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丹陽 華北理工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 河北唐山 063100
當今世界,隨著時間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人類的經濟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資源種類與數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自古以來,人類便會利用草木、水里、風力等為社會生活服務,工業(yè)革命以后,煤炭、石油等由于性能好、效益高等優(yōu)點逐漸成為人類的主要使用能源。但在這種情況下,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緊缺等問題也日益凸顯。于是,尋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再生能源來替代原有的能源結構已經成為如今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
現發(fā)掘地綠色能源有水力、風力、地熱、太陽熱能、生物質能等。其中太陽能作為地球上的主要能量來源,其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被人類廣泛利用,其中也包括建筑領域。近十年來,我國雖然在太陽能建筑領域獲得很大進步,但也存在地域性不足的問題。
上世紀60年代建筑領域曾出現過一次短暫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粗野主義、高技派、典雅主義、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隱喻主義等流派,使當時的建筑領域出現了多樣化的格局。但那種現象只持續(xù)了一二十年,“形式追隨功能”理念在后來的生活中似乎更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而其他流派則逐漸偃旗息鼓,現代建筑開始變得一味追求功能的實用性、技術的經濟性、設計的簡潔性。眾所周知,一個建筑的誕生首先應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但人類基本需求并不只指人類的物質需求,還應包括人類的精神需求。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千篇一律的現代建筑為世人詬病的原因。
近年來,雖然建筑領域都有了一系列的進步,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放眼世界建筑領域,一二線城市特征相似性極高,除了幾個地標性建筑可以讓人有所區(qū)分,其他無論是建筑單體的設計還是城市的整體規(guī)劃都趨于雷同。視點回到中國,工業(yè)化進程的加速變成城市盲目開發(fā)和建設的推手,城市特色從鮮明走向模糊,建筑特色也逐步消隱。走在中國各個城市,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相似的“民族街”、“風情街”,并且人們對這種不倫不類的“城市特色”建設樂此不疲。
這種現象引發(fā)了建筑師們的反思,他們開始積極尋求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與途徑,而批判的地區(qū)主義為他們提供了途徑。
批判的地區(qū)主義有兩個特點,那便是“批判性”與“地區(qū)性”?!芭行浴笔且环N哲學理念,它使人在不斷反思和自我批評中進步;“地區(qū)性”則包含強烈的地域特點。批判的地區(qū)主義不僅承認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革新帶來的生活變化,而且強調技術的強制適用;批判的地區(qū)主義雖然尊重背景,環(huán)境,歷史和文脈,但對于將古典元素一味拼貼的折衷主義持否定態(tài)度;批判的地區(qū)主義雖批判現代主義運動的,但絕對與某些新古典主義和歷史主義所持的全盤否定態(tài)度有本質不同。正如吳良鏞在給亞歷山大·楚尼斯的《批判性地域主義——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征》中寫道:“……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以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待傳統建筑和發(fā)展,我認同的‘批判的地域主義’,實質上就在于它既精辟地關注地域建筑地文化內涵,又能高瞻遠矚地發(fā)揚時代批判和創(chuàng)新精神?!?/p>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批判性的地區(qū)主義并不是全球化的反面,相反,它是二者的結合,是在不斷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中達到的全球化與地域性的融合與進步。
利用太陽能供暖、制冷、照明、通風等的建筑。其主要包括被動式太陽能建筑、主動式太陽能建筑、零能耗建筑。
被動式太陽能建筑利用完全自然的方式。被動式太陽能外殼應具有較大的熱阻和足夠的重型材料,如砌體和混凝土,它們應被使用在室內,用來確保良好的蓄熱性能,從而使房屋冬季能夠貯存熱量,夏天能夠達到降溫大的目的。
主動式太陽能建筑是通過機械動力向室內傳遞太陽能,其能量利用的方式是主動的,以達到蓄熱的目的。
零能耗建筑指建筑物擺脫了傳統能源的消耗,使常規(guī)能源的消耗量保持為零,而利用太陽能滿足整個建筑的能源利用。我們在這種建筑中向陽的墻壁和屋面上設置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電池板吸收儲存太陽的熱量,并將它們轉化為電能,用來滿足房屋內的用戶照明和電器使用,除此之外,還可滿足建筑物的空調、供暖等,以確保房屋的熱舒適性。
我國太陽能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太陽房,其主要采用被動式技術,通過自然輻射的方式滿足能源的基本需求。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國主要的太陽能建筑除了被動式還有主動式,主要體現在對太陽能的光熱利用和光電利用上。光和熱的使用主要用于采暖和制冷,而光電利用還未像光熱利用一樣普及,一般用于航天飛機、空間站或偏遠地區(qū)的照明。
