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遜
(江蘇省阜寧縣畜牧獸醫(yī)站,江蘇阜寧 224400)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豬和帶菌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主要特征為:急性為敗血癥,慢性為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非典型為高熱、干耳干尾、皮膚干性壞疽、母豬流產、死胎等,由于該病具有傳染性強、覆蓋范圍廣、致死幾率高、治療難度大和治療效果不佳的特點,如果防治不及時,可增加混合感染機會,加大治療難度,影響畜牧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去年我國又出現了豬瘟的反彈現象,表現出既有區(qū)域性大流行又有零散式發(fā)生,既有高死亡率的急性癥狀,又有頑固的持續(xù)發(fā)生的溫和性癥狀,使疫情倍顯復雜。近期,筆者接診了一例豬瘟病,現將該病的診療情況及診療體會介紹如下。
2018年阜寧縣某豬場購入外地生豬 180頭,發(fā)病的是新購入的26頭豬,死亡5頭,控制率為 90.7%,發(fā)生急性豬瘟的原因是:出現了豬瘟免疫空擋期。
該豬場是新建的小型規(guī)?;B(yǎng)殖場,使用的是發(fā)酵床養(yǎng)殖方式。存欄240頭,其中180頭是購入的新豬,其中包括26頭90日齡的仔豬,10月17日清晨突然發(fā)現一頭仔豬死亡,18日又有兩頭仔豬死亡,有5頭仔豬精神萎靡,食欲減退,體溫升高,臥地不起,急忙到我處就診。
經觀察發(fā)現,病豬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眼結膜潮紅或膿性結膜炎,被毛凌亂,高熱稽留,體溫達41~42℃,呼吸急促,喜歡臥地不起,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可見公仔豬包皮積尿。皮膚潮紅,后期在耳部、頸部、腹部和四肢內側出現出血點和出血斑。
剖檢3頭病死豬,可見全身皮膚、漿膜、黏膜和內臟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變化。喉頭黏膜、扁桃體出血,腸系膜淋巴結及其他淋巴結切面呈大理石樣病變,脾臟有點狀或斑狀出血,膀胱黏膜有出血點或出血斑。嚴重的病死豬除上述病變外,在盲腸與回腸的回盲口處有扣狀腫典型病變。
無菌取病死豬腸、淋巴結、腎臟涂片。涂片后,經革蘭氏染色鏡檢,未發(fā)現任何病菌。將上述病料接種于普通肉湯和鮮血瓊脂平板,37℃培養(yǎng)24h,未發(fā)現任何病菌生長。
用無菌操作的方法,采取4頭發(fā)病癥狀和病理變化典型病死豬的腎臟、淋巴結等組織,直接涂片,用瑞氏液染色,顯微鏡下觀察,未見增值型弓形蟲原蟲。將上述病料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方法(RT-PCR)檢測豬瘟核酸病毒,結果4份樣品均為陽性。
根據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以及實驗室檢驗,最終診斷為豬瘟。
首先,加強飼養(yǎng)管理,飼喂營養(yǎng)均衡的飼料,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微生態(tài)制劑、電解多維和多種維生素,提高豬只抗病和抗應激能力。對沒有明顯癥狀的豬用豬瘟高免血清2倍量注射。對已發(fā)病豬用豬瘟高免血清4倍量注射;豬瘟發(fā)病率為血清肌內注射量的4 倍;氨芐青霉素與 VB1 混合后肌肉注射。同時在飲食中加入土霉素喂養(yǎng),有效預防細菌繼發(fā)感染。另外,對沒有治療價值的豬及病死豬做焚燒后深埋處理,養(yǎng)豬場外環(huán)境用 3%熱堿水消毒 1次/2d,舍內用雙季胺鹽酪合碘 1000 倍稀釋,每日消毒 1 次,連續(xù) 3d,間隔 1d 后,再連續(xù) 3 次。對飼養(yǎng)用具集中消毒,糞便集中堆放發(fā)酵處理。
引進豬只時一定隔離檢疫,無病時才能入群。動物和人是傳染媒介,防止動物和場外人員進入豬舍。由于蒼蠅和蚊子及蚯蚓也能傳播本病,所以,豬舍內一定消滅蚊蠅及蚯蚓。由于肺絲蟲易傳播本病,所以對豬只要定期驅蟲。對豬舍和運動場要及時清除糞便、定期消毒。
當前我國已研制成豬瘟兔化弱毒凍干苗、豬瘟、豬丹毒二聯苗及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苗,安全有效,無副作用,已在多地廣泛應用。其免疫程序是:種母豬配種前免疫 1 次,免疫母豬所產仔豬20~25日齡首免,60~65 日齡二免。種公豬、種母豬春秋各免疫 1 次。仔豬超前免疫:初生仔豬在吃初乳前 l~1.5h 首免,斷奶后二免。
相關人員應該定期對豬群進行抽檢,觀察其抗體濃度是水平。對免疫處理后抗體水平低下、血清檢測呈陽性的生豬進行堅決的淘汰,凈化豬群。
該養(yǎng)豬場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差,消毒不嚴格,在購入新豬后未隔離觀察,忽視免疫預防及豬瘟抗體的檢測,不了解整個豬群的豬瘟抗體水平等因素,可能是誘發(fā)該病的因素之一。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的措施。但是免疫接種后,要進行免疫效果檢測,凡是接種后抗體水平低于70%的,要進行再次補免。再補免后,仍不合格的豬只,應及時淘汰。另外,還要做好豬藍耳病和圓環(huán)病毒的免疫接種和免疫效果檢測,對抗體水平不合格的,及時做好補免,防止免疫失敗,從而減少或避免該病的發(fā)生。堅持自繁自養(yǎng)原則,建立“全進全出”管理制度,加強飼養(yǎng)管理,飼喂營養(yǎng)均衡飼料,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定期消毒,合理安排好飼養(yǎng)密度,消除和避免各種應激因素,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少該病的發(fā)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