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海城幼兒園 翁恩花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shè)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一日生活對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在小班幼兒一日生活中創(chuàng)設(shè)生成性游戲課程,讓活動更貼近幼兒需求,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根據(jù)瑞吉歐的教育理論,生成性游戲課程是指關(guān)注、追隨、支持和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興趣和需要,在師幼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課程。這種生成性游戲課程,特別貼近幼兒的生活。小班幼兒情緒發(fā)展尚不穩(wěn)定,容易受外界影響。若按照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教師說的多,幼兒做的少)進行,幼兒易躁亂,不懂得如何在千篇一律的活動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營養(yǎng)”。低幼階段的兒童應(yīng)當學習體驗性知識、生活性知識,因此,教育應(yīng)當貼近生活,教師應(yīng)利用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教育契機開展游戲化的課程,以適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本吉圓子、無藤隆等在《培養(yǎng)幼兒的成長能力: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實錄》(日文版)中指出:“幼兒非常熱衷于游戲,正因為幼兒有這樣的熱情,才會從游戲中得到成長。他們并不只是單純地玩著高興,而是專心地投入一件事當中,只有這樣的投入才會產(chǎn)生讓幼兒震撼的感動和喜悅。”
[案例一]幼兒午睡起床時,筆者說了一句:“明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我們下午要制作香包,寶貝們趕緊起床?!惫P者說完后,大部分幼兒并沒有疑問,而研研和澤澤在換完拖鞋后開始討論起來。研研問:“澤澤,你說老師說的香包是菜香包,還是肉香包呢?”澤澤說:“是肉香包吧?!惫P者聽到后,就立即準備材料,圍繞研研和澤澤的困惑展開了一次生成性游戲活動。首先,讓幼兒在閉眼中摸“包”,猜猜它是什么“包”,然后讓幼兒品嘗 “包”,知道食物“包”也可以有多種呈現(xiàn)方式,讓幼兒對食物“包”有更清晰的了解。最后,在制作香包的過程中,幼兒通過動手在香包中放入香料袋,讓香包鼓起來,明白了香包的“包”和肉包(菜包)的“包”不一樣。
圖1
此次活動,幼兒對“包”的概念以及各種呈現(xiàn)方式很好奇。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生成性游戲課程,如下頁圖1所示。
在這樣一系列的生成性游戲課程中,更多的幼兒認識了香包,理解“包”除了表示食物的包子,還可以表示裝東西的包(袋子),或是可以表示身體某個部位腫起來了,如“我被蚊子咬了一個包”“我摔倒了,腫了一個包”等。幼兒除了發(fā)現(xiàn)了包與包之間的共同點,還懂得表述自己所看所想,潛移默化中幼兒的觀察、表述等方面的能力增強了。在開展了“受傷‘包’”的活動后,幼兒在實踐中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護理傷口,并嘗試關(guān)心其他受傷的幼兒,社會性也得到了發(fā)展。
一日生活中幼兒的對話也具有教育價值。幼兒在區(qū)角里不經(jīng)意表達自我需求的對話,常被教師忽視。善于利用一日生活中幼兒的對話,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形成生成性游戲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師能從幼兒的對話中把握有教育價值的話題,引導幼兒開展相應(yīng)的生成性游戲。
[案例二]“小滴管飲料瓶真好玩,要是這里面的果汁是真的就好了,我們就可以喝?!睅讉€幼兒偶然的對話,讓筆者找到了生成性游戲課程的新素材。筆者拿來幾個裝有真果汁的小滴管飲料瓶,讓這幾個幼兒品嘗果汁。其他幼兒發(fā)現(xiàn)有果汁喝,也圍了過來,也想喝果汁。筆者并沒有準備這么多的果汁,怎么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筆者拿來果汁粉、杯子、小滴管飲料瓶,啟發(fā)幼兒自己嘗試制作飲料。幼兒自主合作制作飲料,先觀察、思考怎么擰開果汁粉罐的蓋子——是往手心方向旋轉(zhuǎn)能打開,還是往手背方向旋轉(zhuǎn)能打開;然后討論果汁粉要倒多少,溫水又要裝多少;最后嘗試怎么把泡好的果汁放到小滴管里。一系列的問題,一連串的操作,環(huán)環(huán)相扣,幼兒目不轉(zhuǎn)睛地觀察,專注地操作。
在這樣的生成性游戲課程中,幼兒對生活有了更豐富的體驗:在擰果汁粉罐的蓋子和攪拌果汁的過程中,幼兒發(fā)展了小肌肉動作;在泡果汁的過程中,幼兒需要手、眼、腦協(xié)調(diào),思考倒多少果汁粉和溫水才是最合適的,專注、堅持等學習品質(zhì)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在與他人討論和交流中,幼兒發(fā)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分享果汁的過程中,幼兒發(fā)展了社會性意識,有了親社會行為。
