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戴莉
茶為國飲,茶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時常常會聚集在一起,且鼎且缶,亦啜亦飲,從中可獲得無限的情趣。乾隆帝要退休,大臣們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回答“君不可一日無茶”。可見飲茶在古代人們生活中已經具有很重要的位置。
潮州南面大海,東、北、西幾個方向都是山脈,當地的鳳凰山盛產茶葉,潮汕人乃至海外潮人,都有喝鳳凰茶的習慣。喝茶、品茶、論茶,成為潮州幾百年來延續(xù)下來的茶文化。喝茶、泡茶,就必須要有茶器。因此,潮州茶文化的發(fā)展也催生了潮州手拉朱泥壺的問世。
潮州手拉朱泥壺歷史悠久,演化有序。據20世紀80年代潮州在修建防洪通道時出土的手拉壺可斷定,早在明代潮州已生產制作手拉壺器具。據耿寶昌先生主編《紫砂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載,清宮舊藏的小朱泥壺中有二把為潮州手拉壺,其中一把鈐“乾隆年制”底款,一把鈐“嘉慶年制”底款,可知潮州朱泥壺在乾隆、嘉慶年間已是宮廷用品。現(xiàn)代更是潮州手拉朱泥壺史上的繁榮高峰時期,名人輩出,工藝及造型豐富多彩,更使手拉壺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潮州手拉朱泥壺采用的是手工拉胚法,它不同于江蘇宜興紫砂壺的拍打鑲接技法,是最原始的轆轤制陶法。其成形過程需將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內外翻轉,構成塑造技藝的運動空間。成型時手指和手臂相對捏、壓、按、擠,促使坯體絞轉。從而塑造運動的快或慢、沿弧線止旋或沿直線上提、按壓或捏擠,使器物的形態(tài)或端莊、圓彈,或挺拔秀麗,或節(jié)奏鮮明,或韻律柔美,顯示出技藝美與形態(tài)美的融合。手拉成型法具有靈活多變,隨意而就的特點,造型的變化,能在一剎那間完成。這技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門非常古老而復雜的絕技。
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改進,這門古老的工藝從選料、制泥、拉胚工藝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在當今可以說產生了質的變化。據介紹,過去較長的時間里,潮州手拉壺工藝師曾以普通的田底紅泥制作朱泥壺,但透氣性差、收縮率大,含鐵量低。經多方探尋之后,新采用具有含鐵量高、透氣性大、收縮率低等優(yōu)點的泥料,并提高了燒成溫度,使之能更好的保留茶之原味,保溫性極佳,茶存壺內久而不餿。另外壺的適溫性也非常強,驟冷驟熱下亦不易爆裂。
潮州手拉朱泥壺積淀深厚,傳承有序。古時候,手藝是工匠養(yǎng)家糊口的行當,也是揚名立萬的基石,許多手藝絕技都是秘而不宣外人。潮州手拉朱泥壺也是如此,一直都是祖?zhèn)骷妓嚕骷矣懈骷业哪嗔吓浞郊爸谱魇址?,從不外傳。隨著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潮人開放包容,應時而變的海洋文化特征,率先體現(xiàn)在工匠精神之中。 謝氏“俊合”號的謝華大膽地打破潮州數百年來技藝“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tǒng),開門廣收門徒授藝。
尤其有國家級及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從手拉壺行業(yè)的發(fā)展出發(fā),設立集產品研發(fā),造型設計,規(guī)模生產于一體的壺藝工作室,招收的從業(yè)人員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專業(yè)人才或學徒,一般為幾十到幾百人不等。其中不少學徒受過專業(yè)的陶瓷學校教育,他們能夠將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集百家所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為潮州手拉朱泥壺的傳承注入了新的力量。更讓人欣喜的是,許多從業(yè)者不再把手拉胚工藝作為謀生手段,而是將其當作畢生的藝術追求。世系有序的名作坊后人一心研制潮州傳統(tǒng)手拉壺的泥料配比成分,革新成型工藝,希翼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為手拉壺注入新的元素。
一代又一代手拉壺藝人,在傳承的路上不斷創(chuàng)新,既恪守傳統(tǒng)的工藝基因,又不因循守舊,拘泥于舊模式的束縛,在手拉胚工藝技術上進行改良,在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上進行提升,融入現(xiàn)代藝術風格,既著重在手拉壺的生產,還在宣傳上大力推行現(xiàn)代管理模式,力求促進潮州整個手拉壺行業(yè)拓寬發(fā)展規(guī)模,提高生產檔次,使整個手拉壺行業(yè)能適應時代的變化,保持工藝活力。
潮州手拉朱泥壺在發(fā)展中傳承,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F(xiàn)在,潮州手拉朱泥壺的制作工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得潮州手拉壺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