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龍娟 王顯亮 編輯 | 王芳麗
萬安自古就有民諺“窯頭豆腐百嘉酒,家家桌上餐餐有”。窯頭豆腐以潔白、嫩滑、柔韌、可口傳世,尤其切成細絲而不斷,摔在地上而不爛,嚼勁十足,味道純正。用它再加工成油豆腐、豆腐乳等,味道也要比平常豆腐制成的更香,口感也更加勁道。
萬安人招待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第一餐的飯桌上是必有窯頭豆腐的,或切絲用雞湯作料,大火翻炒成一盤,或切塊與萬安魚頭燉煮成魚頭豆腐湯。豆腐絲上裹挾著雞湯翻炒,味道柔韌鮮美,細細品味有著淡淡的焦香,魚頭豆腐湯里豆腐塊吸足了鮮魚湯,原本質樸的味道變得醇厚,令人驚艷,回味無窮。
我雖不是萬安人,但我對豆腐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在童年幽遠的記憶中,爺爺家的小村子里,多數(shù)晨曦微現(xiàn)的破曉,巷子里的青石板上都會響起吱吱咿咿三八大桿自行車的聲音?!岸垢?,賣豆腐咯!”聽到這個沾滿濕氣的聲音,我會從木板床上咕嚕一下爬起來,拖著鞋子噠噠地跟在爺爺后面,去巷口買幾塊冒熱氣的豆腐。我從小就愛吃豆制品,除了豆腐,爺爺還會給我買一碗豆腐腦,豆腐匠接過我爺爺遞過去的白瓷碗打趣我:“可沒見別家妹子這么饞,日日要大人買豆腐腦的?!睜敔敽呛切χf:“伢子吃碗豆腐腦不算饞,多吃點長得快?!睍r間過得飛快,爺爺家的巷子里現(xiàn)在似乎還氤氳著豆香,而青石板上的聲響卻越來越遠。
有了童年濾鏡的加持,豆腐一直是我最喜愛的菜肴。我甚至覺得豆腐中有著中國傳統(tǒng)道家思想的存在。《道德經(jīng)》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放至飲食上“大味”應“無味”,就像是豆腐一樣的存在,樸實無華。隨著中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萬安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可偏偏就一碗窯頭豆腐最令人懷念和動容。在困苦的時代,它是大家餐桌上的???,或炒或煮或烹,甚至能變成小孩子的甜食。如今它依舊不急不緩,在歲月的角落里飄著豆香,一塊塊端莊方正,潔白無瑕。
數(shù)百年來,窯頭豆腐一直是萬安人民逢年過節(jié)的美味佳肴,也是宴請賓客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關于窯頭豆腐的歷史淵源,據(jù)窯頭鎮(zhèn)夏平陳氏族譜記載,唐朝末年,一名叫陳霖的河南人科考中士,登進士第,得享御宴之幸。那時豆腐在民間還不為人知,只有宮廷當中才有機會品嘗。御膳上了很多美酒佳肴,而陳霖唯獨鐘情豆腐。于是陳霖便四處打聽,終于在御膳房的廚頭那里學到了豆腐的制作技法。后來陳霖被重用,官至廬陵(今吉安市)郡守,然而不久便閑居家中。于是,陳霖便琢磨起豆腐的制作技法來,將御膳房廚頭那里學的豆腐制作技法又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還手把手教會了家人,并傳給了后代。陳霖第八世孫陳彥富于南宋寶慶丙戌(1226 年)從五云頭獅(原泰和縣域,今萬安縣韶口鄉(xiāng)境內(nèi))遷居窯頭夏平開基,并將豆腐制作技藝帶到窯頭,自此,窯頭豆腐開始遠近聞名。
窯頭豆腐 攝影/黎明
窯頭豆腐的制作源于田野里那一片秋風吹黃的毛豆,農(nóng)人拎著鐮刀在秋天最后一絲熱氣中把毛豆桿子割回來,再一粒粒剝出干燥了的豆子,放在曬簍里晾曬,直至毛豆在時間與陽光的烘焙下褪去青澀成為黃豆,這還只是它成為豆腐的開始。
窯頭豆腐的制作工藝有很大講究,選豆、去皮磨漿、燒漿、放石膏、壓榨水分、切塊,把前一天木桶里精選浸好的黃豆撈起來放到石磨里面去皮磨漿,磨出豆?jié){糊再舀到大鍋里用大火煮沸,加入青菜葉子撇去浮沫,萬安有句俗語道“一輪磨上流瓊液,白沸湯里滾雪花”,說的大概就是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后再用紗布濾出豆渣,再把過濾好的豆?jié){繼續(xù)加熱煮沸,用酸漿點制,壓制成型。窯頭豆腐制作對水質也挑剔,以硬度適中的地下水最相宜。萬安的地下水做出來的豆腐潔白、嫩滑、柔韌,嚼勁十足。同時,煮豆和點鹵也是制作工藝的關鍵,整個豆腐的制作過程,最是考驗技術。2012 年,該傳統(tǒng)制作技藝被萬安縣人民政府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窯頭豆腐主要切成絲來做菜。豆腐絲是個簡單的東西,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做窯頭豆腐最關鍵的訣竅是必須用雞湯作底料,大火翻炒,如此做出來的菜肴才能味美色佳。如今平常的酒家為了省事,隨便舀了一瓢清水來炒,燒出的豆腐絲雖然也很不錯,但和雞湯烹調(diào)而成的相比,滋味便要遜色許多。第一次吃窯頭豆腐,夾起細細的豆腐絲送進嘴里,嚼上兩口,爽滑柔韌,還以為是粉絲,若是再飲上一杯百嘉酒,那滋味更是令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