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智超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紫砂壺產于宜興,有著悠久的歷史,集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于一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知名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運用傳統(tǒng)文化理念,把紫砂藝術概括成四個字:形、神、氣、韻。他認為,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必定是形、神、氣、韻四要素兼?zhèn)?,短短四個字概括得精妙絕頂。宜興紫砂壺從傳統(tǒng)實用器發(fā)展為如今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就在于其對多種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的吸納融合,使作品的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相統(tǒng)一,讓人從中悟出屬于自己的道。
吳國祥在其著作《宜興紫砂文脈縱橫》說紫砂文化:形象形象,形是外在的,象是內在的。紫砂壺是抽象藝術,就是提取現象里的道理,通過塑造一個形體,把事物內在的道理注入到形態(tài)里,這個過程叫藝術。我們在解讀紫砂壺上的文化,是看這個壺像什么,像的那個事物的內在道理或者說本性就是內涵,內涵加外表的形態(tài)表現叫相。不同的人能從同一把壺上看出不同的相,把自己的相修吉祥了就是智慧。所以,紫砂壺是看的相,文化是從相里悟出來的。因此,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應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讓人從中領悟到深刻的人生況味。紫砂壺“云龍”(見圖1)是經典的花器作品,作品以魚化龍的主題進行構思設計,通過對魚龍形象的描述,讓人從生動的形態(tài)中領悟到自己的相,感悟到豐富的思想情感,引人共鳴、發(fā)人深思?!叭玺~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中國古代民間流傳著鯉魚躍龍門的故事,《長安謠》中說道:“東海大魚化為龍”,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魚化龍源于古代人們對魚、對龍的崇拜,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種崇拜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古人用魚化龍來比喻金榜題名,《封氏聞見記》卷二:“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崩畎住杜c韓荊州書》:“一登龍門,便聲價百倍。”《琵琶記·南浦囑別》:“孩兒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媽媽來相送,但愿得魚化龍,青云直上?!甭?,魚化龍演變?yōu)橐环N具有象征性意義的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應用于各種建筑裝飾或者生活器皿的設計中,其高升昌盛的寓意給人積極的心理暗示,寄托著人們對平步青云、富貴吉祥的憧憬,體現了中國人追求進步、奮斗自強的精神。
一直以來,以魚化龍為題材的紫砂作品數不勝數,魚化龍所承載的豐富內涵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奮斗自強、不斷進步,雖然是傳統(tǒng)題材,卻歷經時間的考驗,具有流傳的價值。紫砂作品“云龍”以魚化龍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是經典的花器作品,整壺采用了鏤、雕、塑等裝飾技法,既有形象的寫實,又有夸張的描述,抽象與具象相結合,在客觀的基礎上融入主觀的想象,形象生動,極具藝術美感??v觀紫砂壺“云龍”,此壺以圓器為基本形制,身筒飽滿圓潤、敦厚穩(wěn)重,給人以沉靜之感,契合圓器“圓、穩(wěn)、勻、正”的造型規(guī)則,線條流暢、一氣呵成,給人以飽滿的張力;一彎流從壺身蓄勢而出,由粗及細,變化自然,彎流轉折柔和而有力,出水順暢;壺把為圈把形式,有上揚之勢,把上自然揚起一靈動的小飛,與壺流相輔相成,平添了幾分靈動飄逸之氣,提攜了整壺的氣勢,壺把上雕以排列有序的鱗片,鱗次櫛比、刻畫精致、分布細密且均勻;壺蓋為壓蓋,與壺身嚴絲合縫、通轉流暢、完美契合,壺蓋向上隆起自然的弧度,與身筒渾然一體;壺鈕以祥云為原型設計而成,立體生動,平添了幾分仙氣。細觀整壺的裝飾,壺身表面飾以規(guī)則的波浪,浪濤洶涌,一面波浪中伸出兇猛的龍頭,另一面有鯉魚躍出波濤,形象地表現出魚龍互變的形式;壺蓋呈波濤涌起狀,浪尖探出立體雕出的龍頭,龍頭大口微張,氣勢磅礴,精妙之處在于龍頭可伸縮,傾茶時龍頭伸出,同時龍頭里又伸出一根細的舌頭。傾茶畢,壺持平,龍頭縮回,舌頭也隱入龍頭不見。整器以原礦紫泥制成,紫泥沉郁的色澤為作品奠定了莊重的基調,沉靜中透出活潑,令人嘆為觀止。此壺泥料、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造型精巧、結構獨到、工藝細致,“魚化龍壺”不但符合嚴謹的實用性,而且展現了視覺美、文化美和精神美三者的高度統(tǒng)一,它通過視覺的美感感染我們,升華我們的思想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將龍的精神融入我們的血脈與靈魂,影響著歷代的中國人以這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撐起堅強的脊背,戰(zhàn)勝艱難困苦,昂首新的曙光。
紫砂壺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輔相成,從北宋發(fā)展至今,在歷代紫砂藝人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無數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下,融合了多種文化藝術形式,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于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身為一名現代手藝人,我們要格外注重紫砂壺的文化價值,對紫砂藝術的發(fā)揚不僅是對技藝的傳承,更是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