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英健
(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調查院,廣東 廣州 510800)
礦內出露的地層有:中上元古界云開群、白堊系羅定組和第四系。
1.1.1 中上元古界云開群(Pt2-3Y)
(1)中上元古界云開群b組三段(Pt2-3Yb-3):主要分布于礦區(qū)中部、南部、西部及西北部,總體呈北東向展布,為濱海相砂泥質碎屑巖夾硅質巖、中基性火山巖建造。巖性主要為變質長石石英砂巖、云母石英片巖、云母片巖、云母石英巖、黑云斜長片麻巖、變粒巖。
(2)中上元古界云開群c組一段(Pt2-3Yc-1):廣泛分布于礦區(qū)中,總體呈北東向帶狀展布,為濱海相砂泥質碎屑巖局部夾炭質建造。巖性主要為黑云斜長變粒巖與黑云石英片巖互層夾石英巖、變質炭質頁巖、變質長石石英砂巖。
(3)中上元古界云開群c組二段(Pt2-3Yc-2):主要分布于礦區(qū)中南部,總體沿北東向呈條帶狀分布,為濱海相砂泥質碎屑巖局部夾炭質建造。巖性主要為云母石英片巖、石英巖和云母片巖、夾含硅線石細粒黑云斜長片麻巖夾石英云母片巖、千枚巖。
1.1.2 白堊系下統(tǒng)羅定組(k11)
(1)白堊系下統(tǒng)羅定組a段(k11a):主要分布于礦區(qū)東部,總體沿北東向呈片狀分布,主要巖性為雜粉砂巖、雜粉砂質細砂巖、雜砂質礫巖。
(2)白堊系下統(tǒng)羅定組b段(k11b):主要分布于礦區(qū)東南部,總體沿北東向呈片狀分布,主要巖性為雜粉砂質泥巖、砂質礫巖、雜砂質礫巖、凝灰質粉砂巖、雜砂礫巖。
1.1.3 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相(Qhal)
呈小面積分布于礦區(qū)南部,主要為沖洪積的砂質粘土、砂、礫。
1.2.1 褶皺
區(qū)內規(guī)模較大的褶皺構造有泗綸倒轉向斜、六廟垌倒轉向斜。
泗綸倒轉向斜:位于泗綸至大王山一帶(結合區(qū)域范圍描述),呈北東向展布,長度大于12km。核部地層為云開群c組,兩翼為云開群b組,是一個南西端翹起往北東傾伏,傾向北西的復式倒轉向斜。向斜轉折端位于礦區(qū)外榃井橋至扶華口一帶,西端軸線受斷裂影響導致弧形彎曲。
六廟垌倒轉向斜:位于六廟垌至榃安一帶(結合區(qū)域范圍描述),呈北東展布,長度大于8km。核部地層為云開群c組,兩翼地層為云開群b組,是一個西端翹起往北東延展,傾向北西的倒轉向斜。向斜北西翼局部被北東向斷裂切割破壞。
1.2.2 斷裂
礦區(qū)內斷裂構造以北西向為主,北東向次之。北東向構造以F3、F4為主,其次為F4斷裂西側的含礦斷裂帶F5;北西向構造主要分布于礦區(qū)西南部,發(fā)育有F14、F15、F16、F17?,F(xiàn)將主要(代表性)斷裂特征分述如下:
F3:分布于礦區(qū)西北部,位于韌性剪切帶南面,走向北東,與韌性剪切帶基本一致,出露寬1.2m~1.5m,沿走向出露長約2km,傾向東南,傾角65°~80°,主要由碎裂巖、硅化碎裂巖組成。斷層性質屬于壓扭性。
F4:分布于礦區(qū)的東南部,為云開群與白堊系的接觸界線,走向北北東向,在大王山一帶呈弧形,轉為北東東向。該構造沿走向區(qū)內出露長約5km,傾向北西,主要由碎裂巖、硅化碎裂巖組成。斷層性質屬于壓扭性。
F5:分布于礦區(qū)東南部F4斷裂的西側,出露寬度10m~15m不等,總體走向20°~30°,沿走向出露大于1.5km,傾向北西西,傾角50°~70°不等,主要由碎裂巖、硅化碎裂巖以及構造角礫巖組成,具有明顯的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及金礦化等蝕變。是區(qū)內主要含金礦構造。斷層性質屬于壓扭性。
F15:分布于礦區(qū)西南部,出露長約5km,寬度1m~2m,走向130°~150°,傾向北東或南西,傾角70°~80°,巖性主要硅化碎裂巖、硅化(石英)巖,見黃礦化等蝕變。斷層性質屬于張扭性。
F16:分布于礦區(qū)中部,出露長約7km,寬度1m~5m,走向105°~130°,傾向南西為主,局部北東,傾角60°~70°為主,局部大于80°,巖性主要有硅化巖、硅化碎裂巖、構造角礫巖、硅化石英巖等,見黃(褐)鐵礦化等。斷層性質屬于張扭性。
礦區(qū)內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印支期中細粒二云母花崗巖(γ51)、及燕山期石英斑巖(λπ)。印支期中細粒二云母花崗巖(γ51):主要分布于礦區(qū)西北部與西南部,沿北東向呈條帶狀分布,主要巖性為中細粒二云母花崗巖,受區(qū)域變質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影響,原巖結構構造與組分經受一定程度的改變。圍巖為絹云母石英巖、變質砂巖、千枚巖、片巖、云母石英片巖等變質巖。
石英斑巖(λπ):零星分布于礦區(qū)西南部,呈脈狀分布,走向以北西向為主。石英斑巖脈兩側常見硅化、絹云巖化。
