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金輝,朱 碩,蘇 展,江 涌
(徐州市腫瘤醫(yī)院,江蘇 徐州,221005)
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是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主要手術方式,由于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脾臟巨大,脾門血管曲張、增粗,壓力增高,以及脾臟周圍廣泛的粘連,腹腔鏡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LSPD)難度極大,風險極高[1]。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共完成12例LSPD,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35~68歲,平均(47.3±10.4)歲。既往均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術前均診斷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11例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1例為酒精性肝硬化。術前CT均提示脾大,長徑13.5~24.5 cm,平均(17.5±3.2)cm,前后徑4.2~7.0 cm,平均(5.4±0.9)cm,食管胃底重度靜脈曲張(圖1)。術前彩超測門靜脈血流方向及流速,均為入肝血流,流速10.5~16.5 cm/s,平均(13.4±1.8)cm/s。肝功能Child A級8例,Child B級4例。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65~106 g/L,平均(82.7±12.2)g/L,紅細胞2.5×1012/L~4.7×1012/L,平均(3.2±0.7)×1012/L,白細胞1.5×109/L~3.6×109/L,平均(2.3±0.6)×109/L,血小板15×109/L~69×109/L,平均(40.9±15.5)×109/L。病例納入標準:(1)確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實驗室檢查存在脾亢;(2)肝功能Child A級或B級;(3)有上消化道出血史;(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肝功能Child C級;(2)有無法耐受氣腹的基礎疾?。?3)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術前均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手術方式,并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患者平臥取“大”字位,臍部做10 mm切口,建立CO2氣腹,壓力維持在14 mmHg。腹腔鏡引導下分別于左側鎖骨中線臍下2 cm水平線交點、左側腋前線平臍水平、劍突下2 cm及右側鎖骨中線臍上2 cm水平線交點做10 mm、10 mm、5 mm、5 mm切口,穿刺Trocar(圖2)。操作孔的分布可根據脾臟大小進行適當微調。將體位調為頭高腳低右側臥位30°,探查腹腔、肝臟、脾臟及胃周曲張的血管(圖3、圖4)。先行脾切除術,用超聲刀打開胃結腸韌帶,從胃網膜左、右動脈交匯處無血管區(qū)開始,沿胃大彎向上游離脾胃韌帶(圖5),離斷胃短血管、脾門分支靜脈,此時先不處理脾上極血管,在胰腺上方尋找脾動脈主干,并用Hem-o-lok夾夾閉脾動脈(圖6),失去動脈血供后,脾內血液自脾蒂回輸,脾臟體積變小、質地變軟,增加了手術操作空間,減少術中出血,使手術易于進行。然后由脾臟下極開始逐步離斷脾臟周圍韌帶,游離脾下極,顯露胰尾,充分顯露脾門,應用腔鏡下切割閉合器離斷脾蒂(圖7、圖8),此過程注意保護胰尾,避免傷及胰尾,繼續(xù)用超聲刀離斷脾上極血管,切除脾臟。確認殘端無出血后,將切除的脾臟推至盆腔。本組中1例患者,術中尋找脾動脈主干時,由于脾動脈位置深在,脾動脈分離困難,遂最后同脾蒂一并用腔鏡下切割閉合器離斷。再行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將胃體大彎側向右上方翻開,用超聲刀分離胃短血管,分別用Hem-o-lok夾閉、離斷。處理小彎側及賁門食管下段血管,從胃小彎幽門切跡開始,沿胃小彎向上逐步結扎切斷,切斷胃左動脈、胃冠狀靜脈通向胃壁的分支,置入寬紗布條,環(huán)繞食管下端賁門并打松結,牽拉食管,分離結扎至賁門上5~8 cm處血管支(圖9)。所遇較粗的血管均用Hem-o-lok夾閉后切斷。將切除的脾臟裝入標本袋內,剪碎后取出,檢查創(chuàng)面無活動性出血后,于脾窩及食管旁放置引流管一根,皮內縫合各切口。
1.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guī)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保肝、補液支持等處理。術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動,觀察腹腔引流管引流情況。術后24 h監(jiān)測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如結果提示高凝狀態(tài),且無明顯活動性出血,早期應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用法:4 100 IU,皮下注射,qd),待恢復經口飲食后改為阿司匹林或華法林口服(與低分子肝素重疊2~3 d),預防門靜脈血栓形成。術后常規(guī)查門靜脈系統(tǒng)彩超,可早期發(fā)現(xiàn)可能出現(xiàn)的門靜脈血栓。術后查腹腔引流液淀粉酶,結果為血清淀粉酶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內,則提示無胰瘺[2],復查腹部CT或腹腔彩超,確認無胰瘺、腹腔積液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根據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術后早期拔除胃管及尿管,早期恢復經口飲食,早期下床活動。
圖1 紫色箭頭為賁門周圍迂曲擴張的血管,黃色箭頭為增大的脾臟,紅色箭頭為脾動脈,藍色箭頭為脾靜脈,綠色箭頭為肝臟,呈肝硬化表現(xiàn)
圖2 腹部Trocar位置分布 圖3 探查見肝臟呈肝硬化表現(xiàn),脾臟增大
圖4 探查胃周曲張的血管 圖5 游離脾胃韌帶
