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墨子》“越王繄?zhí)潱鲎杂绣帷焙驮街逶?

        2019-02-11 12:53:46熊賢品
        關鍵詞:越王越國墨子

        熊賢品

        (湖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關于先秦時期越之族源的研究,學界從文獻、考古等不同角度進行了很多探討,提出了“越為禹后說”“楚越同祖說”“三苗后裔說”“土著說”等多種意見[1]120-136。而就文獻的記載來看,雖然相關材料有限,但部分史料的探討仍不充分,如《墨子·非攻下》有“越王繄?zhí)潱鲎杂绣帷钡挠涊d:

        則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閑。越王繄?zhí)?,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與呂尚邦齊晉。此皆地方數(shù)百里,今以并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是故何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古者天子之始封諸侯也,萬有余,今以并國之故,萬國有余皆滅,而四國獨立。此譬猶醫(yī)之藥萬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則不可謂良醫(yī)矣。”[2]154

        這是一條重要史料,學者們征引較多。但不論是從事《墨子》研究的學者,還是據(jù)以探討越之族源的研究者,目前均無有說服力的意見,其史料價值也尚未得到合理運用。其中的“有遽”或被認為是地名[3],或是人名[4]237。而有關“出自有遽”一句的理解也有很多紛爭,通行的意見是“楚、越同祖”“越出自楚”等[5];也有學者從考古角度回反對這種看法,但回避了對此條材料的直接解釋。鑒于此記載的價值,筆者對此也有一些思考,現(xiàn)撰成此文,不當之處,尚祈賜正。

        一、“越王繄?zhí)?,出自有遽”是追溯族源還是發(fā)源地?

        《墨子》這段話的背景是討論軍事攻伐的正義性問題,并列舉一些通過戰(zhàn)爭將領域擴大的國家,這其中就包括越國。這正是“越王繄?zhí)?,出自有遽,始邦于越”的背景。由此,似乎“出自有遽”中的“有遽”應當是地名,而非族名或者人名。因此,我們首先要來看看,“越王繄?zhí)潱鲎杂绣帷笔亲匪葑逶催€是發(fā)源地?

        在先秦兩漢文獻中,有一些和本句相類似的記載,其中有“出自”后明確為接地名者,如《楚辭·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于蒙汜”;《左傳》定公六年“陽虎使季孟自南門入,出自東門,舍于豚澤”;《詩經(jīng)·小雅》“出自幽谷,遷于喬木”等。

        而在“出自”后明確為接人名、族氏名者的記載有:《穆天子傳》“赤烏氏先出自周宗”;《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見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左傳》昭公十六年“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國語》“鄭出自宣王”;《國語》“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晉祖唐叔,出自武王”;《世本》“已姓,出自少皞”;《世本》“厘子氏,出自厘子觀起之后”;《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等。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些還不好直接斷定為地名,或人名、族氏名,如新蔡葛陵楚簡甲三·11+24:“昔我先出自川阝追,宅茲湑(睢)、章(漳)?!标P于本句中的“川阝追”就存在不同意見。如何琳儀讀為“昔我先出自均,歸宅茲氵疋(沮)、章(漳)”。一些學者遵從此看法,并認為“川阝追”是地名[注]詳見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1~11頁;王偉《清華簡〈楚居〉地名札記二則》,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480.;也有學者認為“川阝追”為人名,如董珊讀為“昔我先出自顓頊,宅茲氵疋(沮)、章(漳)”,認為其中的“川阝追”即“顓頊”[注]詳見董珊《新蔡楚簡所見的“顓頊”和“雎漳”》,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dongshan 01.htm,2003-12-07;郭永秉《帝系新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197頁;李學勤《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第53~58頁。。按,根據(jù)新出安大簡中的楚史類材料來看,簡文從“顓頊生老童”開始記載,直到楚(獻)惠王“白公起禍”止,反映“三楚先”為老童、祝融、穴(鬻)熊(即“季連”),“根據(jù)安大簡第一組楚史類文獻材料初步整理的結果,楚早期世系為帝顓頊生老童,是為楚先”[6]。由此,從安大簡來看,身為“三楚先”的“老童、祝融、穴(鬻)熊(即‘季連’)”正為顓頊之后。將新蔡葛陵楚簡“昔我先出自川阝追”的記載與之對看,正好契合。筆者也贊同后一說,“川阝追”應非地名。

