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妤 魏德蛟
摘 要 艾米莉·狄金森雖已離世百年,但她本人和她的詩歌一直都是人們研究的熱點。文章在厘清學者對狄金森及詩歌研究的基礎上,綜述了國內(nèi)外學者對她及作品的研究狀況,提出今后可重點及可能的研究領域。
關鍵詞 艾米莉·狄金森 詩歌 綜述 研究狀況 研究領域
中圖分類號:I207.2文獻標識碼:A
艾米莉·狄金森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從小接受正統(tǒng)教育,二十五歲后足不出戶,埋頭寫詩,她主要通過書信的形式與親友保持聯(lián)系。作為一位多產(chǎn)詩人,她尊重詩歌,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詩歌生成論、詩人論及詩歌本體論。
1國外研究
國外對狄金森的研究大致是從19世90年代開始,1890年托德夫人和希金森編輯出版了《狄金森詩集》及1945 年托德及其女米德森特·賓厄姆合編出版了《旋律的雷電》為后來的學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礎和來源,針對國外學者的研究,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綜述:
第一,個人生平的研究。自《狄金森詩集》《旋律的雷電》等詩歌選集出現(xiàn)后,隨后出現(xiàn)書信集,書信集成為了“窺見作者靈魂之窗口”。希金森和豪威爾斯充分肯定了狄金森的地位,認為狄金森是一位“風格獨到的天才詩人 ”“乃是對世界文學意義非凡的補充,是任何世界文學的記載都不能忽略的”。 20世紀50年代,約翰遜的《艾米麗·狄金森:生平闡釋》及西沃爾的《艾米麗·狄金森傳》相繼出版,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詳實、客觀的資料。
第二,文學批評理論方面的研究。桑德拉·吉爾伯與蘇珊·古巴把女權主義與狄金森結合研究,認為狄金森對“男性他者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導致了“其藝術中最為核心的悖論之一” 。歷史主義流派的盛行時期,巴頓·列文·圣阿曼德把把狄金森置于文化環(huán)境中研究,指出“要理解某種藝術形式的意義,必須重建作者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也就是說,只有將作品置于文化背景之下,方能凸現(xiàn)其生命力和重要性”。而后,生態(tài)批評潮流的出現(xiàn)使得研究者轉向狄金森的詩歌中的自然意象、生態(tài)意識研究。
除此之外,國外學者從其詩歌意象、文體、節(jié)奏等方面對詩歌內(nèi)部進行研究。Martha Nell Smith在2014年復旦大學舉辦的狄金森國際研討會上描述了狄金森閱讀與批評的4個階段:情感/先鋒批評、新批評/心理學批評、女性主義/心理/社會學批評、寫作/后現(xiàn)代批評。同時來自日本及美國的學者也在會上作了相關研究的報告,主要集中于翻譯、本國文化、生前經(jīng)歷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關系研究。由于國外學者能較早得到有關狄金森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在研究上相對領先與國內(nèi)研究。
2國內(nèi)研究
國內(nèi)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狄金森詩選》出版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80年代中期以后,學者主要從狄金森生活環(huán)境與詩歌的關系,詩歌主題及格律方面進行研究,代表論文有金昌的《美國詩人惠特曼和狄更生》,黃修齊的《試評艾米莉·狄金森的詩》。
20世紀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于狄金森詩歌的語言、結構、詩歌意象、詩歌譯介等面。劉文哲的從狄金森詩作的審美時態(tài)、抒情視角和語言張力的構建入手探析詩人的內(nèi)心。1992-1997年,董洪川相繼發(fā)表了五篇關于狄金森的論文,分別研究了狄金森的信札、詩歌語言藝術、愛情詩等。1996年洪振國從狄金森的詩學觀及思想、藝術等方面分析她的現(xiàn)代主義特色。1998年張躍軍從翻譯的角度對其詩歌進行了研究,也有學者把狄金森與臺灣女詩人席慕容比較,對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女詩人的詩學觀、思想和藝術風格進行了比較。
21世紀初對狄金森的研究開始增多,在這一時期,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狄金森生平傳記、詩歌內(nèi)部研究及多角度評論研究。首先,生平傳記研究主要聚焦于詩人隱居的原因,如:詩人感情糾葛、作品得不到賞識、宗教觀、家庭環(huán)境等。蒲隆從狄金森的成長經(jīng)歷及宗教詩歌角度探索狄金森的身世。其次,詩歌內(nèi)部研究主要集中于意象、主題研究,在意象研究上,江玉嬌發(fā)現(xiàn)迪金森詩歌中陌生化的意象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遐想空間 。而潘薇從具體意象的角度研究,認為具體意象的抽象表達造就了詩人的獨特風格。在宗教觀、死亡主題研究上,顧曉輝認為狄金森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隨著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發(fā)生改變,從青少年時期反抗基督教教規(guī)教義的束縛到對上帝態(tài)度的轉變,直至最終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宗教觀和神學體系。陳莉莎從文本解讀中去分析狄金森自己的死亡的觀察與體驗、死亡與永生及她對待上帝的信仰與苦惱的態(tài)度。再次,多角度的詩歌評論研究上,主要集中于超驗主義的愛默生、沃茲沃斯及英國巴羅克文學傳統(tǒng)等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
除此之外,學者還從女性主義、生態(tài)批評、心理學、尼采的透視主義認識論、聯(lián)覺思維機制、邊緣美學的角度及黑色幽默等方面進行研究。同時與國內(nèi)文化結合進行研究也成為了一大亮點,如把狄金森與我國詩人李清照、作家張愛玲、文學家余光中相聯(lián)系,充分肯定了狄金森在美國文學的地位。
3總結
從以上的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可以看出,國外研究走在前列,而國內(nèi)研究由于缺乏資料,研究相對滯后,且具有重復性。由此可見,對詩人作品及相關研究著作進行翻譯(下轉第194頁)(上接第159頁)很有必要,同時,筆者認為研究者可以把狄金森詩歌與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結合進行研究,結合哲學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不斷豐富狄金森詩歌的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 Rebecca Earle.Epistolary Selves: Letters and Letter-writers [J].Aldershot: Ashgate,1999:5.
[2] Betsy Erkkila.The Emily Dickinson War”, in Wendy Martin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mily Dickins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2.
[3] William Dean Howells.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in Graham Clarke ed[J].Emily Dickinson: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Ⅱ Robertsbridge: Helm Information, 2002:386.
[4] 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J].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 New Haven: Yale UP,1979:509.
[5] Barton Levi St Armand.Emily Dickinson and Her Culture: The Souls Societ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6.
[6] 楊俊建,張珊.2014年艾米麗·狄金森國際研討會紀要[J].中國比較文學,2015(02):215.
[7] 劉文哲,劉立輝.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詩歌結構形式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1993(01):10-14.
[8] 洪振國.艾米莉·狄金森——現(xiàn)代主義的先驅[J].外國文學研究,1996(04):47-52.
[9] 蒲隆,劉曉暉.艾米莉·狄金森:一個謎——謎一樣的人[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5):151-156.
[10]? 江玉嬌.狄金森詩歌中的抽象意義——從文學理論“陌生化”視角探討抽象意象的美學意義[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4):34-37.
[11]? 潘薇,鄭詠梅.淺析艾米莉·狄金森詩歌中的意象[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S1):196-200.
[12]? 顧曉輝:上帝與詩人——試論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觀[J].國外文學,2001(01):43.
[13]? 陳莉莎.上帝·死亡·永生——論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死亡主題[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6(04):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