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藥調控腸道菌群防治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

        2019-02-12 12:03:13戴永娜付志飛
        關鍵詞:中藥小鼠

        戴永娜,付志飛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臨床實訓教學部 天津 301617;2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研究院 天津 301617)

        脂代謝紊亂是指各種遺傳性或獲得性因素引起血液及其他組織器官中脂類及其代謝產物異常的病理過程。血脂代謝是該過程的核心,當脂質來源、脂蛋白合成、代謝及轉運等過程發(fā)生障礙時,均可導致血脂代謝紊亂。高脂蛋白血癥及低脂蛋白血癥是脂代謝紊亂的主要表現形式,其對機體的影響復雜而繁多。臨床上以高脂蛋白血癥為主,主要常見相關疾病包括動脈粥樣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肥胖,血糖水平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也常伴有Ⅳ型高脂蛋白血癥[1]。另外,血脂異常對其他靶器官如大腦和腎臟等同樣具有一定影響[2]。因此,探究脂代謝紊亂及其相關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生物學機制,尋求有效調節(jié)脂代謝的治療靶點和方法是防治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重點研究方向。

        腸道菌群是腸道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體第二基因組”,其動態(tài)平衡對機體生理功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3,4]。近年來,系統(tǒng)生物學和多組學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腸道菌群的研究進程,諸多研究均闡釋了其與代謝疾病之間的相關性[5,6]。腸道微生物群與宿主的免疫系統(tǒng)共同調節(jié)宿主代謝,腸道菌群失調對脂代謝異常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7,8],并且通過給予益生菌或通過糞菌移植等方法來改變腸道菌群組成,調節(jié)腸道菌群穩(wěn)態(tài)亦能緩解并改善疾病狀態(tài)[9,10]。故而,腸道菌群變化與疾病的關系以及通過調控腸道菌群來防治代謝性疾病的作用與機制亟待進一步研究。

        中醫(yī)學在利用腸道菌群治療疾病方面早有記載[11]。中藥及復方以水煎劑形式通過口服發(fā)揮藥效,其多種有效成分進入消化系統(tǒng)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調節(jié)腸道菌群結構和代謝產物功能,有助于維持機體腸道菌群的穩(wěn)態(tài);另一方面,腸道菌群也對中藥成分進行轉化,產生出具有較強藥理活性的次生代謝產物,從而作用于靶器官發(fā)揮藥效[12]。中藥在體內代謝及吸收入血成分呈現多途徑和多靶點交互反應,從腸道菌群的角度闡明中藥防治脂代謝異常疾病的作用機制,為進一步解釋中醫(yī)藥多層次、多靶點的起效作用和精準治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綜上,本文主要從腸道菌群與脂代謝紊亂的關系、中藥通過調控腸道菌群防治高脂血癥、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疾病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

        1 脂代謝紊亂與腸道菌群概述

        高脂血癥、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與腸道菌群之間關系的研究頻見報道,目前仍以相關性研究為主,但隨著研究技術的進步,因果性研究逐漸增多,機制研究逐步深入。脂代謝紊亂可影響腸道菌群穩(wěn)態(tài),對機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大量動物實驗研究表明,高脂飲食誘導的大鼠或小鼠脂代謝紊亂模型,其腸道菌群組成發(fā)生改變,或表現為腸道菌群多樣性的降低;或表現為厚壁菌門、變形菌門及疣微菌門顯著增加,而擬桿菌門顯著減少[13];或表現為內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數目明顯減少等[14]?;?17 名健康中國人的飲食干預結果發(fā)現,高脂飲食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具體表現為高脂飲食與Alistipes 屬和擬桿菌屬增加、糞便桿菌屬減少相關,且血漿中促炎因子水平增加[15]。