        我們可以看到,新蔡葛陵楚簡甲三·11+24“昔我先出自川阝追,宅茲湑(睢)、章(漳)”的記載,先講述了楚的族源,然后論及最初的居住地;而這條文獻也可與《墨子》“越王繄?zhí)?,出自有遽,始?封)于越”的記載相聯(lián)系和類比。從《墨子》這段話來看,“越王繄?zhí)潱鲎杂绣?,始?封)于越”的背景,所討論的是包括越國在內的一些國家,起初疆域甚小,而后通過軍事戰(zhàn)爭不斷擴大疆域,也就是軍事征伐的正義性問題。從《墨子》此處上下文來看,“始邦(封)于越”側重于地理方面,“出自有遽”則似與之不同,應當是指族源方面。因此,“越王繄?zhí)?,出自有遽”所追溯的并非是發(fā)源地,而應當是越之族源。

        二、“越王繄?zhí)?,出自有遽”?/h2>

        (一)“繄?zhí)潯笨?/h3>

        清代學者盧文弨認為“繄?zhí)潯奔丛酵鯚o余。此為大多數(shù)學者所贊同[2]155。盧文弨的思路為,首先指出文獻中存在“繄無”簡稱為“無”的現(xiàn)象;其次,“余”“虧”二者古音上也有聯(lián)系,即“虧”為溪紐歌部,而“余”為喻紐魚部,又“余”中古為三等,喻三上古歸匣,故“虧”“余”二者之聲母溪、匣旁紐,而韻部歌、魚通轉,因此“余”“虧”二者在古音上是相近的。由此,自然就得出“則‘無虧’長言之,亦可云‘繄無虧’,短言之,又可云‘繄?zhí)潯钡慕Y論了,當屬可信。

        一些學者基于上述“繄?zhí)潯奔础盁o余”的觀點,做更進一步的推論。例如,丁山認為“無余”就是“禹”[7];而李平心依據(jù)古音上的聯(lián)系,認為“無余”即“孟涂”[8]115。按,若以“大禹”為越王,在文獻中尚未見到相關的觀點和記載。至于“孟涂”,據(jù)文獻的記載,如《山海經(jīng)·海內南經(jīng)》“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訟于孟涂之所”,一般多以為其活動區(qū)域在巴族、巴地。如果認為其為越之國君,幾乎沒有任何文獻可以支持此說。

        此外,吳毓江認為越王“繄?zhí)潯奔丛酵豸鑋4]136-137。從文獻的記載來看,戰(zhàn)國時期的越王“翳”(《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竹書紀年》)之名,尚有“不揚”(《越絕書》《吳越春秋》)、“殹”(清華簡《系年》),及出土文獻中的“旨殹”“者旨不光”等,上述中的一些可能為“繄?zhí)潯敝?,也似乎存在此可能。但綜合來看,吳先生以“有遽”為越王無余的觀點尚無充分證據(jù)(詳后),在《墨子》本句整體理解上行不通,故關于越王“繄?zhí)潯奔丛酵豸璧挠^點,也缺乏堅實的立論基礎。

        總之,就上述幾種意見來看,應當以越王“繄?zhí)潯笔恰盁o余”的觀點較為合理。

        (二)“有遽”的理解

        1.人名說

        自清代學者孫詒讓提出“有遽”就是楚國君熊渠[2]154-155的觀點后,一些學者由此進一步認為,楚、越同姓,越國王室出自楚[9]。但何以越源自楚,學界對此提出了一些意見,如呂思勉曾用“通婚說”來解釋越出于楚的觀點[10]。從文獻的記載來看,春秋以后雖然有楚、越聯(lián)姻的事例,但在春秋以前,則目前尚未見到記載。因此呂思勉先生的這一看法尚無充分的證據(jù)。

