使用較多。
綜上所述,TVT治療SUI療效確切,雖然臨床中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種術式,均需要注意術中吊帶松緊程度的調整和吊帶位置的放置,吊帶過松會導致手術失敗,吊帶過緊又可能導致尿潴留;位置過低可能導致無效和尿路剌激征。但判斷吊帶松緊度目前尚沒有客觀統一的輔助系統,一直依賴于術者的臨床經驗。術中有多種經驗性判斷方法,初學者建議先采用誘發(fā)試驗法,有一定基礎后再酌情運用多種方法判斷。TVT-A是在TVT-O基礎上改良而來的一種手術方法,術后過早劇烈活動時腹壓增加有可能引起吊帶脫位而致手術無效,因此,術后3月內尤其是術后早期一定要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以防吊帶脫落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