        腸道菌群也參與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腸道益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是一種在腸黏液層穩(wěn)定定殖的腸道共生菌,為目前研究較多的與代謝性疾病相關的細菌之一,多篇文獻證實該菌對肥胖和糖尿病具有改善作用。研究證實腸道微生物群作為調節(jié)脂肪儲存的環(huán)境因素,可控制禁食誘導脂肪細胞因子(fasting-induced adipocyte factor,Fiaf)的表達,通過提高肝臟脂肪生成和脂肪細胞中脂蛋白酶活性,降低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活性,以降低骨骼肌脂肪酸的氧化和能量消耗,導致脂代謝紊亂,增加脂肪組織合成進而脂肪積聚[16]。腸道內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菌屬是人類腸道內的優(yōu)勢菌群,對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尤為突出,可產生結合膽鹽水解酶,水解結合膽鹽轉變?yōu)橛坞x膽鹽,與膽固醇共沉淀,并使經過腸道的重吸收減少而外排,同時肝臟利用循環(huán)中的膽固醇合成膽汁酸,完成膽固醇轉化[17]。發(fā)酵乳酸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是一種含有乳酸菌水解酶的益生菌,體外研究發(fā)現增加該菌的的數量可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18]。隨著腸道菌群分離純化技術的提高,腸道菌群與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相互作用的關系逐漸被闡明。

        2 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系

        2.1 高脂血癥與腸道菌群相關性

        高脂血癥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與高血壓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等關系密切,受到廣泛重視[19]。高脂血癥時腸道環(huán)境受影響,明顯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及比例,出現菌群失調[20]。腸道菌群可產生膽固醇氧化酶,加速膽固醇降解,平衡體內膽固醇水平[21];腸道菌群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源物質,其發(fā)酵主要產物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可通過抑制肝臟膽固醇合成或將膽固醇從血漿中重新分配到肝臟,調節(jié)膽固醇代謝[22];另外,一些益生菌能影響膽汁酸的腸肝循環(huán),促使肝臟利用膽固醇合成膽汁酸增加,通過轉化循環(huán)中的膽固醇而達到降低血脂的作用[23]??诜嫔ㄈ珉p歧桿菌和乳酸菌)可通過調節(jié)腸道微生物群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與膽固醇代謝有直接關系[24]。

        腸道菌群調節(jié)血脂平衡的機制大多分為兩類:首先腸道菌群調節(jié)膽固醇代謝的相關基因,影響脂肪合成的轉錄因子以及酶。小腸上皮細胞表達的類尼曼-匹克C1 蛋白1(Niemann-Pick C1-Like 1,NPC1L1)是調節(jié)膽固醇吸收過程的關鍵蛋白,植物乳桿菌可下調NPC1L1 表達,加快清除膽汁中的游離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吸收[25];腸道菌群還可通過激活小腸中法尼醇X 受體(Farnesoid X Receptor,FXR)轉錄,促進成纖維生長因子分泌,抑制肝臟膽固醇7-羥化酶(cholesterol 7-alpha hydroxy-lase,CYP7A1)基因表達,是影響膽固醇代謝的重要途徑[26,27]。其次,高脂血癥等代謝性疾病的主要核心是機體慢性低水平炎癥,而腸道菌群也會導致這種炎癥的產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參與該過程的重要物質,通過結合Toll 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誘導促炎因子如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分泌,加重代謝性疾病[28,29]。

        2.2 肥胖與腸道菌群相關性

        腸道菌群作為影響能量吸收和代謝的重要影響因素,其與肥胖的相關性研究始終是近年研究的熱點。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值升高被認為與體重指數呈正相關[30,31],但也有文獻指出其比值與體重指數無關[32,33],或呈負相關[34],至今尚無定論。2012年,趙立平教授首次證明陰溝腸桿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兇之一,它在人腸道里的過度生長是誘導肥胖的原因,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證明腸道細菌與肥胖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35]。2017年,瑞金醫(yī)院和華大基因的研究人員基于中國年輕漢族人群研究發(fā)現了抑制肥胖的腸道微生物——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并進行動物實驗驗證[36]。腸道菌群主要通過減少能量攝入、改善炎癥反應等途徑防治肥胖[37]。