        不論是研究楚還是越的族源,歷來有很多學者反對“楚、越同族說”,他們從早期越、楚的歷史涇渭分明,及語言、習俗等方面的不同,對“楚、越同源”或“越源于楚說”提出了異議[11]。應當說,這些反對的意見是有道理的,但是其回避了對于《墨子》此條記載的解釋,從而留下了遺憾。

        此外,吳毓江、黃德馨曾推測“有遽”就是越王無余。筆者認為此說應當注意兩個問題。[4]137,[12]首先,依據(jù)吳毓江先生的理解,“越王繄?zhí)潱鲎杂绣帷本褪钦f越王翳為越王無余之后,似乎也能說得通,但終有隔閡之感,而不如王煥鑣先生曾指出的“有遽”應當是國族邑氏之名[13]。其次,從越國國君之名來看,目前有“者旨某”“者某”等形式,但尚未見到名為“有某”的越王,而文獻中所見的“有某”往往是部族之稱。因此,筆者認為,《墨子》此處的“有遽”不大可能是越王無余。

        2.族名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具體意見有兩種:李平心認為,“處”“遽”“扈”古音相通,“有遽”就是“有扈”,越是姒姓有扈之后裔,也就是“昆吾”、《詩經(jīng)·十月之交》的“方處”;[8]114-115陳瑞苗先生認為,“有遽”是江蘇北部與山東交界處的一個姒姓部落,為禹之后裔。[14]

        陳先生在文中提出上述觀點而未加論證,故此處亦不好詳細討論,只能存疑。而據(jù)文獻的記載,如《尚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啟通過甘之戰(zhàn),打敗有扈氏并滅之。陳先生認為“有遽”也就是“有扈”,并曾南遷到今日之江南,這和文獻尚未見越為有扈之后的記載相類似,同樣缺乏文獻證據(jù)。

        3.地名說

        學界對于這一觀點有以下幾種意見。羅香林認為,見于《左傳》定公十五年等記載的“齊侯、衛(wèi)侯次于蘧挐”中的地名“蘧挐”在河南長垣縣;或是山東壽光南之古劇縣,并由“劇”“杞”“紀”之讀音上的聯(lián)系推斷:

        則謂越國首領即出于劇、或紀、或杞,亦似可能……其民族或其首領自北南遷……越民族及越國最早首領之自別地徙于今之浙江,雖為時尚早,決不始于春秋時之劇國或杞國,而其與劇或杞之上世有同源關系,則頗近真際。[15]

        羅香林先生這里提出了兩個推斷,即認為“有遽”可能在河南長垣,或是與山東之杞等有族源關系。按,推斷“遽”為“蘧挐”的省稱,實無確證。例如,先秦時期有“邢”地,多用為“邢臺”(今河北邢臺)之簡稱;又《左傳》宣公六年“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杜注:邢丘,今河南平皋縣”,可見“邢丘”(河南溫縣)并非是“邢(邢臺)”之丘。因此,認為“遽”是“蘧挐”的省稱,并無依據(jù)。至于后一說,雖然依據(jù)“遽”(群紐魚部)、“劇”(群紐鐸部)、“杞”(溪紐之部)、“紀”(見紐之部)在古音上有聯(lián)系,進而推斷越之族源可能與山東之古劇縣及山東地區(qū)的杞國等有關,但從文獻記載來看,商周時期杞國的國名,尚未發(fā)現(xiàn)有寫作“有杞(劇-遽)”的,故“有遽(劇-杞)”是指杞國尚缺乏說服力。

        近代學者吳承志認為,“《周書·王會解》于越納會稽以鼂于越,與會稽異地,宜即有遽之國”[16],但語焉不詳,亦未舉出證據(jù)。吳先生的看法可能在文本的理解上并無依據(jù)?!兑葜軙反颂幍挠涊d為“姑于越納……會稽以鼂”,很多學者認為這些都是于越貢物的相關記載,而會稽為于越之都,并不認為《逸周書·王會解》中的“于越”“會稽”為二[17]。這種解釋較為合理,本文亦從之。

