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中筠
資中筠,資深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
我絕不是提倡現(xiàn)在的小學生花很多時間大量學古文,更不提倡讀經(jīng)。我要說明的是作為中國人打一點中文基礎(chǔ)是一種文化底蘊,一種熏陶,不是作為實用的工具。
有這個熏陶和沒這個熏陶,跟人的思想深度、審美品味、待人接物的教養(yǎng)是不一樣的。然后在接納外國文化時,在取舍之間的品味也是會不一樣的。而且中國文字、文學有那么豐富美好的東西,生為中國人,如果不知道欣賞,該多可惜!
我必須首先聲明,我主張學好中文絕不是與外文相對立,也與現(xiàn)在以所謂“國學”抵制普世價值無關(guān)。更不贊成那種讓小孩子穿著古裝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之類的做法。不過我的確堅持中國人首先要學好中文,是作為一種基本文化底蘊的養(yǎng)成。
一個歐洲知識分子往往精通幾國西方語言,可以有雙母語,甚至三種母語。但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人,同時精通漢語與一門西方語言而都達到母語程度的,是極少數(shù)。這是指真正的“精通”,運用自如,而不是一般的“流暢”。
比起上一代的人——我的老師、父母輩,我的舊學底子差多了。但是與下一代相比,又好像學得多一些,就是我的同代人,情況也很不一樣。
舉個例子,某次與人聊天時,有人說到了一些大人物的糗事,我脫口而出說真是“墻有茨”。一位專門研究古詩詞的大學教授非常驚訝,說你是學外文的人怎么還知道“墻有茨”?
這個詞是《詩經(jīng)》里的話:“墻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以后,“墻有茨”就隱喻宮庭中的穢聞。
老一代的人說話不喜歡太露,一般愛用隱喻,這是很尋常的比喻,我少時就聽大人說過。而在那位比我年輕的教授看來,這種典故只有他那樣的古典文學專家才懂。說明我這代讀書人一般的常用典故,到這一代人竟成為了專業(yè)知識。
中文的成語、典故特別豐富,并已融入日常話語中,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正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幾千年文明的積淀。對成語、典故的運用也成為寫文章的一大藝術(shù)。當然不能要求人人都是文章高手,但是基礎(chǔ)的語文教育至少應(yīng)該嚴格規(guī)范,應(yīng)該有一定的要求。
每個人本能地都用母語思考,所以對母語的修養(yǎng)越深,能調(diào)動的資源、語匯以及聯(lián)想就越豐富。
當然,語言也是發(fā)展變化的,時下許多新的網(wǎng)絡(luò)語言,老一代人就跟不上了。不過要成為漢語文化的一部分,還有待時間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