        腸道菌群與肥胖相關的具體機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能量代謝:SCFAs 是機體一種重要的能量來源,其作用主要通過脂肪酸受體GPR41/43 通路介導[38,39],而該受體的能量調節(jié)作用依賴于腸道微生物群。GPR41/43 缺陷小鼠與傳統(tǒng)飼養(yǎng)或腸道微生物定植小鼠相比,體重存在顯著差異,而無菌條件下無明顯差異[40,41]。肥胖小鼠腸道內的陰溝腸桿菌會導致Fiaf 活性降低[42],該基因可強效抑制脂蛋白酯酶(lipoprteinlipase,LPL)催化脂蛋白生成脂肪酸進一步合成甘油三酯,并且可以誘導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γ協(xié)同刺激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表達以激活脂肪酸氧化代謝,預防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43]。除此之外,碳水化合物反應元件結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REBP)和甾醇反應元件結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1c,SREBP-1c)介導肝細胞糖吸收和胰島素水平,協(xié)同參與脂肪生成[44]。腸道微生物通過ChREBP 等轉錄因子活化增加介導的作用,刺激肝臟甘油三酯的生成[16]。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調節(jié)脂質代謝和胰島素敏感性的另一個關鍵因素[45],與具有腸道微生物群的小鼠相比,無菌動物可通過增強AMPK 介導的外周組織脂肪酸氧化,從而預防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46];②代謝內毒素血癥與慢性低度炎癥:肥胖者呈現慢性低水平炎癥的主要因素為LPS 循環(huán)濃度的增加,通過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2/4-NFκB 相關通路介導炎癥反應[47]。高脂飲食后雙歧桿菌的降低與門脈血漿LPS 水平升高呈顯著負相關[48],廣譜抗生素可顯著降低ob/ob 小鼠的代謝內毒素血癥和盲腸LPS 含量,改善炎癥并減輕體重[49];③腸道通透性:腸道菌群失調導致有害菌比例增加還會破壞腸黏膜屏障的通透性[50],主要由于內源性大麻素系統(tǒng)張力、緊密連接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閉合蛋白和Claudin-1等表達增加所致[51],導致腸道通透性和代謝內毒素血癥、炎癥和代謝紊亂,而維護腸道黏膜屏障是防治肥胖的關鍵;④免疫系統(tǒng):TLR-5是腸粘膜表達的先天免疫系統(tǒng)組成部分,在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52]。將TLR-5缺陷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到無菌小鼠(Germ-freeMice,GF)模型小鼠體內,觀察到促炎因子水平升高,以及胰島素抵抗、肥胖等代謝性疾病的特點[53]。先天免疫系統(tǒng)和腸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了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

        2.3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與腸道菌群相關性

        NAFLD是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肝細胞內脂肪過度沉積為主要特征,是與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密切相關的獲得性代謝應激性肝損傷。隨著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綜合征患病率持續(xù)上升,NAFLD作為糖尿病、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也越來越受到關注[54]。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脂質過量積累和炎癥反應。近來,腸道菌群在致病因素中的作用受到重視[55]。腸道菌群參與NAFLD 的主要機制包括腸源性內毒素血癥、膽汁酸代謝、SCFAs等等[56]。

        在西方國家NAFLD 發(fā)病率約為20-30%[57],而在病態(tài)肥胖人群中該發(fā)病率高達90%[58]。NAFLD的形成與能量代謝失衡相關。肥胖者的腸道菌群失調誘導了肝內乙酰輔酶A 羧化酶和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增高,進而肝臟脂肪合成也相應增加;另外,膽汁酸也可通過FXR 參與能量代謝中調節(jié)腸道菌群,進一步影響NAFLD[59]。

        其次,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tǒng)之間存在一定聯(lián)系,并且可以通過腸道菌群進行干預宿主的免疫功能。腸道菌群失調可能通過誘導免疫細胞活化,產生炎癥反應,導致NAFLD 發(fā)生[60]。肝臟Kupffer 細胞的活化與NAFLD發(fā)生關系最為密切[61]。由T淋巴細胞和分泌型IgA(SIgA)組成的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也是腸道抵抗致病原且調節(jié)共生菌的重要免疫系統(tǒng)屏障,通過效應T 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參與調節(jié)適應性免疫,而這些細胞因子的釋放受某些腸道菌群的影響,比如毛螺旋菌科等;梭狀芽胞桿菌還能夠影響T細胞的分化,不僅會導致炎癥發(fā)生,亦可破壞腸道黏膜屏障,導致NAFLD[62-63]。

        在40%的NAFLD 患者中存在腸道通透性增加[64],膽汁酸代謝異常、緊密連接蛋白表達下調及分布異常和益生菌比例失調都會導致NAFLD 伴隨的腸粘膜屏障功能障礙[65]。腸道菌群紊亂致使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可通過增加腸道通透性和促進LPS 或其他腸道細菌的吸收,腸內細胞間緊密連接受到破壞[66-67]。