        譚戒甫、顧頡剛先生認為“有遽”即“有嵞”,即淮南之涂山。[18-19]此說也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不論是“涂山”還是“涂山氏”,目前在文獻中并無被稱為“有遽(涂)”的相關記載,這也和上述一些將“有遽”認為是地名的問題一樣,都是不易解釋的。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有某氏”等,一般是在中原地區(qū),而很少發(fā)現(xiàn)于別的區(qū)域。我們以譚、顧二位先生的研究為基礎,除了他們從地理角度所指出的,“涂山”可能位于越早期所在之外,還可以從族氏的角度進一步做出推測,也就是將《墨子》“越王繄?zhí)?,出自有?涂)”,與文獻所見大禹娶涂山氏之女相聯(lián)系,由此則可推斷出“越王繄?zhí)潯睘榇笥碇罅?。從文獻的記載來看,大禹和涂山氏女的后代有明確記載,就是“啟”。如《史記·夏本紀》:“予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啟,予不子……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薄稘h書·古今人表》:“禹娶涂山氏之女姣,生啟。”而文獻中并沒有見到涂山氏的后人有越族的相關記載。因此,若依譚戒甫、顧頡剛二位先生的意見,不論將“有遽(涂)”理解為地名的涂山,還是族名的涂山氏,都還有一些不能解釋之處。

        4.其余諸說

        清代學者尹桐陽曾認為“遽”同“儲”,副君也。王煥鑣則認為此說不可信[13]。依尹氏之說,則《墨子》上述問句之文意殊不易解。故筆者認為王煥鑣先生的這一評論是有道理的。

        綜之,從現(xiàn)有討論來看,似均有不足之處。筆者以為,此處的“有遽”應當為族名,而從文獻記載和古音的聯(lián)系上來看,此處的“遽”可以讀為“虞”?!板帷钡纳瞎乓魹槿杭~魚部,“虞”為疑紐魚部,二者韻部相同,聲母群、疑同為牙音、而旁轉,故“遽”“虞”在讀音上是非常接近的。由此,《墨子·非攻下》“越王繄?zhí)潱鲎杂绣帷钡膬热堇斫庖簿秃苊靼琢?,說的是越王繄?zhí)?無余)及越王族源于有遽(虞)氏。

        三、“越王繄?zhí)?,出自有遽”和越之族源問題

        此前關于越之族源,主要有“越為禹后說”“楚越同祖說”“三苗后裔說”“土著說”等四種意見。從目前的討論來看,關于“越為禹后說”,贊同此說的學者有之[20],而反對此說的學者,也從夏、越活動范圍不同,以及夏、越文化差異等多角度對此說提出批評[1]121-124。學者們據(jù)以論定越源于楚的文獻證據(jù),除去本文所討論的《墨子》此條材料外,主要就是《國語》的相關記載,即《鄭語》“羋姓夔、越,不足命也”[21]。一些學者據(jù)此認為越國為羋姓,進而認為越源于楚。蒙文通[22]、舒之梅[23]先生等對此說早有辨析,如舒先生認為“羋姓夔、越”不能連讀為“羋姓夔越”,“羋姓夔、越”指的是贛、鄂接壤一帶的揚越,是由于西周末年楚熊渠在此封“越章王”所致。因此,《國語·鄭語》“羋姓夔、越”不能作為越源自楚的證據(jù)?!赌印し枪ハ隆贰霸酵蹩?zhí)?,出自有遽”的記載及理解,此前學界的探討相對薄弱,也是接下來探討越之族源問題中所不能回避的。

        目前,經(jīng)過學者們的研究,信服“三苗后裔說”者已經(jīng)不多,學界主要傾向于支持有較多考古證據(jù)的“土著說”,并嘗試調和考古發(fā)現(xiàn)與文獻記載的不同,提出越之上層貴族可能來自中原,也就是文獻所記載的“越為禹后說”;而越之下層族眾則為土著民族[1]120-136。通過這種“二分法”來斷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在越之族源研究中的不同定位。

