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樂 天
(太原市政工程勘測設計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城市水體黑臭現象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水體內存在的藻類與細菌完成了新陳代謝而產生,也可能是因為將人類生活的污水排放所導致的[1]。當前很多國外的學者以及工程技術人員對城市黑臭水體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全面分析,同時也在我國的海口、北京、貴陽等地開展了實地的調查分析,發(fā)現該問題的存在較為普遍,且日益嚴重。以當前的黑臭水體治理理論為基礎進行分析,下面將深入的了解其發(fā)生原因以及具體的治理措施,希望可以改善城市內部的水環(huán)境。
1)污水直排入河。
城市建設施工的過程中,新建設的城市主題結構部分中必然會設置有雨污分流的設施,但是老舊城區(qū)的建設時間比較長,會存在雨污河流的問題,使得合流管道的污水能夠直接進入到當地的河流中,這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建設城區(qū)中進行市政管路的規(guī)劃設計就實現了雨污分流處理,但是其系統(tǒng)還不完善,管網建設也存在缺陷,同時也存在雨污水管道連通的問題,導致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入到雨水系統(tǒng)中,所以水體污染非常的嚴重[1]。
2)面源污染。
河道流域中并不存在有養(yǎng)殖業(yè)以及礦業(yè)等行業(yè),所以該地區(qū)中的徑流污染主要來自于面源污染。
3)合流管道存在嚴重的淤積堵塞的問題,雨季污染更加的嚴重。
合流管道受旱季污水污染影響較大,污水在管道中長期流淌而導致其出現嚴重的淤積。雨天沖刷速度會得到明顯的提升,也會進入到管道中,雨水的污染程度比較深。淤泥的污染還會存在有雨季延后的情況,從而產生嚴重的負面問題。
底泥懸浮現象的存在會給水源造成較大的污染問題,也是形成黑臭的主要因素。水體流動以及人員活動的過程也會出現底泥懸浮等問題,然后就會存在其他的一些反應,內部的污染物就會發(fā)生形態(tài)的變化,也會出現嚴重污染。
水流速度會直接影響水體的循環(huán),如果速度過慢就會導致水體黑臭的問題。我國的很多地區(qū)中地勢較為平緩,河流縱向坡度也會比較小,再加上有些地區(qū)中的水量比較小,且水流較為緩慢,從而使得淤積現象的存在,此外,城市景觀的影響,在合理內部布置了多處閘壩蓄水,水流在出現這些位置之后就會存在涌水問題,然后就因為淤堵而成為死水,水體環(huán)境也會惡化。此外,河岸襯砌硬質材料,水體循環(huán)無法有序的進行,污染物被長期的積累,這些都是造成水體自凈能力較差,進而產生黑臭的問題[2]。
城市水體的存在對于城市內部的雨水與防洪排澇存在重要作用,同時也有著排除汛期雨水的重要作用。硬質護岸具備較強的抗沖刷能力,利用排澇系統(tǒng),可能造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損壞。硬質護岸的施工材料主要就是混凝土、漿砌石等,使得水體與外部環(huán)境隔離,無法實現水體自凈的處理,生態(tài)效應比較差[3]。
總體思路是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均等化程度,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化水平,更好地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結合本文的實證檢驗結論,對如何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根據目前《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的明確規(guī)定,城市內部的黑臭水治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黑臭水體主要存在于城市水體中,但是其根源主要出現在岸上,關鍵應該從排口與管網中進行,所以在進行截污處理中應該從下面幾點來進行。
2.1.1截污納管
截污納管的作用就是通過合流制截流或雨污分流的方式從源頭來進行處理,可以有效的將旱季生活污水進行截流處理,并且直接歸入到污水處理中,避免其進入到城市水體的環(huán)境中。截污管應用之后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同時還應該進行清淤、生物處理等措施。
2.1.2面源控制
面源污染就是城市內部存在的固體廢棄物等垃圾,也可能是初期雨水造成的水污染問題,其中也主要存在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的問題。面源污染的有效質量可以通過海綿城市的方式來進行,應用合理有效的措施來進行生態(tài)治理[4]。
內源控制技術就是將城市內部中的水體環(huán)境中存在的淤泥、垃圾等物清理干凈,徹底的凈化水資源。內源性污染的主要治理措施就是進行淤泥的清理,避免造成嚴重水體污染的問題,治理效果非常的明顯。清淤完成之后,還應該在水體中加入一定量的凈化劑,可以促進底泥中的有機物分解,實現水體的有效凈化。
活水循環(huán)一般都利用提升水體流動性的方式來達到緩解黑臭問題的效果。此時可以在水體中加入泵站、水系連通的方式來增強水體的流動性。清水補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在水體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來更好的實現污水的稀釋處理,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水流速度的增大可以使得水體交換速度得到提升,減少水體黑臭。
1)微生物強化技術。黑臭水體中加入大量的微生物,一般都是利用微生物降解來達到凈化的目的。在實踐中主要是向水體中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劑、酶制劑等來促進微生物的降解,實現水污染的凈化處理。
2)生物膜技術。該技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附著生長型處理方式。生物膜上存在有大量的微生物,在進行污水接觸中可以更好的實現水體污染物的處理,改善水體的水質。生物膜法的根本在于采用人為影響的方式來實現污染水體的凈化處理。隨著我國水污染處理技術的提升,生物膜技術已經逐漸被廣泛的應用,其效果也在逐漸的提升[5]。
3)水生植物凈化技術。該技術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所存在的自凈功能,植物可以通過自身的代謝逐漸的將污染物進行凈化處理。黑臭水體的治理過程中,一般都是經過試驗確定了效果之后才能應用到實踐中,選擇合適的凈化植物,其要具備較強的繁殖能力,且容易栽培和管理,也應該具備怡景的景觀效果。
2.4.2人工增氧
水體的缺氧就會出現比較嚴重的黑臭問題。人工增氧能夠全面的提升水體內氧氣含量,微生物可以加速代謝分解,從而改善水體黑臭的問題。但是通過外力來持續(xù)增加氧氣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且噪聲較大,還會導致底泥的懸浮,使得水質污染更加的嚴重。
文章以太原市某河道治理工程為例,分別從該河道的黑臭水體的現狀,分析出切實可行的治理技術,從而可以全面的改善太原水體環(huán)境。
本河道的黑臭水形成包含了以下幾點內容:
1)沒有通過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2)河道底部的泥存在二次污染情況;
3)河道沿線的市場與垃圾污染物在初期雨水的影響下直接流入河道導致水質重度污染。
本河道工程的黑臭水體包含了以上特征,故而在治理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復雜性。
在針對該河道工程的現狀分析后,在黑臭水體治理時采用了以下措施:
A段河道治理方案:在A段河道治理時,對源頭進行控制,然后結合岸線工程進行綜合的治理;
B段河道治理方案: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岸線整治、調水引流相結合。
城市水體黑臭并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多數是因為各項綜合因素所導致的,在治理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水污染的治理處理,同時還應該積極的研發(fā)新型的處理技術,切實保證城市水體質量,為人們創(chuàng)造更加宜居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