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斌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的一種,太極拳要想應(yīng)用于技擊,樁功不容忽視。
太極拳的樁功很多,行立坐臥皆有樁可循,但立樁是根本。
太極拳的立樁有無極樁、太極樁、技擊樁等,太極拳中的單勢也可為樁,比如懶扎衣、單鞭、六封四閉、白鵝亮翅、中盤、金雞獨立、野馬分鬃等。
太極拳拳法是動中求靜,樁法是靜中求動。
站樁首先要調(diào)理呼吸,先從最基本的自然呼吸開始,逐步過渡到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有了基礎(chǔ),有了根基,還要追求毛孔的神意呼吸。
站樁要站活了,不能死站。要通過神意運動慢慢感受外界,感受天地之間的靈動。
站樁要循序漸進,一開始追求什么,要有目標,達到了,再追求下一個目標。
不能盲目地站。盲目地站,盡管站的時間不短,但效果不明顯。這就回到站得正確與否的問題上。有的人,一個樁站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以為越站得時間長、越是堅持站就越接近太極拳,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站樁要得法,站一分鐘有一分鐘的收獲,站十分鐘有十分鐘的收獲,站三個小時有三個小時的收獲。不得法,站二十年也沒用。倘若遇到后一種情況,就要反省一下是否站錯了,沒有任何一個樁是需要站十年、二十年的。可以說,站個三五年沒什么明顯效果的,就要反省了,要么老師教得不對,要么自己站得不對。
站樁是需要明師指點的,否則的話事倍功半,有時候還適得其反。站樁不當,最容易把身體站壞。首先是膝蓋要出問題,這是站樁初期最易忽略的。由于身體下部氣血、經(jīng)絡(luò)不通,還一味地傻站,膝蓋關(guān)節(jié)骨膜受損。要知道,人體膝關(guān)節(jié)的骨膜是多么的寶貴,它也是有壽命的,一旦過度使用,就容易造成磨損,導(dǎo)致膝蓋關(guān)節(jié)長期的疼痛。其次是頭部要出問題,因為站樁到一定時候,前任后督氣血不能滾滾前行,更多的時候表現(xiàn)為上涌,久了就滯于頭頂,病根就在此,容易引發(fā)腦血栓。站樁的滯很麻煩,滯在哪里,哪里就出問題。
一個樁該怎么站呢?從時間上講,十二個時辰內(nèi),要尋求適合自身的最佳時間段去站,這是子午流注的學(xué)問。過去大同有一個叫陳述堂的拳家,是梅花拳傳人,對子午流注很有研究。找到了適合的時間,往往事半功倍。從形式上講,外形其實不是很重要,只要合乎大致的規(guī)矩就行,手高手低,開合的大小、幅度幾乎可以忽略。
樁法要自然,意氣君來骨肉臣,明白這個道理,樁法就有法可循。虛心實腹,氣血、經(jīng)絡(luò)、五臟六腑、骨骼肌髓,體驗神意慢慢運動。
站樁要收到什么效果呢?不僅是太極拳,其實可以擴大到所有中國武術(shù)的樁法,只不過是個性的理念和練功的方法不同,對樁法的表述不同,都是殊途同歸。站樁的目的不過是要易筋易骨、騰膜洗髓,都離不開《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所研究的范疇。易筋則促使筋肉分離,易骨則促使骨密度加大,《內(nèi)功四經(jīng)》上所說的“身堅似鐵法密如輪”,又有拳家說“棉里裹鐵”,都是站樁后初步得到的效果。騰膜洗髓是高深的功夫,需要的時間要久一些,九年是個定數(shù),行走坐臥都是這個。
站樁最考驗一個人的恒心和定力,最初的三年,因人而異,肉體要經(jīng)歷種種磨難,才能脫胎換骨。一個樁站對了,三到五年就收到了易筋易骨的效果;已經(jīng)得到了這樣的效果,再站下去,徒勞而無益。好比上學(xué),一味地停留在小學(xué)復(fù)讀,到頭來始終是小學(xué)生的水平。到此,明師一般會要求弟子換樁,換一個樁來站,求更高更深的功夫。
站樁需要明白的東西太多了,換一個說法就是知識和學(xué)問,吐納方面的,導(dǎo)引方面的,經(jīng)絡(luò)穴位方面的,生理衛(wèi)生方面的,都要學(xué)習(xí)。
共性的東西是學(xué)問,個性的東西就是秘訣。時代不同了,雖說現(xiàn)在很多在過去是秘密的都不怎么秘密了,但能夠公開的大多都隱晦艱澀,是個高屋建瓴的框架,而且公開了的又魚龍混雜,真假難辨,會讓學(xué)者無所適從。站樁還是有一些不為大眾知道的核心的東西,需要口傳心授,那么站樁也就不神秘了,仿佛窗戶紙,一點即破,一下子就有了飛躍。問題是誰來捅這層窗戶紙,明師可遇不可求。還有一個關(guān)鍵:窗戶紙捅破以后,你自己能不能突破。
有了正確的練習(xí)方法,那么練就是最大的秘訣了。那些慣性依賴訣竅的懶惰者,永遠都進不了太極的門。
太極拳理精法密,樁法亦然,抓住任何一點,都可以做一篇大文章。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