        當代一些學者從分子人類學的角度對百越之族源進行了研究,提出百越民族源于廣東地區(qū)并北上遷徙、擴張的觀點,認為百越有單起源的遺傳學跡象,可能在三四萬年前發(fā)源于廣東一帶,而后慢慢擴散開來。其中,向東北遷徙的越人經(jīng)過江西到達浙江,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24]但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學者們認為,具有古越族特色的器物“鎮(zhèn)”的原產(chǎn)地當在以浙江紹興為中心的杭州灣地區(qū),在戰(zhàn)國中晚期,越族中的一支曾經(jīng)有一個從浙江東北部向嶺南遷徙的過程。[25]從這一關于“鎮(zhèn)”的研究來看,位于浙江、廣東兩地的古越族存在一定的差異;也說明越之起源,可能并不是如分子人類學者所認為的單獨起源。

        綜之,目前有關越之族源的討論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對《墨子·非攻下》“越王繄?zhí)潱鲎杂绣帷钡睦斫?;二是如何調節(jié)依據(jù)考古資料的“越族土著說”、文獻“越為禹后說”和分子人類學者提出的“越起源于廣東”說之間的矛盾。應當說,第二個問題是解決越之族源的關鍵所在,但從目前的相關討論來看,近期似乎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相較而言,通過上文的考釋,《墨子·非攻下》“越王繄?zhí)?,出自有遽”的記載,似乎說明越王族為有遽(虞)之后,就上述第一個問題有新的思考,似乎為越族源的探討,提供了新的資料。

        (一)有虞氏的理解

        應當注意的是,關于“有虞氏”的具體所指,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內涵,從而導致對《墨子》“越王繄?zhí)?,出自有?虞)”的理解也有不同。

        其一,指的是夏之前的有虞氏。古代文獻中多有“虞夏商周”的記載,童書業(yè)曾認為夏商周之前的虞代,是墨家所增入[26]。裘錫圭先生已據(jù)出土的郭店楚簡《唐虞之道》指出這一說法的不可信[27]。我們也認為,從本文所討論的《墨子·非攻下》“越王繄?zhí)?,出自有?虞)”來看,應當說是《墨子》保留了一定的古史傳說,而并非是它所后增的。自20世紀50年代楊向奎先生指出有虞氏具有重要地位之后[28],現(xiàn)在學界對“有虞氏”陸續(xù)有一些探討。目前來看,學者們的有關工作,一是尋找和“有虞氏”相對應的考古發(fā)現(xiàn),目前觀點甚多,如造律臺類型[29]、魯西陽谷縣景陽岡遺址[30]、豫東永城王油坊遺址[31]、晉南龍山文化三里橋類型[32]等,先后被認為是和有虞氏有關。另外一方面的工作,則是從文獻中探討有虞氏的譜系問題[33]。如陳泳超先生依據(jù)文獻中所見,總結了分別以《左傳》《大戴禮記·五帝德》、劉耽《呂梁碑》等為代表的三種有虞氏譜系[34]。此外,上博簡《容成氏》簡5中曾記載古人物“有無通”,郭永秉先生指出即堯舜之前的一位有虞氏古帝王“有虞迥”,并指出《容成氏》中的古帝王世系是包括有虞氏在內的,即“包括簡35B‘□氏’在內的古帝王→有虞迥→堯→(虞)舜”[35]。

        結合傳世與出土文獻的記載,及相關考古材料,學界多認為有虞氏曾經(jīng)是在歷史上存在的。而這也是本文所討論的《墨子》中的“有遽”之可能之一。

        其二,指的是夏代的東夷有虞氏。上面所論述的,是相較從廣義上說的有虞氏,實際上也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墨子·非攻下》“越王繄?zhí)?,出自有?虞)”是一種具指,亦即越王無余之母為有虞氏部族之女。這可以從文獻中所見“少康中興”的歷史說起。據(jù)文獻記載,在太康之后,夏的國勢日衰,發(fā)生了東夷首領后羿驅逐身為太康之孫、仲康之子的相,而自立“代夏”之事。其后寒浞又滅后羿,并殺死先前已經(jīng)逃亡的相。而相之妻幸免于難,并生下了少康。而后來少康又逃亡有虞氏,并以有虞氏之女為妻,文獻的相關記載如《左傳》哀公元年“(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史記·吳太伯世家》“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有綸”。