        2.4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與腸道菌群相關性

        Wang Z 等在一項納入1876 名受試者的大型臨床隊列中首次發(fā)現氧化三甲胺(Trimetlylamine oxide,TMAO)與心血管疾病相關[68],研究者開始關注腸道菌群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聯(lián)系。隨后在一項納入4007名受試者的擴大樣本的臨床研究中,再次證明了血漿TMAO水平升高與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存在聯(lián)系[69]。TMAO 水平升高的患者罹患AS 等相關疾病的風險更高[70],TMAO 成為心血管疾病診斷的一種新的生物標志物,并獨立于傳統(tǒng)的危險因素。動物實驗也驗證了富含TMAO 飲食可促進AS易感小鼠發(fā)病[71]。因此,腸道微生物在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腸道菌群依賴性地代謝膳食卵磷脂膽堿生成TMA,并在肝黃素單加氧酶作用下生成TMAO[72]。

        無論是TMA 前體物質膽堿還是與其結構相似的紅肉和高脂肪乳制品等飲食中大量存在的L-肉堿作為底物,TMA 均是通過兩種微生物酶系統(tǒng)產生的:膽堿TMA-裂解酶(cutC)及膽堿TMA-裂解酶激活酶(cutD)以膽堿為底物釋放TMA[73];微生物加氧酶(CntA)及微生物還原酶(CntB)以L-肉堿為底物形成TMA[74]。TMA 通過門靜脈循環(huán)進入肝臟被FXR 激活的肝黃素單加氧酶3(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FMO3)氧化成TMAO[75]。TMAO與AS相關性的具體機制尚未明確,但在該病的生理病理過程中TMAO 主要影響膽固醇代謝以及泡沫細胞的形成。首先,研究發(fā)現TMAO 可通過抑制膽固醇逆向轉運,通過識別吞噬ox-LDL,促進巨噬細胞膽固醇積累和泡沫細胞形成,參與AS 進程[76];另外,TMAO 可下調膽汁酸合成酶和膽汁酸轉運蛋白,如CYP7A1、CYP27A1,從而抑制膽汁酸合成而影響膽固醇代謝[77]。血漿TMAO水平升高還可激活NLRP3炎性小體[78]以及通過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NF-κB 信號通路促進血管炎癥等等[79]。SCFAs、LPS、膽汁酸等均會通過脂代謝紊亂等途徑影響AS形成,機制與前面相關疾病相近,故不贅述。因此,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中相關影響因素的表達,如抑制TMA產生的關鍵的細菌酶等等,抑制TMAO的產生是治療AS并減少心血管風險事件的潛在治療策略。

        3 中藥調控腸道菌群以防治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機制

        3.1 中藥調控腸道菌群防治高脂血癥

        含多酚、多糖等物質的中藥及復方作為一種潛在的益生元可以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以達到防治代謝性疾病的作用[80,81]。黃連解毒湯具有降血糖、糾正脂質紊亂及改善胰島素抵抗等作用,能增加高脂飲食誘導的高脂血癥小鼠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和擬桿菌豐度,提示中醫(yī)藥清熱解毒法具有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以發(fā)揮改善脂代謝的潛在作用[82]。

        黃連和吳茱萸聯(lián)合使用可改善高脂模型動物血脂水平,其中小檗堿和吳茱萸堿是發(fā)揮藥效的主要化學成分。小檗堿和吳茱萸堿等劑量配伍可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大鼠血脂水平異常,機制與抑制肝臟膽固醇合成、促進膽固醇外排、抑制膽固醇的重吸收有關;同時可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提高益生菌表達、減少有害菌表達,主要集中在改善擬桿菌門、厚壁菌門、梭桿菌門以及疣微菌門菌群的表達[83]。

        薏苡多酚提取物可改善高膽固醇飲食誘導的大鼠模型的血清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顯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可能與降低梭狀芽胞桿菌和丹毒絲菌目有關,提示其可作為調節(jié)血清膽固醇水平以及腸道菌群失調的有效膳食補充劑[84]。

