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燕
摘要:觀察太陽的運行變化是古人感知時間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渠道,殷商時期便產(chǎn)生了許多與太陽相關的時間詞,如“旦”、“明”等。通過對殷商時期日內(nèi)時間詞的搜集和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除了以太陽的運行變化記述時間外,還以重要的生產(chǎn)和生活活動記述時間,如“大食”、“小食”是以飲食活動來記述時間,這類時間詞的數(shù)量不多,但卻反映了古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通過對這些特殊時間詞的語境考察,我們可以看到殷商時期古人在一天之中在某一時間段內(nèi)的重要活動,如飲食、田獵、采集等,對此我們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力圖挖掘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歷史文化記憶。
關鍵詞:殷商時期;日內(nèi)時間詞;生產(chǎn)生活方式
飲食、祭祀、田獵、采集這幾項活動幾乎涵蓋了古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面,對這幾項活動進行深入探討,對我們了解古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就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探討。
一、時間詞與餐食、祭祀
“大食”、“小食”這兩個時間詞與古人的飲食習慣有著十分密切相關,民以食為天,“大食”、“小食”是一天之中兩個十分重要的時間段。
大食不雨。(合集 28618 1)
丙戌卜,三日雨,丁亥隹大食雨。(合集20961)
癸丑卜,貞旬甲寅大食雨自北。乙卯小食大啟,丙辰中日大雨至南。(合集21021)
王海棻的《古漢語時間范疇詞典》:“古人一日兩 餐,下午的一餐稱小食,約在下午四時左右?!保?)梅晶的《上古“時間詞語”語義研究》:“大食(也稱大食日、食日)是早餐的時間,約在上午九時左右?!保?)可見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殷商時期人們有占卜的習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就是記錄和反映商朝王室的用于占卜吉兇記事,內(nèi)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所得結果。從上面的甲骨文合集來看,所占之事應當是天氣狀況,“大食雨”乃是大食有雨,即吃早餐的時間會下雨,“小食大啟”乃是小食晴天,即吃晚飯的時間會是大晴天。在現(xiàn)代人看來,吃飯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古人為何在吃飯時間前進行占卜呢?姚偉鈞的《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俗研究》中:“吃飯前祭祀祖先和神靈,是商周飲食禮俗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保?)可見當時吃飯不是簡簡單單的吃飯,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禮俗含義,古人認為祖先和神靈擁有靈性,所備的食物只有祖先和神靈享用過后,人才有資格食用。
二、時間詞與田獵
“湄日”一詞可謂十分特殊,和前面的“大食”、“小食”可以直接看出和飲食相關不同,這個詞是看不出和人們的活動或行為方式有聯(lián)系的,但我們在甲骨文當中找到的很多關于“湄日”一詞的例句當中,發(fā)現(xiàn)這個詞與狩獵活動密切相關。
日乙王其□,?。ɑ荩厝胀鰹?。(擒)又大豕。(合集28310)
戊王其射焛,湄日亡(災),(擒)。吉。(合集28318)
王其逐斿麋,湄日亡(災)。(合集283702)
乙丑卜,鼎(貞):今日乙王其田,湄日亡災,不遘大雨。大吉。(合集 284911)
王其田,湄日亡(災),不雨。大吉。合集(284942)
王其田,湄日亡(災)。(合集 284951)
趙誠先生《甲骨文簡明詞典》:“湄,從水眉聲......指天將明未明之時?!保?)梅晶《上古“時間詞語”語義研究》:“湄,又稱湄日,指天將明未明之時。”(5)我們可以看到例句當中出現(xiàn)了“王其田”一詞,這和狩獵活動有何關系呢?王宇信的《甲骨文的“田獵”之“田”與農(nóng)田的田字不能混讀》提到:“甲骨文‘田獵之‘田與農(nóng)田的田字不能混讀?!保?)郭沫若《殷契粹編》:“卜者均系田獵之事”(7),由此可見上文提到的例子乃記錄的是狩獵之事。我們現(xiàn)在回到“湄日”這一時間詞上,為什么這一日內(nèi)時間段會和狩獵活動結合得那么緊密呢?劉風華的《殷墟小屯村南系列田獵卜辭的初步整理與研究》對狩獵的時間有一些大致的描述:“有些田獵卜辭亦僅有單個干支,可視為持續(xù) 1天。有些則超過了3天,依次匯集如下:3天、4 天者l例,5天、6天者各2例,7天者1例,1天者2例,14天、2天者各1例。”(8)可見狩獵活動在當時是一項大型活動,王公貴族可能會在田獵場附近駐扎幾天或十幾天。
三、時間詞與采集
與狩獵活動相對應的是采集活動,殷商時期“大采”、“小采”原指采集活動,后演化為時間詞。下面我們通過對“大采”、“小采”語境的考察,進一步了解這一時期采集活動的具體狀況。
癸子(巳)卜,王:旬。四日丙申昃雨自東,小采既,丁酉少,至東雨允。二月。(合集209662)
丁未卜,翼(翌)日昃雨,小采雨,東。(合集210133)
…大采雨,王…(合集12810 1)
[癸]亥于大采克。(合集214931)
董作賓《殷歷譜·上編》:“大采、小采,亦稱大采日、小采日。其時間一在大食之前,一在大食之后,大采略當于朝,小采略當于暮也?!保?)可見古人將采集活動安排在早晨和黃昏,后來采集的時間慢慢固定下來,“大采”、“小采”便逐漸演化為時間詞。梅晶《上古“時間詞語”語義研究》:“‘大采、‘小采僅在甲骨文第一期使用,后來就消失了?!保?0)“大采”、“小采”雖不再作為時間詞表示,但采集活動并未消失,我們從后世的文字材料中便可看到采集活動的蹤影,可見采集活動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勞動,在后世一直延續(xù)了很長時間。
四、結語
以上內(nèi)容是從時間詞的角度入手,從餐食與祭祀、田獵、采集、夜晚這幾個方面對殷商時期人們的生活活動作了簡要的探討和梳理,由此我們對殷商時期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殷商時期是人類文明初步興起并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時代,是后世文明發(fā)展的基礎,對這個時期的認識和理解是我們學習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的重要前提。
注釋:
王海棻著.古漢語時間范疇詞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29頁.
梅晶上古“時間詞語”語義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2008.84頁.
姚偉鈞.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俗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版.1999.64頁.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M].中華書局.1988.259頁.
梅晶.上古“時間詞語”語義研究[D].北京大學研究生院.2008.84頁.
王宇信.甲骨文的“田獵”之“田”與農(nóng)田的田字不能混讀[J].北方論叢,1979,(第3期).
郭沫若.殷契粹編[M].辭學出版社.1965年.596頁.
劉風華.殷墟小屯村南系列田獵卜辭的初步整理與研究[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03):89-97.
董作賓.殷歷譜·上編[M].國立中央研究院.1945.5頁.
梅晶.上古“時間詞語”語義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2008.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