        同時,文獻中也有越為禹后的記載,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的“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社稷”;《越絕書·記地傳》中的“越之先君無余,乃禹之世,別封于越”。文獻中關于少康之子的記載,如《左傳》“季杼”、《國語》“杼”、《通志·氏族略》“少曲”等。此外還有越王無余為禹后少康之子的記載,如《漢書·地理志》中的“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會稽”;《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中的“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 但《水經(jīng)注》又記載為大禹之后、少康之子的首位越王為“季杼”:“夏后少康封少子季杼,以奉禹祀?!卑矗瑥奈墨I的記載來看,少康之后封于江南者有“無余”(《吳越春秋》)、“季杼”(《水經(jīng)注》)。我們懷疑,這可能是一事之異傳,而《水經(jīng)注》關于“季杼”受封于江南的內容,也可能是在后世流傳中的增添。

        文獻所記載的越國至勾踐之世系,有如下幾種: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少康庶子……→(后二十余世至)允常→句踐

        《吳越春秋》:少康→無余……→(六世至)無玉→無→夫康→元?!溘`

        《越絕書》:無余……→夫譚……→允常……→句踐

        依上述文獻來看,少康之妻也就是越王無余之母,正屬有虞氏,而這也有可能是《墨子》“越王繄?zhí)?無余),出自有遽(虞)”的實際所指。由這一角度的理解,說明《墨子》的此記載,實際上是古代“越為禹后說”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先前有學者指出,越族應當包括在東夷的范圍之內[1]141-143,如果將“有遽(虞)”理解為夏代“少康中興”時期的東夷有虞氏部族,則也將越之族源和東夷聯(lián)系上了。

        據(jù)文獻的記載,媯姓之陳為有虞氏之后,學者或據(jù)此認為有虞氏為媯姓。文獻關于越國之姓氏的記載,主要有羋姓、姒姓兩種;如前所述,越為羋姓之說實無依據(jù),則《墨子》所記載的“越王繄?zhí)?,出自有?虞)”中的“有遽(虞)”,可能不是指廣義上所說的媯姓有虞氏,而可能更偏向于特指“少康中興”時期的東夷有虞氏,因為此乃是由“越王無余之母為有虞氏”而論,而若是從父方立論的廣義有虞氏之說,則存在越國姓氏上的抵忤。

        總之,“越王繄?zhí)?無余),出自有遽(虞)”中的“有遽(虞)”,不論是理解為夏之前的有虞氏,還是夏代的東夷有虞氏部,都將越之族源和先秦時期的華夏、中原地區(qū)及其東夷相聯(lián)系了。上述考訂工作從而擴充了文獻中關于越之族源的相關記載。

        (二)《墨子》所載越出自“有遽(虞)”和越之族源

        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學界曾有“吳越同族”的觀點,但目前學界多認為這一看法說服力不強[36]。此外,筆者注意到,也有學者依據(jù)“吳”“虞”古音相通,及一些異地同名的情況,認為勾吳族源自有虞部族的南遷[37]。而據(jù)前文考證來看,《墨子·非攻下》“越王繄?zhí)?,出自有?虞)”的記載,揭示出文獻中將越之族源和有虞氏相聯(lián)系。如此,則似乎吳越均源自有虞氏,從而也就形成了一種新的“吳越同族”說了。