圖6 結扎脾動脈 圖7 用切割閉合器離斷脾蒂
圖8 切割閉合器離斷脾蒂后(箭頭為離斷后的脾蒂) 圖9 離斷食管下段賁門周圍血管(白色箭頭為食管,紅色箭頭為食管周圍血管)
12例均成功完成LSPD,手術時間190~320 min,平均(241.5±39.8)min;術中出血量300~550 mL,平均(407.5±73.0)mL;術后2~4 d恢復肛門排氣并開始流質飲食,平均(2.6±0.6)d;術后住院7~21 d,平均(8.6±3.8)d。術后發(fā)生腹腔出血1例,經介入造影檢查提示脾動脈殘端分支出血,予以彈簧圈及自制明膠海綿條栓塞止血治療后出血停止;腹水5例、胸腔積液3例,經補充白蛋白、利尿治療后,腹水、胸水消失;肺部感染1例,門靜脈血栓形成1例,均經保守治療后好轉,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術后隨訪10~30個月,脾功能亢進均得到糾正,3例鋇餐示輕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9例鋇餐未見異常,均未再出現(xiàn)嘔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是我國常見病,其中約50%的患者會并發(fā)脾功能亢進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3]。據報道,首次消化道出血死亡率約為20%,1~2年內再出血率達60%~70%[4]。20世紀80年代裘法祖院士首創(chuàng)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此術式不僅能有效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同時也能維持肝臟血流灌注,改善肝臟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截至目前,此術式仍是主要術式[5]。傳統(tǒng)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康復慢,住院時間長。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學者們開始嘗試LSPD,其以微創(chuàng)優(yōu)勢得到快速發(fā)展[6-8]。2005年魯發(fā)龍等[7]報道了LSPD的臨床應用,2013年Zhe等[8]對比了LSPD組與開腹組的療效,手術時間基本相同,LSPD組出血量更少,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更快,是安全、可行的術式。
對于門靜脈高壓癥行LSPD,我們不主張預防性行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我們選擇的病例至少有一次以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由于我國門靜脈高壓癥多為肝炎后肝硬化所致,因此術前肝功能的評估尤為重要,我們選擇肝功能Child分級為A級或B級的患者進行手術,術前彩超檢測門靜脈血流方向及流速,患者門靜脈血流方向均為入肝血流。研究表明,門靜脈流速越慢,術后門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越高[9]。術前常規(guī)行保肝治療,調整凝血功能。禁忌證包括:肝功能Child C級、合并無法耐受全麻插管及氣腹的基礎疾病、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需緊急搶救。
術中,根據我們的經驗,游離脾胃韌帶、離斷胃短血管時可先不處理脾上極血管,因為此時脾上極的操作空間小,極易造成脾上極血管撕裂,導致大出血,被迫中轉開腹;而離斷脾蒂后再處理脾上極血管,由于可操作空間變大,使得處理此處血管更加容易,同時由于脾臟的絕大部分血管均已離斷,即使損傷了脾上極血管,也不會出現(xiàn)大出血的情況。此外,我們先尋找脾動脈主干,并用Hem-o-lok結扎,此法結扎確切,避免了術后脾動脈殘端出血,同時截斷了經脾動脈入脾血流,脾內積存的血液經脾蒂回輸,可減少術中出血,縮小脾臟體積,增加手術操作空間,使手術易于進行[10]。根據我們的經驗,術前行上腹部增強CT檢查,可初步判斷脾動脈位置,便于術中快速尋找脾動脈。本組中1例患者因術中未先處理脾動脈主干,脾動脈結扎不確切,術后出現(xiàn)腹腔出血?;仡櫡治龃死颊哔Y料,術中尋找脾動脈主干時由于脾動脈位置深在、分離困難,遂放到最后與脾蒂一同用腔鏡下切割閉合器離斷,術后發(fā)現(xiàn)腹腔出血,先用止血藥物保守治療,效果差,遂行介入造影檢查,提示殘留的脾動脈末端見多個造影劑外溢,明確原因為術中脾動脈殘端處理不確切,術后脾動脈殘端分支出血,栓入彈簧圈及自制明膠海綿條,復查造影未見造影劑外溢征象,出血停止。
離斷賁門周圍血管時應注意分層游離,打開雙側膈肌角,充分游離食管下端,需離斷至賁門上5~8 cm,避免遺漏少數位置隱蔽的異位高位食管支[11]。操作過程中注意動作輕柔,充分顯露,我們選擇置入寬紗布條,環(huán)繞食管下端賁門,并打一松結,夾住紗布條牽拉食管,避免了無損傷鉗直接牽拉食管導致食管肌層意外撕裂;同時盡量減少對膈肌的刺激,以降低術后胸腔積液的發(fā)生率。本組術后發(fā)生3例胸腔積液,經保守治療后消失。術后1例患者出現(xiàn)門靜脈血栓形成。對于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鄭波等[12]認為,年齡、門靜脈直徑、脾靜脈直徑、門靜脈血流速度、血流狀態(tài)的改變、手術操作對血管內膜的損傷及凝血狀態(tài)(D-二聚體、血小板計數)的改變等均是其影響因素。術后我們常規(guī)檢測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如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在無活動性出血的情況下早期應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再改為口服阿司匹林或華法林抗凝治療半年(阿司匹林或華法林與低分子肝素重疊應用2~3 d),可有效預防LSPD術后門靜脈血栓的形成[13]。
綜上,LSPD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康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治療門靜脈高壓癥是安全、可行的,短期隨訪效果確切。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及器械的改進,相信LSPD治療門靜脈高壓癥會被越來越多的術者與患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