礦區(qū)內變質作用主要為區(qū)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
區(qū)域變質主要是伴隨著加里東運動的變質作用,原巖中上元古界的一套濱海、淺海相砂泥質碎屑巖夾硅質巖,經受較強的區(qū)域變質作用,形成了云母石英片巖、云母石英巖、石英絹云千枚巖、絹云千枚巖、變質砂巖、變質石英砂質粉砂巖、片巖等一套區(qū)域變質巖。區(qū)域變質作用對金的活化、遷移富集成礦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礦區(qū)金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初始條件。
混合巖化作用主要發(fā)生于加里東期,其次印支~燕山期。加里東期混合巖化形成混合巖和各類混合巖化巖石,主要分布于云開群中;印支~燕山期混合巖化相對較弱,僅局部發(fā)生,形成邊緣混合巖化巖。
礦區(qū)主要的蝕變種類有硅化、黃鐵礦化,局部有毒砂礦化,其次為絹云母化和綠泥石化。硅化分兩期,早期灰白色硅化、黃鐵礦化與金礦化有密切關系。晚期硅化是成礦期產物,呈白色、強玻璃光澤,而區(qū)別于早期硅化的弱油脂光澤。黃鐵礦化多以細脈浸染狀分布于早期硅化中,黃鐵礦晶粒細小,多呈淺灰黃的粉狀,局部呈集合團包狀體出現(xiàn)。
通過本次工作,發(fā)現(xiàn)區(qū)內金礦化類型主要為兩種:一是變質層位含金,即沉積~變質成因的金礦化;二是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化。
(1)沉積~變質成因的金礦化類型:變質層位含金為賦存于中上元古界云開群b組三段(Pt2-3Yb-3)中片巖及變粒巖中的金礦化,主要蝕變?yōu)楹骤F礦化,主要巖性為云母片巖、混合巖化石英云母片巖夾變粒巖,主要蝕變?yōu)楹骤F礦化,Au質量分數(shù)0.13~0.43×10-6,該含金層層位走向40°~58°,傾向北西,傾角48°~57°,金礦化真厚度約4m。
(2)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化類型:代表性的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化)體,典型為F5含金斷裂破碎帶,嚴格受F5斷裂破碎帶控制。
F5斷裂破碎帶從0線至47線,走向長度約960m,水平寬度5m~13m不等,總體走向20°,局部走向10°~40°,傾向北西,傾角50°~75°。工程揭露達到工業(yè)金礦化(≥3×10-6),金最高質量分數(shù)達到7.01×10-6。金礦石主要為黃鐵礦硅化破碎巖和構造角礫巖。
礦石礦物有黃金。呈細粒狀賦存于褐鐵礦中。脈石礦物為硅化長英質礦物組成,動力變質明顯,主要由碎塊組成,后期硅化較強,基質由次生石英、硅質等組成。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它形~半自形粒狀,也可見自形粒狀,粒徑0.02mm~0.5mm,淺黃色,強金屬光澤,均質性,大部分為集合體網(wǎng)脈狀分布。白鐵礦半自形粒狀,白色帶淺藍綠色,具反射多色性,強非均質性,和黃鐵礦相交生。黃銅礦少量,它形粒狀,銅黃色,較高反射率,均質性,零星分布。方鉛礦少量,它形粒狀,和黃銅礦共生。本工作區(qū)礦石金質量分數(shù)一般為0.5~7.06×10-6。
已發(fā)現(xiàn)的V1金礦體主要是存在于F5斷裂破碎帶中,破碎帶頂?shù)装鍑鷰r為正常的未經構造破碎的云開群b組三段(Pt2-3Yb-3)以及云開群c組一段(Pt2-3Yc-1)中的黑云斜長片麻巖、云母石英片巖以及變質長石石英砂巖為主,界線清楚;但金礦(化)體與不同程度破碎的非礦構造巖石不易區(qū)分。
(1)圍巖與成礦的關系。云開群地層是重要的含礦層或礦源層,對金來說是控礦圍巖,為金的富集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來源。
(2)構造與成礦的關系。礦區(qū)內金質量分數(shù)較高的部位均出現(xiàn)在構造發(fā)育部位,構造裂隙是金受熱液改造運輸?shù)闹匾ǖ?,更是金礦成礦富集的部位,構造部位的硅化,黃鐵礦化。毒砂礦化,綠泥石化和絹云母化更強烈。
具有較大規(guī)模的較強構造破碎的斷裂破碎帶,是導巖導礦(液)和容礦的最基本條件,尤其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并穿切含金地層云開群的斷裂容易獲得礦源來源,是尋找蝕變巖型金礦的第一要素,也是第一找礦標志。
廣東省羅定市朝羅洞金多金屬礦區(qū)屬于構造變質熱液改造型金礦,區(qū)內巖性復雜,構造發(fā)育,蝕變強烈,具有良好的尋找金礦的地質條件,因此區(qū)內的大型構造及深部仍可繼續(xù)擴大找礦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