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明
(昆山震川高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300)
高考語文備受關注的無疑是有“半壁江山”之稱的作文,無論是考查的形式還是考查的內容。高考作文考查形式的變化始于2015年,而從2017年開始,高考作文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體現(xiàn)在作文上是選材的視野更加寬廣,緊扣時代的脈搏,與社會的新的變化聯(lián)系更加緊密,通過作文命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并融入這個變化的社會中來。[1]盡管穩(wěn)中有變,但2019年的高考作文,依然延續(xù)了這一主題。
立足社會,著眼現(xiàn)實,圍繞熱點,既不回避更不遮掩,通過命題引導學生認識個人與國家、民族、時代的緊密聯(lián)系,鼓勵學生設身處地將自己置于國家與時代的發(fā)展中,去體會、去思考,這便是2019年高考作文呈現(xiàn)出的“大視野”格局。
將“大視野”格局詮釋得淋漓盡致的無疑是2019年全國二卷的作文。作文命題以1919、1949、1979、2019、2049 等五個尾數(shù)為“9”的年份串聯(lián)材料,截取了過去、現(xiàn)在、未來關乎中國發(fā)展的“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五四運動100 周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五個不同時代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讓考生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盡管五個不同時代的時間跨度、發(fā)展內涵、特定背景等差別都很大,但貫穿始終的就是個人與國家和時代相結合的“大視野”這一主線。命題將考查的視野引向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奮斗精神、民族復興等廣闊的空間,引導學生置身于時代發(fā)展的洪流之中,去體悟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這樣的命題,視野不可謂不廣,手筆不可謂不大。
雖然全國卷一作文命題的切入點遠沒有全國卷二那么寬廣,但材料始終圍繞的“勞動”這一關鍵詞,針對的卻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落實的是“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這一宏大主旨的引領下,勞動意識、實踐創(chuàng)新、幸福生活、健全人格、責任擔當、質疑批判、文化傳承、精神引領等立意均可納入“勞動”的寫作視野。所以,盡管主旨是限定的,但立意的視野卻是開放的、廣闊的。
更為含蓄地展示寬廣視野的是2019年的江蘇卷作文題。作文材料由4句話組成: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作文材料的四句話有機相連,密不可分。前三句話分別從“物各有性”“物與同性相處不改其性”“不同物性只有調和共生才能百味紛呈”三個方面一步一步使材料的內涵逐漸豐富、豐滿,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材料的核心與關鍵——只有調和共生,才能百味紛呈;而最后一句“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看似平常,實則匠心獨運,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由物到事,由事及人,實則是將學生視野的觸角由具體的事物延伸到了個性、人生、社會、文明、文化甚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廣闊的空間,從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視角去思考“調和共生”的問題。內涵豐富,視野寬廣,而這便是典型的“江蘇特色”。
此外,北京卷的“2019 的色彩”、上海卷的“中國味”等,無不呈現(xiàn)出豐富的內涵、寬廣的視野,即便從概念本身來看也是如此。
“小切口,深層次”是考場作文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它同樣也是2019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共有基調。
眾所周知,高考作文為適應絕大多數(shù)學生,滿足“人人有話可說”的要求,從命題上來說無疑會是非常寬泛的。但如果寬泛有余、限制不足,那作文命題必然會流于空泛,這時的“視角”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一般而言,高考作文命題在提供寬廣視野的同時,也一定會提供若干不同的視角,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材料、構思作文。所不同的是,這些視角有些是顯性的,而有些則是隱性的,需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
關于今年全國卷二的作文命題,這是一道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其材料視野的開闊性前面已經(jīng)說過,而最能體現(xiàn)“任務”要求的便是命題中的“三特定”:特定的身份——“青年學生當事人”,特定的時間——“1919年5月4日”等五個關鍵節(jié)點,特定的文體——演講稿、慰問信等實用性文體。概括而言,這“三特定”其實質就是“特定的情境”,這“三特定”也便是作文命題提供的獨特視角,尤其是“特定的時間”所提供的五個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更是獨具匠心的特殊視角——顯性視角。