很多教師認為生成性游戲課程的切入點應(yīng)依托于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其實,切入點的正確把握更重要的應(yīng)基于教師對幼兒行為表現(xiàn)背后的原因的剖析,然后再設(shè)計相應(yīng)的游戲,適當?shù)匾?,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自我“進修”、自我“療養(yǎng)”。
[案例三]最近有幾個幼兒不愛吃豆腐,主要是因為亮亮曾經(jīng)不小心吃了一口麻辣豆腐,被辣得難受,后來就討厭吃豆腐了。其他幾個不愛吃豆腐的幼兒,也就隨他一同挑食。于是筆者把《豆腐哥哥我愛你》繪本悄悄地放在書架上,特意讓閱讀能力很強又很有號召力的亭亭看見,讓她對這本繪本產(chǎn)生好奇心。不出所料,她果真拿著這本書閱讀起來,還帶動她的好朋友一起翻閱,隨后他們手舞足蹈地表演起來。在這幾個幼兒自發(fā)表演的過程中,幾個不愛吃豆腐的幼兒也來湊熱鬧,感受豆腐哥哥和豆腐弟弟好玩的情節(jié)。
午餐時,有看過繪本的幼兒看到豆腐滿懷欣喜。洋洋說:“哈哈,豆腐弟弟哧溜哧溜地到我嘴巴這個鍋里來啦!”這一句可把大家樂壞了,于是大家就紛紛學他說:“豆腐弟弟哧溜哧溜地到我嘴巴這個鍋里來啦!”幾個不愛吃豆腐的幼兒,全把“豆腐弟弟”吃完了。亮亮還是沒吃。筆者問他為什么不吃,他說怕辣。筆者問:“那你還記得那個辣辣的豆腐是白色還是紅色的嗎?”亮亮說:“紅色?!惫P者又追問:“你知道那個辣辣的豆腐為什么是紅色,而不是白色的嗎?”亮亮說:“因為加了辣椒?!惫P者接著說:“哦,那這個白色的豆腐是不是沒加辣椒呢?”亮亮看了一下,遲疑了一會兒,說:“那我吃這么一點點試試看,如果辣,我就趕緊喝湯?!苯酉聛恚P者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因勢利導,開展生成性課程“豆腐哥哥我愛你”。(參見圖2)
圖2
部分幼兒不愛吃豆腐的問題在生成性游戲課程的輔助下,自然而然地解決了。生成性游戲課程,激發(fā)起幼兒的科學探究欲望,想知道豆腐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幼兒將故事《豆腐哥哥我愛你》融入表演游戲,不斷迸發(fā)出有創(chuàng)意性的想法,創(chuàng)編麻辣豆腐妹妹調(diào)皮撒辣椒,還有豆腐爸爸和豆腐媽媽出場一定得帶上雞蛋,作為“番茄炒蛋”的有力競爭對手等情節(jié)。
當生成性游戲課程遇到瓶頸且停滯不前時,該怎樣形成該課程的發(fā)展點呢?筆者從幼兒的求助中得到了靈感。
[案例四]“老師,我穿不起來串串鏈,幫幫我。”好幾個幼兒向教師求助,于是筆者結(jié)合上次活動,展開了簡要的互動交流。筆者提問:“還記得去鼓浪嶼時大家觀察過的輪渡碼頭上的鐵鏈嗎?它有什么最特別的地方?”幼兒回憶起來了,大家開始議論紛紛。筆者順勢提出:“碼頭上的鐵鏈被破壞了,我們能不能幫助工人叔叔修鐵鏈?”“現(xiàn)在,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這些積塑材料,我們可以把它們穿成鐵鏈。大家一起來比賽,看看誰的鐵鏈修得最牢固、最有特色?!本瓦@樣,幼兒操作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大家開始認真操作了。
為什么部分幼兒會說穿不起來串串鏈,這不是他們上次感興趣的活動嗎?筆者進一步分析幼兒的行為發(fā)現(xiàn),單純地根據(jù)部分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直接給幼兒提供毛根、畫紙、畫筆、剪刀、膠棒等材料,由他們自主制作串串鏈,缺乏必要的互動和引導,是問題所在。除此之外,材料比較單一,也沒辦法調(diào)動幼兒內(nèi)在的積極性。芭芭拉、鮑曼等在《渴望學習:教育我們的幼兒》中指出:“雖然幼兒能夠快速地學習大量的知識,而且學習熱情很高,但是他們最終學了什么,學到了多少,主要依賴于與他們互動的成人?!辈糠钟變翰粫┑脑?,在這找到答案了。教師多去剖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就會更多地關(guān)注與幼兒互動的質(zhì)量,并形成生成性游戲課程的發(fā)展點。
在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生成性游戲課程給幼兒的一日生活帶來了驚喜與歡樂。
比較幼兒開展生成性游戲課程前開展生成性游戲課程后原原害怕集體活動,一聽到較為嘈雜的聲音就哭,經(jīng)常尿褲子。能愉悅地參與集體活動,聽到嘈雜的聲音已不再哭鬧,能正常如廁。源源每天要問上百次的“幾點回家”“誰來接我”“為什么媽媽要把我送來幼兒園”;抱著的小熊不離身,不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更不回答問題;不做早操,情緒低迷,整日哭泣,節(jié)假日后情況更為嚴重。能開開心心地入園、離園,不再問幾點回家,能主動說“我不抱小熊,讓小熊在家里睡覺”;回答問題和做早操更加積極,思維也更為活躍;性格也更為陽光活潑,愛說幽默的段子。倬倬挑食嚴重,愛吃的會吃一些,還要等著教師喂,教師不喂就不吃;常在座位上發(fā)呆,情緒狀態(tài)較低迷。不挑食,也不需要教師喂,能快速地吃完食物;情緒狀態(tài)陽光開朗,與其他幼兒的互動也明顯增多,更愿意表達,更主動地參與集體活動。思思愛爬桌子和窗戶,在開展集體活動時到處走動;經(jīng)常入園會哭著叫要媽媽,并且是歇斯底里地大哭。能高高興興入園,不再爬桌子與窗戶。
生成性游戲課程以幼兒的興趣和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能較好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