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偉華,方 磊,劉伯樂
(江西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六六大隊,江西 南昌 330038)
武功山地區(qū)是江西重要的成礦區(qū)域,目前已發(fā)現多種礦床、礦種。許多學者對區(qū)域上的錫、鎢、銅、鈮、鉭礦床已有研究[1,2],但銀、鉛礦床研究甚少。筆者力圖通過對宜春年坑銀鉛礦床地質特征的分析,探討區(qū)域地質背景、構造、巖漿巖、圍巖蝕變與成礦之間的關系,為今后勘探銀鉛礦床提供找礦思路。
宜春年坑銀鉛礦床大地構造位置上位于華夏地塊和揚子地塊碰撞縫合帶的南側,欽杭成礦帶中部過渡性邊緣帶內、武功山隆起北部區(qū)域。區(qū)內斷裂構造非常發(fā)育,主要表現為北東向加里東期~燕山期多期次的斷裂和韌性剪切帶,局部見有北西向斷裂。
在沉積蓋層分布區(qū),主要表現為北東東向、北東向推滑覆斷裂及其與之伴生的次級逆斷層。從形成時間上來看,北東向斷裂形成時間較早,活動時期最長,北東東向次之,都具有多期次構造活動形跡,而北西向斷裂形成最晚。武功山變質核雜巖的形成與古老的加里東期變質基底地質因素和兩大動力學體系的影響有關。
在中晚三疊世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發(fā)生碰撞導致了華南造山帶重新活動,形成了晚三疊~早侏羅世磨拉石和陸源粗碎屑,處于揚子板塊東南側的武功山也受到強烈擠壓作用影響,導致巖石變形,拉開了武功山變質核雜巖形成的序幕[3]。而正是由于巖石圈轉型引發(fā)大量花崗巖集中式爆發(fā)和侵入,使成礦物質的急劇積累,最終促成了大規(guī)模的成礦作用,為該區(qū)域內主要的成礦期。
礦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寒武系下統八村群牛角河組溫湯巖組下段(∈1n1)變質細砂巖、絹云母片巖,局部夾含碳質板巖及第四系(Q)。
礦區(qū)內構造較為發(fā)育,其中F1、F2、F3斷裂與成礦有關。F1斷裂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南或北傾角73°~87°,F2斷裂總體走向約65°,傾向南東,傾角58°~80°,F3斷裂總體走向北西,約320°,傾向南西,傾角73°~83°。F1、F2斷裂為含礦構造,F3斷裂為導礦構造。
本次詳查共圈出兩條銀鉛礦體(MⅠ、MⅡ),MⅠ、MⅡ礦體均由槽探、坑道、鉆孔系統控制,連續(xù)性較好,不存在側列分布可能。
其中MⅠ控制標高為70m~254m,走向呈近東西向,走向長約400m,傾向南或北,傾角73°~87°;礦體厚度變化較大(0.19m~6.79m),平均厚度1.06m,礦體中銀品位為61.9g/t~1857g/t,平均品位為566.37g/t,鉛品位為0.3%~36.43%,平均品位為14.91%。MⅡ礦體控制標高為125m~263m,總體走向約65°,走向長約150m,傾向南東,傾角58°~85°;礦體厚度變化較大(0.93m~4.45m),平均厚度2.58m,礦體中銀品位為90.03g/t~1697g/t,平均品位為537.04g/t,鉛品位為1.25%~59.88%,平均品位為17.49%。
礦石礦物成分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黃鐵礦、自然金;脈石礦物主要成分為:石英、方解石及綠泥石。礦石主要礦產為Ag,共生Pb,伴生Zn、Au、S、Cd。礦石類型主要以硫化物礦石為主。
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礦石構造較為復雜,主要有團塊狀構造、網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
區(qū)域上大規(guī)模的構造運動,大量地幔物質上涌,使得礦區(qū)內混合花崗巖元素富集,造成成礦巖體內Pb、Ag、W、Li、K2O、Na2O等元素或其氧化物的背景含量明顯高于該區(qū)域元素的豐度數倍,為成礦提供物質來源。
年坑銀鉛礦床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銀鉛礦(化)體主要賦存于近東西向F1斷裂及北東向F2斷裂F2破碎帶中,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尤其在F1、F2構造斷裂帶交匯處,礦體具有變寬、變厚、變富的特征。
礦區(qū)內出露的巖漿巖所屬武功山核雜巖體,主要有片麻狀混合花崗巖及細粒白云母花崗巖。年坑礦床銀鉛礦石和武功山二長花崗巖稀土元素標準化配分曲線總體上相似,都表現為明顯右傾,輕稀土元素較富集,重稀土元素較虧損,說明礦區(qū)含礦物質來源可能與區(qū)內巖漿有關。區(qū)域資料顯示,片麻狀混合花崗巖屬志留紀武功山系列的花崗巖,受區(qū)域變質作用影響,成礦物質在混合巖體富集成礦。綜上,礦區(qū)銀鉛礦體成礦可能與硅化強烈的混合花崗巖、武功山二長花崗巖有關。
礦區(qū)內圍巖蝕變較發(fā)育,主要有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黃銅礦化以及黃鐵礦化,其中硅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與成礦關系密切。
礦體周圍常見細脈狀石英脈、方解石脈及條帶狀黃鐵礦。條帶狀黃鐵礦和銀鉛礦物包裹體的出現說明礦區(qū)礦體成礦期與黃鐵礦形成是在同一時期,是在早成巖期至固結成巖之前形成的。
(1)礦區(qū)內礦體與構造關系密切,嚴格受F1、F2斷裂控制,賦存于F1、F2斷裂構造破碎帶中。F1、F2斷裂為含礦構造,F3斷裂為導礦構造。
(2)礦區(qū)內成礦與方解石化、黃鐵礦化、硅化有關。
(3)礦區(qū)內成礦與硅化強烈的混合花崗巖、武功山二長花崗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