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 要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們學習英語。在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呈現(xiàn)出在書面考試中的優(yōu)異成績,這些考試多是以語法考察為基礎(chǔ)的。在現(xiàn)實的交際中,中國學生口語表達卻與書面成績形成了很大的差距。在英語課堂中,很多學生不愿意開口,導致英語學習中口語技能無法有效長進。本文試圖從交流意愿的角度以及中國文化社會背景的角度,來探尋導致口語表達現(xiàn)狀的原因以及嘗試探尋在英語課堂中如何增進學生的表達意愿。
關(guān)鍵詞 交流意愿 文化 英語口語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1交流意愿
交流意愿是指個體在可以交流的情況下選擇交流,特別是談話的形式的可能性的意愿。(McCroskey & Baer,1985)
個體交流意愿,被認為是相對穩(wěn)定的以及有其自身的特性。但也會被情景與環(huán)境所影響(McCroskey & Richmond, 1991)。
表達意愿的高低會影響關(guān)系的建立以及人際交往。高表達意愿會在大多數(shù)狀況下使表達者受益,與之相反低表達意愿會挫傷人際社會化的交往。
Richmond更是指出,交流意愿是一種至關(guān)重要的性格特質(zhì)塔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交流意愿對個體的社會,教育,組織貢獻大有裨益。
在交流意愿深層,受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影響。一是自我認知交流能力,另外一個是交流焦慮。
交流焦慮是指與真實交流或者預期交流相關(guān)的焦慮。
自我認知能力是指個體自身對其交流水平的衡量。
交流焦慮和自我認知交流能力是負相關(guān)的。
MacIntyre Noels(1997) 在交流意愿在二語學習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交流焦慮更容易出現(xiàn)在自我認知交流水平較低的群體中。這意味著那些對自身交流能力評價低的個體在交流中更容易焦慮,盡管在測量中其熟練程度并不與那些自我認知較高的受試者存在客觀的差別。
那么自我認知的交流能力以及交流焦慮是怎樣與中國社會文化相關(guān)的,筆者將在下一節(jié)探討。
2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現(xiàn)狀的文化溯源
英語作為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作為學習個體,學生缺乏與真是語言的環(huán)境的直接暴露。據(jù)估算,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大約占學習時間的四分之一,如此大量的學習被認為會讓學生在書面和口頭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然而學生的成績通常體現(xiàn)在詞匯與語法方面。盡管這些學生可以在托福,GRE以及大學英語考試中獲得高分,卻被合資企業(yè)的管理者抱怨不能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
這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學生沒有足夠的機會去用英語口語訓練,特別是在人數(shù)多的班級中。再就是學生缺乏表達的意愿。我們主要就交流意愿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中國學生不愿意在公眾場合交流并不局限于二語學習的課堂。這種現(xiàn)象深深植根于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中。其具體體現(xiàn)在人際交往中的兩個重要指導因素。
一,是他人主導。不同于個人主義,中國是公認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的國家。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在個體形成對自我的認識,形成對關(guān)系的認知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比如經(jīng)常被提及的面子原則。
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來源于儒家思想?!叭省钡慕M成是“二”和“人”他闡釋了在他人面前,自己才存在。個人在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中才存在。學生在小時,由教師和家長教由其哪些行為才是合適的被贊許的。這樣孩童長大后對于社會價值評判非常敏感。他們非常謹慎小心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其不備認可。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經(jīng)??紤]如下問題:(1)他人會怎么樣想?(2)他人會如何評價;(3)他人會如何回應。
由于經(jīng)常被這樣的想法縈繞,在活動中,中國學生會對外部評價更在意。在二語的活動中,學生更在意自身言語行為帶來的他人評價,而不是相對較少的關(guān)注自己語言活動的投入。
二,順從的學習文化。對于權(quán)威的順從是中國文化中比較顯著的特征。教師傳統(tǒng)意義上扮演了權(quán)威的角色。對于經(jīng)典的尊崇,在英語學習方面也有所體現(xiàn),那就是對于規(guī)則的熱愛,對于語法的熱愛。一句話能被語法規(guī)則解釋會帶來極大的滿足。
學生經(jīng)常把他們的表達中的不流利歸咎于對于語法的掌握不夠牢固。
以上我們從文化的角度追溯了學生不愿意在二語課堂交流,口語水平不如書面表達的原因。
3結(jié)論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學習英語,并且用英語交流的面對面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試著從交流意愿的角度來闡明,在構(gòu)建真是人際關(guān)系過程中,交流意愿的重要性,并從儒家文化的角度來試圖解釋了中國學生不愿意在二語課堂中開口的原因,以供英語教師思考。
參考文獻
[1] Ames, C.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 cational Psychology ,1992(84):261-271.
[2] McCroskey&J.A. Daly (eds)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J].Newbury Park, CA : Sage Publications, Inc.
[3] Wang,Y.Q.College English in China[J].English Today ,1999(57):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