        3.2 中藥調控腸道菌群防治肥胖

        中藥不同化學成分如生物堿、多糖、酚類及中藥復方均有通過改善腸道菌群而達到減肥目的的報道。如小檗堿能夠糾正高脂飲食誘導的大鼠腸道菌群比例的失調,降低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保護腸道粘膜屏障,改善腸道通透性[85];能增加高脂飲食小鼠腸道內產SCFAs 菌的數量,降低致病菌,緩解炎癥反應,改善胰島素抵抗和肥胖[86]。中醫(yī)的“扶正祛邪”對糾正腸道菌群功能紊亂具有一定的啟示和臨床意義,諸多研究證實,具有扶正氣作用的補益類中藥多富含多糖類成分,在調節(jié)腸道菌群紊亂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如靈芝菌絲體水提物能夠降低高脂飲食肥胖小鼠體重、改善炎癥,糞便移植實驗表明其與調節(jié)腸道菌群相關,且高分子量多糖發(fā)揮關鍵作用[87]。麥冬多糖可以增加高脂飲食小鼠腸道益生菌,尤其是臺灣乳酸菌和鼠乳酸菌的豐度,且呈劑量依賴性[88]。白藜蘆醇因具有廣泛的藥理活性而廣為熟知,但其生物利用度極低,因此難以解釋其體內藥效物質基礎,最近多項研究顯示其藥效作用的發(fā)揮與腸道菌群相關。研究表明,白藜蘆醇能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小鼠腸道菌群失調,提高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的比例,促進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的生長,逆轉脂代謝失衡,顯著促進Fiaf 基因表達,降低血糖、血脂水平[89]。白藜蘆醇和槲皮素聯(lián)合使用可改變高脂肪蔗糖飲食誘導大鼠模型的腸道緊密連接蛋白和炎癥因子相關基因的表達,進而達到改善胰島素抵抗的目的[90,91]。肥胖受試者經熟地黃治療后腰圍均明顯下降,放線菌門和雙歧桿菌屬增加,厚壁菌門也隨之減少[92]。

        除了單體中藥、化合物外,亦有諸多中藥復方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發(fā)揮藥效的相關研究。大柴胡湯可減緩高脂飲食誘導的小鼠肥胖,并降低總體脂,改善脂代謝;調節(jié)脂肪組織中瘦素及脂聯(lián)素基因的表達,同時可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93]。溫陽益氣活血方由四逆湯、真武湯、理中湯及四君子湯組成的復方,臨床上用于治療肥胖2 型糖尿病,臨床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用藥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明顯降低,且伴隨著雙歧桿菌、擬桿菌、乳桿菌數量的增加以及腸桿菌、腸球菌、酵母菌數量的減少[94]。益氣健脾的四君子湯同樣可以通過升高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數量,調節(jié)腸道菌群穩(wěn)態(tài)以及降低腸道粘膜通透性,減少炎癥介質產生,改善代謝紊亂[95]。

        3.3 中藥調控腸道菌群防治NAFLD

        決明子、絞股藍、大黃、葛根、馬齒莧、銀杏葉、三七、蟲草、枸杞等均具有很好的降脂作用,其中以決明子應用較為廣泛[96]。通過硫酸鐵銨法篩選鼠李糖乳桿菌和植物乳桿菌等降脂菌株,和決明子總蒽醌協(xié)同作用于高脂飲食誘導大鼠NAFLD模型,可有效調節(jié)脂質代謝,并且改善高脂飲食導致的厚壁菌門比例升高,擬桿菌門比例降低,同時促進腸道緊密連接蛋白表達,維持腸道黏膜屏障完整性,減少腸源性LPS入血,緩解炎癥反應,改善NAFLD[97]。