全國卷三的作文題“畢業(yè)前最后一課”,屬于典型的漫畫類材料作文。盡管有一定的審題難度,限制性也較強,但立意的視角是開放的。既可立足于教師,去談教師的奉獻精神、引路作用、責任意識、期待祝愿等;也可立足于學生,去談感恩成長、一路有你、接力奮斗等;當然更可以綜合立意,去談師生之情、深情守護等。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思考,都可以獲得別樣的視角。
而北京卷的“2019 的色彩”,則要求從“色彩”這一獨特的視角來審視“2019”這一特殊的年份?!拔逅倪\動100 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全國兩會”“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019年有太多的大事值得我們關注、值得我們期待,也有太多的事件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感受、去體悟、去思考。而題目提供的關鍵詞“色彩”本身就是一個認識和感受“2019”這一“特殊年份”的獨特視角和精巧的切入點——這是顯性視角。當然,我們還可由此衍生出更多獨特而小巧的視角。比如,我們可以依托2019年的相關熱點和大事,將“色彩”具化為某一種顏色,再由此賦予其象征意義,抽象出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一種情感,這樣便能獲得多樣的視角,如“紅色——愛國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綠色——低碳環(huán)?!本┦澜鐖@藝博覽會”等;也可以將“色彩”多元化,去感受2019年的五彩斑斕、萬紫千紅——這些都是隱性視角。
綜上,2019年的高考作文命題最鮮明的色彩便是視野與視角并重。
一篇優(yōu)秀的高考考場作文,即使不能有崇高的“大我情懷”,但至少也得有點優(yōu)雅的“小我情調”;既無情懷也無情調甚至毫無情感的作文,無疑是“清湯寡水”甚至是“面目可憎”的。
同樣的,一個好的作文命題,盡管會有所限制,但是絕對不可能將立意捆綁在某一個點上。雖然人們常說“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但好的作文命題一定是“既開門又開窗”——情懷是“門”,情調是“窗”,這可以說是好的作文命題應該有的一種“彈性”。
而厚植家國情懷無疑是2019年高考作文立意的主旋律。無論是全國卷一的“熱愛勞動”還是全國卷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無論是北京卷“文明的韌性”“2019 的色彩”還是天津卷的“愛國情懷”,也無論是上海卷的“中國味”還是江蘇卷的“五味調和,共存相生”,材料的導向都無一例外地鮮明地指向于愛國主義、中華傳統(tǒng)、文明進程、民族復興、理想信念等,緊扣時代主題,厚植家國情懷,提升視野境界,彰顯出一種“大我氣度”。這樣的作文命題,體現(xiàn)的是一種共性,代表的是一個方向,考查的是學生思維的深度、厚度和廣度。
但與此同時,高考作文命題也并未完全將情調之路封死,在洞開情懷大門的同時,也為情調留了一扇窗。就像北京卷的“2019 的色彩”,就需要我們從某一種具體的色彩出發(fā),通過一個具體感人的故事(因為文體要求是記敘文)演繹出一種生活的情調,以點帶面、從具化到抽象,衍生出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一種情感,從而完成從情調到情懷的轉換。
江蘇卷的作文“五味調和,共存相生”,材料本身就充滿著一種優(yōu)美的情調。材料啟示我們思考:面對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會現(xiàn)實,個體應該以何種姿態(tài)融入其中,智慧生存?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和而不同”是整個材料的核心?!昂投煌笔鞘挛锎嬖诘幕境WR,是為人處事的智慧之舉,是文明、文化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精神之基,更是人類社會交流互鑒的融合之道,所追求的終極價值是美美與共,這無疑就是一種“大我情懷”。但要想體現(xiàn)自己對“和而不同”的核心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如果沒有一個小而且巧的角度,那未免會流于空泛。那么我們不妨“小資”一點,“情調”一點,選擇一個小巧新穎的切入點,比如時下流行的“網(wǎng)紅臉”,借愛美女子的整容來詮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一主旨,豈不能曲徑通幽?如江蘇省清河中學的梁建洲老師所寫的下水作文就顯得很有情調:
浣紗的西施美,拜月的貂蟬美,異國他鄉(xiāng)彈著琵琶的王昭君美,華清池里侍兒扶起的楊貴妃也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美麗的樣子千姿百態(tài)??上?,當下很多小姐姐卻不懂得這個道理,整容后一水的“網(wǎng)紅”臉,錐子臉,大眼睛,高鼻梁,白白的皮膚,加上濾鏡的美顏,沒有半點辨識度。整容基地韓國現(xiàn)在正在掀起一股卸妝的熱潮,不知道是不是頓悟了世間的美有千千萬萬種。[2]
……
作家三盅曾經(jīng)說過:“凡書大悲憫寫大情懷者,無不于唱盡滄桑聲嘶處,擿一朵野花自珍。”2019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在洞開情懷大門的同時,也在為情調留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