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血壓、心臟病一樣,阿爾茨海默?。ɡ夏晷园V呆)是一種老年人的常見疾病。調查發(fā)現,85歲以上的老人,每3人中就有1名患者。因此,不要因為錯誤的羞恥感,延誤了看病和治療,使患者的病情惡化。
根據我們在臨床的實踐經驗,發(fā)現部分患者家屬和大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存在很多認識誤區(qū),對患者的治療和照護不利,因此整理以下資料,希望能幫到更多的患者及家屬。
正確觀點:
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原則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和行為障礙,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延緩疾病進展。特別是輕度和中度的患者經過治療會延緩疾病的進展,甚至可以通過治療恢復部分功能。因此,發(fā)現老人有記憶力減退等癥狀,應該盡早就診,規(guī)范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正確觀點: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無治愈的方法,治療的目的是改善和提高軀體功能,控制癥狀的加重,使患者生活質量提高。
某些疾病的癥狀可能和阿爾茨海默病相似,如抑郁癥可以表現為記憶改變,治療抑郁后記憶癥狀可以恢復,中風后出現的癡呆癥狀也是可逆的。
但是,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不能治愈和逆轉,因此不要輕信他人所言。
正確觀點:
目前國內外指南推薦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有:(1)膽堿酯酶抑制劑,如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加蘭他敏;(2)NMDA受體拮抗劑,如美金剛。這些藥物均為處方藥,有其適應癥和副作用,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選擇服用,而不是自行購買服用。
中成藥對該病的治療效果還需要驗證,改善腦代謝的藥物也只是輔助作用,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治療藥物,更需謹慎使用。
正確觀點: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復雜的疾病,患者會經歷輕、中、重度的發(fā)展,醫(yī)生會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調整治療藥物的劑量和種類,因此應該定期隨訪。
我們建議患者首次就診后第1月、3月、6月、12月隨訪,一年以后每6個月隨訪一次。當病情變化時,隨時就診。建議患者家屬保存好患者的檢查結果和病歷本,并盡量找熟悉病情的醫(yī)生固定接診。
不恰當的服藥可能會導致副作用;同樣,不合適的停藥也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
正確觀點: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常伴發(fā)精神行為癥狀(如幻覺、焦慮、易激動、攻擊行為等),藥物治療上應該首先選擇抗癡呆藥物(膽堿酯酶抑制劑、NMDA受體拮抗劑),這樣可以使精神行為癥狀得到改善,在此基礎上,考慮非藥物干預。
通過這些方法仍然有嚴重的精神行為癥狀,可能發(fā)生攻擊行為、危害到自己和/或他人時,需要在醫(yī)生和家屬充分溝通后,小劑量單藥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以免抗精神病藥物加重認知損害和增加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風險。
正確觀點:
由于阿爾茨海默病尚無根治的方法,因此在抗癡呆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參加認知訓練、運動療法、音樂療法等非藥物干預措施也有利于維持患者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以考慮在有條件的醫(yī)院進行認知訓練,或者家庭成員陪同訓練。
正確觀點:
我們知道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目的是延緩病情進展,因此家屬對患者不能期待值過高;同時,絕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具有一定自知力,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
作為家屬,應該包容、關心和愛護患者、一如既往地陪伴,當他/她做對時給予鼓勵,做錯時不要責備,并配合患者的速度,一起聊天、做家務、做小游戲。
正確觀點:
抗精神病藥物對幻覺、妄想、躁狂、焦慮、抑郁、失眠障礙等癥狀有效,但是對游蕩、隨地大小便、重復動作、收拾垃圾等行為癥狀效果不好,自行增加藥物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家屬需要做的是配合醫(yī)生護士找到出現癥狀的原因,對于需要治療的疾病積極處理,對于患者的需求盡量滿足,這樣就會最大程度地減少行為癥狀。
1.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老年病科每季度定期舉辦“記憶之路,我們伴您同行——‘愛留憶系列健康公益講座”,請老年朋友們通過門診公告及微信平臺實時關注我們的信息,期待您的參與。
2.歡迎有記憶障礙困擾的老年朋友積極求助于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老年病科開設的“老年記憶障礙門診”,周三上午及周四下午由呂洋教授坐診,我們將竭誠為您答疑解惑。
3.由呂洋教授主編的《與失智老人快樂相處——老年癡呆家庭照護指南》一書,現已面市銷售,大家可在新華書店、當當網、京東等自行購買。
呂洋 教授,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中國/德國),博士研究生導師,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重慶市老年病科臨床醫(yī)療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留學德國、美國和法國,對老年常見疾病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記憶障礙和癡呆綜合征、帕金森綜合征、抑郁綜合征、失眠綜合征和老年性癲癇等老年神經與心理疾病診治,負責老年病科記憶障礙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