1977年,我國的第一棟被動式太陽能建筑建成,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間,太陽能建筑被列入我國科技攻關計劃之中,其涉及了被動式太陽能建筑的各個領域,從理論基礎研究到模擬實驗,從材料構件開發(fā)到工程設計,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主動式太陽能建筑也有了很多成果,例如,在“九五”計劃中產生的“太陽能空調熱水系統”的成功投入使用。零能耗建筑的發(fā)展在我國也是蒸蒸日上。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在中美節(jié)能項目合作框架下建設的一個節(jié)能辦公樓——集合了當今建筑節(jié)能最先技術和最實用的技術。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及氣候條件復雜,包含各種不同的氣候區(qū)域,人文環(huán)境也不盡相同。因此,面對不同的人文地理氣候條件,太陽能建筑的設計研究應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而我國現在對太陽能建筑的研究更多地偏重于高技術的應用,而往往忽視了對不同地區(qū)條件的契合若不及時糾正,這將對中國太陽能建筑的未來發(fā)展存在一定的阻礙。
安藤忠雄曾說過:“在由設計師承擔的許多責任,最重要的是展現文化,最大的責任是文化遺產,讓大家都知道,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正如他所說,城市建設的最高目標是創(chuàng)建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文化的共生。在建筑設計中追尋歸屬感、場所感、歷史延續(xù)性、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才是真正從人的角度出發(fā),以人為中心的建筑。這種建筑思想已為大多數建筑師所接受,而太陽能建筑不能真正完美達到此標準的難題是如何解決“地域性”與“全球化”之間的矛盾。這兩者的共性在于,它們都包含許多層次,但它們又是相對的概念,而我們想將太陽能建筑在中國有長遠健康的發(fā)展,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取得一個恰如其分的平衡。
3.2.1 功能適用
由于各地的居住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大不相同。這就考慮到建筑的功能具有差異性,因此在設計中也要考慮到。在功能的設置上,要注意主動式太陽能和被動式太陽能的選擇。例如當需要溫室種植花卉時可選用被動式太陽能利用的附加日光間的方法,既可以提供太陽能,又可以作為一個緩沖空間供人行走、休息。而太陽能集熱器通常作為主動式太陽能加熱系統的熱源,已經做到了普遍應用,尤其是在用水方面,太陽能熱水器已在家家戶戶中普及。
3.2.2 經濟適用
社會經濟水平對太陽能建筑設計的影響也是決定性的,所以要對地方進行定位,不同的定位,需要有不同的設計和統籌與其適應。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十分不平衡,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尤其是西部的大部分地區(qū)還處于落后狀態(tài),許多地方還保留傳統經濟模式和技術模式,我們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客觀的經濟因素。例如在材料的選擇上優(yōu)先考慮地方性材料,用不同區(qū)域的材料造就豐富多樣的建筑形式,這都是為太陽能建筑的普及性和地方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2.3 環(huán)境適用
我國的地理氣候差異性很大,對其建筑布局和功能要求產生很大影響,我們要以一種務實的態(tài)度,做出適應不同條件的太陽能建筑形式。例如在嚴寒地區(qū),太陽能建筑的建造應嚴實敦厚、封閉低矮,這樣有利于御寒;而在氣候潮濕地區(qū),我們應更加注重空氣的流通,保持室內條件的干燥。在我國有高原、丘陵、平原、沙漠等多種地形,耕地稀少,我們在建筑的建設中也要保護水土和耕地,順應山勢來建設,這樣不僅可以創(chuàng)造風格各異的建筑形態(tài),也真正做到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
3.2.4 文化適用
太陽能建筑的形態(tài)不僅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也受到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每個地方都有每處獨特的生活習慣和信仰,各地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國豐富多變的建筑形式。我們太陽能建筑的建造應充分融入當地。
在建筑中利用太陽能,既可以減少傳統能源的利用,達到節(jié)約能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雙重效益,還能為人類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但我國太陽能建筑還處于起步階段,其建設和使用還存在很大的缺陷,但如今正是太陽能建筑發(fā)展的有利時機,只要我們抓住機遇,立足國情,結合批判的地區(qū)主義發(fā)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太陽能建筑,就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與社會發(fā)展和自然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的太陽能建筑,這既是我國建筑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世界建筑發(fā)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