        筆者以為,如若認為勾吳族源自有虞部族的南遷,則此說需要解釋以下兩個問題:(1)現(xiàn)在一般認為吳族源于寧鎮(zhèn)地區(qū)的湖熟文化,是一種土著民族。(2)文獻中一些相關的地名,持論者均定在寧鎮(zhèn)地區(qū),并以之來推斷有虞氏的南遷,如《史記·五帝本紀》《越絕書·吳地傳》中的“歷山”;《楚辭·天問》“吳獲迄古,南岳是止”,認為“南岳”就是南京以西的當涂橫山。上述關于地理方面的意見,可能都還缺乏很強的說服力,如《楚辭·天問》“吳獲迄古,南岳是止”,一般認為此處的“吳”是指虞舜,整句是指舜南巡而崩于蒼梧之野[38],而不是說有虞氏部族遷到“南岳”。又如關于“歷山”,《越絕書·吳內傳》記載“舜去耕歷山”,《越絕書·吳地傳》又記載有吳地之“歷山”,持論者因之作為有虞氏南遷吳地的一條證據(jù)。《越絕書·吳內傳》的原文是“舜親父假母,母常殺舜。舜去,耕歷山”,“歷山”所在地也有很多意見[39],若認為其就是同書《吳地傳》之江南“歷山”,實無確證。因此,筆者認為,吳族為有虞氏南遷的觀點還缺乏說服力;而本文關于《墨子·非攻下》“越王繄?zhí)?,出自有?虞)”的解讀,也不能與其構成吳、越同源于“有虞”的“吳越同族說”。

        關于越之族源,如上所述,現(xiàn)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處理好考古發(fā)現(xiàn)中越族本地起源的“土著說”、文獻記載的“越為禹后說”,以及分子人類學的“廣東起源北擴說”等之間的沖突。目前尚無法就此問題有明確的結論,越之族源的研究,需要在上述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考量之后,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而本文關于《墨子》文本中越為有虞之后的發(fā)現(xiàn),對于越之族源的探討來說,也不能脫離上述框架。由上文來看,《墨子·非攻下》“越王繄?zhí)?,出自有?虞)”的記載,將越之族源與先秦時期中原地區(qū)的有虞氏部落相聯(lián)系,實際上也是支持了文獻中已有的“越為夏后說”。有考古學者認為,越國王族統(tǒng)治下的人民應當為越人或東夷的后裔;而越國王族本身,則與華夏族有密切關系,即越國的王族很可能與中原夏族有密切的關系,后代的族源認同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認識[注]詳見趙東升《論先秦時期越國的族屬》,載于《城市與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32~440頁;趙東升《再論越國的族屬及相關問題》,《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第183~187頁。。

        筆者關于《墨子》的此條考訂,應當是為這種意見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我們認為,《墨子》的上述記載,雖然在相關的史料記載上有所擴充,卻也和之前的文獻記載一樣,并不能提供越之族源的絕對證據(jù),而需要結合考古等多方面的證據(jù)來加以研究。越國族源的最終確定,還需留待日后多學科的更進一步探討。

        綜上,筆者認為,《墨子·非攻下》“越王繄?zhí)?,出自有遽”當讀為“越王繄?zhí)?無余),出自有遽(虞)”,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有越族源自有虞氏的看法,但也需要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等來考量其記載的價值度,目前還不好就斷定此記載對于越之族源探討的絕對性價值。

        猜你喜歡
        越王越國墨子
        出土銘文“蕃禺”新解與區(qū)域文化移植——以南越國為中心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4:02
        越婢湯的來歷
        董楚平《越國金文綜述》手稿
        風雨同舟
        所長無用
        “墨子號”與墨子
        兒童時代(2017年14期)2017-10-13 08:14:34
        人際博弈
        公務員文萃(2016年7期)2016-07-15 23:15:39
        先秦諸子之評述與《墨子》的解讀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5
        越王古井今何在?
        大眾考古(2015年5期)2015-06-26 08:21:44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天天射综合网天天插天天干| 日本老熟妇50岁丰满|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最新| 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香蕉亚洲欧洲在线一区| 中文熟女av一区二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91|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老狼| 免费人成小说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video性欧美熟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xxxx|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av| 蜜臀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国产性生交xxxxx无码| 又白又嫩毛又多15p| 日本成人字幕在线不卡| 蜜桃网站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麻神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伊人一本大道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无码|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男女边吃奶边做边爱视频| 国产aⅴ丝袜旗袍无码麻豆 |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成人乱色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1| 国产女主播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网伦射乱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