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皮
我們可以在購物中心、百貨商場、超市和便利店購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便利店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最近,往往只需要步行幾分鐘。它提供生活中隨時需要的各種小東西,比如日用品、小文具、零食、水果和簡單的熱食。便利店常常是連鎖的,不同連鎖品牌的便利店有不同的品類側重。便利店的營業(yè)時間很長,常常從清早開到深夜才關門,有的便利店甚至24小時營業(yè),以備人們的不時之需。由于這種便利性,便利店的同種商品單價往往比超市和普通百貨店稍高。在消費水平比較高的城市,人們對價格不太在意,更愿意購買便利的服務,便利店的數(shù)量很多。在消費水平相對低一點的地區(qū),便利店就比較少了。
超市是住在城市中的人們采購日用品的地方。在超市里,人們可以一站式購齊各種基本生活用品。超市的商品種類比便利店齊全,從生鮮、衣物、日用品到小家電應有盡有。商品擺放在貨架上,由人們自助挑選,再到出口的收銀臺集中一次性付款,購買購物車里的所有商品。人們在超市購物之后,要把購買的各種商品帶回家,所以超市總是開在居民區(qū)附近。超市的營業(yè)時間比便利店短,一般不會有超市在深夜營業(yè)。
人們在超市里購物的時候,總是從入口進入,到收銀臺所在的出口離開,所以超市往往特意安排各種商品的擺放順序,讓顧客盡量多地經過一些商品,激發(fā)人們的購買興趣。超市的購物車往往也故意采用較大的尺寸,好讓大家覺得還可以再多買一點。在收銀臺旁邊,還特意安放了一些小貨架,放著一些人們可能會隨手購買的東西,讓大家在排隊等待的時候也能選購商品。超市還會把小朋友喜歡的商品放在較低的位置,把促銷物品放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這都是為了引導顧客購買更多商品。下一次你去超市之后,不妨對著自己的購物清單清點一下,有沒有哪些東西是自己本來不打算買的?或許,在去超市之前,先列出明確的清單,是一個比較明智的辦法。
和便利店、超市相比,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總是開在繁忙的商業(yè)區(qū)。購物中心并不只是一個購物的地方,它往往集結了百貨店、超市、餐飲、娛樂、健身等設施,許多購物中心直接連通地鐵,人們可以輕易地在里面消磨一整天的時間,成為城市的地標和商圈的中心。有的大型購物中心位于城郊,帶動周邊地區(qū)的繁榮。如果說便利店和超市主要提供的是商品,那么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提供的則更多的是服務和體驗。便利店、超市和購物中心,輻射范圍逐級增大,在城市里的數(shù)量則逐級減少。
除了綜合性的商場之外,還有一些專門的賣場,比如折扣品賣場、家具賣場、家電賣場、倉儲賣場等。所有這些綜合性和專門性的商店,為人們提供了獲得商品的渠道,把生產者和消費者聯(lián)結起來。
人們來到超市和商場購物,是基于對經營者的信任。顧客不會每次都仔細檢查購買的商品,也不可能對每一件商品都有檢驗能力。因此,商店負有對商品質量的把關責任。特別是食品類商品,超市是城市居民購買食品的主要場所之一,食品安全是超市經營者必須非常認真對待的問題。
大型超市從供應商、門店和投訴反饋三個方面來把關商品質量。供應鏈管理對商品質量有重要影響。供應鏈的第一環(huán)是采購,采購時需要檢查和核對廠家的各類證件、執(zhí)照和產品檢測報告,再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和相關的其他國家、行業(yè)標準,根據(jù)商品的樣品質量來進行選擇。進口食品還需要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確保是從正規(guī)渠道進口的。
除了樣品質量之外,采購時還必須確認商品的標簽信息合乎規(guī)范。商品的標簽信息表明商品的來源。以前,對散裝的農產品很難追溯來源,不容易控制質量?,F(xiàn)在,更多的農產品也已經進入可追溯體系,顧客在二維碼的幫助下,可以查看產品的各種信息,包括產品的檢測報告和分析報告,監(jiān)督生產者,保證食品安全。
采購是控制商品質量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送到門店的商品質量則需要收貨組把關,檢查商品的基本信息,特別是保質期和儲存條件。一些需要特殊條件運送的商品,比如必須冷鏈配送的生鮮產品,還要檢查運送情況。畜禽類商品要確認檢疫票和各種檢查信息,才能讓顧客買到放心的食品。一些大型超市還設置了自己的檢測室,進行安全自查。
在接收到顧客投訴、自查發(fā)現(xiàn)問題,或者官方發(fā)布的不合格信息時,超市會將相關商品在規(guī)定時間內下架,并通知消費者退換。這樣,才能贏得信任,在與其他超市的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
現(xiàn)在,隨著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網上超市”。人們在電腦、手機上瀏覽商品,在線下單購買,再由送貨員將貨物送到家中。網上超市的出現(xiàn)讓購買日用品變得更加方便,也幫助了許多交通和行動不便的人們。線上、線下由物流聯(lián)系到一起的“新零售”形式,正在蓬勃發(fā)展。
我們買東西的時候,總會在商品上看到貼著的條形碼。條形碼不同的寬窄和空白位置代表著不同的數(shù)字,一組條形碼對應—組數(shù)字編碼。結賬時,銷售人員一掃碼,就能知道關于商品的各種信息。國際上通用的商品編碼是由國際物品編碼協(xié)會制訂的EAN碼,共有13位,其中最開始是代表國家或地區(qū)的代碼,然后是代表制造廠商的代碼和代表商品的代碼,最后還有一位驗證碼,根據(jù)前面的各位代碼按照特殊的算法算出,用來驗證商品條形碼的真實性。有時,有的物品也采用縮短版的8位EAN碼。在我國,取得合法生產資格的制造廠商可以向國家物品編碼中心注冊申請廠商的代碼,而物品代碼則可以由制造廠商自己決定。這些代碼加在一起,就可以唯一確定—種商品的身份了。
條形碼一般是黑白的,不過也可以是深棕、暗綠等深色與淺橙、淺黃等淺色的間雜。它是目前最為實用的自動識別技術。除了表示商品編碼之外,還在圖書管理、快遞物流、郵政、銀行等領域廣泛應用,幫助人們管理數(shù)量巨大、名目眾多的各類物品。把兩個條形碼橫豎交錯起來,組成的正方形就是我們同樣熟悉的二維碼。二維碼攜帶的信息更多,用于更需要安全和保密的場合,比如付款時使用的付款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