        小檗堿[98]與梔子苷聯(lián)合綠原酸[99]也具有相近功效,同樣調節(jié)腸道菌群水平來改善肝臟脂肪變性、保護腸道屏障。中醫(yī)學認為痰、濕、濁、瘀是NAFLD的主要病理因素,大黃澤瀉湯健脾利濕、祛瘀泄?jié)?,與該病病機特點相符,能有效減輕高脂飲食引起的NAFLD大鼠模型肝臟脂肪沉積、減輕體重、改善血脂水平,還可顯著下調升高的厚壁菌門、脫硫弧菌屬、埃希氏菌/志賀氏菌屬等比例,上調擬桿菌門、顫桿菌克屬等細菌比例;并且上調回腸、結腸組織中的緊密連接蛋白的表達,降低腸粘膜屏障通透性,減少致病菌及其代謝產物由腸道血流經門靜脈入肝,以達到保護肝細胞、防治NAFLD的作用[100]。復方祛濕化瘀方,由茵陳、虎杖、梔子、片姜黃等組成,可顯著降低高脂飲食誘導的NAFLD 大鼠體重,減輕其肝臟脂肪變性,同時降低肝臟中甘油三酯及游離脂肪酸水平;顯著下降腸道中含條件致病菌的大腸桿菌/志賀氏菌屬,并且短鏈脂肪酸產生菌屬Collinsella豐度明顯升高,提示該復方通過改變腸道菌群結構以治療NAFLD[101,102]。參苓白術散以補脾胃之藥為主藥,直接作用于腸道菌群改善脂質沉積,抑制肝臟炎癥,改善機體代謝狀態(tài),亦可有效防治NAFLD[103]。

        3.4 中藥調控腸道菌群防治AS

        關于天然藥物防治AS的研究頗多,但著眼于腸道菌群的研究多以脂代謝、炎癥等為基礎進行闡述,包括小檗堿、葛根素、姜黃素、白藜蘆醇、丹參素等。以多酚類藥物研究居多,不僅能影響腸道菌群結構,并且修復腸道黏膜屏障,有利于改善炎癥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已在其他疾病內容中詳細總結。但值得關注的是,白藜蘆醇是一種具有抗AS作用的天然植物化合物,能夠通過調控腸道菌群抑制TMAO 生成,增加普通乳桿菌和雙歧桿菌水平而改善腸道菌群結構,抑制腸肝FXR/FGF15軸,增加膽汁酸水解酶的活性,促進肝臟膽汁酸的合成,進而實現其抗AS的作用[104]。姜黃素可顯著降低高脂飲食誘導的LDLR-/-小鼠血漿LPS水平,恢復腸道堿性磷酸酶活性和緊密連接蛋白的表達,在多水平上改善腸道屏障功能,顯著減輕了AS發(fā)展趨勢,提示姜黃素作為改善腸屏障功能、預防AS發(fā)展的潛在作用[105]。

        4 結語

        脂代謝作為機體的基礎代謝在生命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脂代謝紊亂與多種疾病及其并發(fā)癥密切相關。隨著測序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諸多科學研究支撐,對腸道菌群的認識取得了重大進展,也明確了脂代謝與腸道菌群具有密切關系。脂代謝紊亂發(fā)生時,腸道菌群結構及組成異常,而腸道菌群的失調亦會進一步加重脂代謝紊亂。故明確二者相關性對防治脂代謝紊亂相關疾?。ǜ咧Y、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等)的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中藥活性化合物與腸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前景,深入研究中藥和腸道菌群的關系,又有利于豐富中醫(yī)藥理論。目前中藥防治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肥胖方面,而關于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研究較少,可能與中藥的生物利用度相關,并且與疾病的發(fā)病階段和嚴重程度有關。且研究多為相關性研究,而對于因果性研究相對較少,中藥中有近百種藥食同源者,從中探尋具有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中藥便是防治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新契機。對這些中藥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作用進行證實和推廣,補充研究之不足,將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案。

        猜你喜歡
        中藥小鼠
        中藥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12-01 11:19:40
        您知道嗎,沉香也是一味中藥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32
        小鼠大腦中的“冬眠開關”
        中醫(yī),不僅僅有中藥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7:00
        中藥的“人事檔案”
        中藥貼敷治療足跟痛
        米小鼠和它的伙伴們
        Avp-iCre轉基因小鼠的鑒定
        中藥也傷肝
        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10:49:49
        加味四逆湯對Con A肝損傷小鼠細胞凋亡的保護作用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亚洲成人黄色av在线观看|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直播| 美女人妻中文字幕av|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在线观看自拍av| 免费观看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高清αv|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久久九九av久精品日产一区免费 | 亚洲天堂av福利在线|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 鸭子tv国产在线永久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第八页| 国产91精品丝袜美腿在线|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免费免费|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亚洲国产精品av在线| 羞涩色进入亚洲一区二区av | 岛国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成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区三区久久精品水蜜桃av| 人妻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 亚洲大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第一黄片| 伊人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字幕| 老师翘臀高潮流白浆| 24小时日本在线视频资源|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av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