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凱
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簡練流暢,形象鮮明,韻味深厚。對于這篇小說,學生讀懂一般的意義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以嶄新的視角來進行審視,讀出一些小而真切的東西來。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魯迅文章的高明的手法,感受于細微處見真功夫,讓我們共同來思考幾個問題:
1.賀老六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后來祥林嫂會接受他?
2.阿毛這一個形象是否可有可無?如果沒有阿毛,祥林嫂最后將會怎樣?
3.柳媽又是個怎樣的人?祥林嫂最后走向死地,柳媽起了怎樣的作用?
4.祥林嫂最后向“我”詢問靈魂的有無,“我”的回答讓祥林嫂覺得她自己希望靈魂有還是無?
可以這樣說,魯迅的小說,很善于在細微處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比如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錢”“穿長衫而站著喝酒”;比如說《藥》里面的烏鴉、人血饅頭;比如《阿Q正傳》里捉虱子的細節(jié)。
于細微處見功夫,魯迅小說在呼應、伏筆等方面都很高明,賀老六、阿毛、柳媽,甚至“我”,都是一些小人物。我們讀一篇文章,不光要看大的方面,如主題思想的呈現(xiàn)、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和緊湊,也應該在細微的地方多加斟酌。
賀老六和阿毛是祥林嫂的親人,也是她的人生里留下溫暖印記的兩個人;柳媽正是魯迅筆下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受盡封建思想毒害的勞苦大眾;“我”是《祝福》里面代表著新思想的人,我“預備著她來討錢”,但其實她只是要問我“靈魂的有無”。這些人物,并非可有可無。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沒有了這些人物的“陪襯”,祥林嫂就不會那樣的打動人。
我們還要思考一些問題:
1.小說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作者是如何描繪的。具體說,就是文中幾處寫了祝福景象,幾處祝福景象描繪的目的何在?2.小說為什么題為“祝?!??3.《祝?!窞槭裁催x擇“祝?!钡墓?jié)點?
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主要有:1.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diào);2.襯托人物思想及性格;3.暗示或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蹲8!防镆彩沁@樣。首先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環(huán)境,人物形象生長的環(huán)境,祥林嫂的悲劇就發(fā)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在萬眾歡慶的“祝福”過程里,這種反襯的效果是明顯的,氣氛越是熱鬧,越是喜慶,則祥林嫂的悲劇越發(fā)地觸動讀者的靈魂。
“祝?!闭怠按汗?jié)”之前,濃濃的年味已經(jīng)開始在空氣中彌漫。而祥林嫂在這個喜慶的日子里,卻顯得那么孤單,與世俗那么格格不入。作者選擇這樣的一個特定的時間,是有深刻意義的,其矛頭直指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思想和勢力,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里有一句著名的臺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弊屛覀儚南榱稚┑慕嵌?,試著闡釋一下祥林嫂“生存”或者是“毀滅”的理由。
生存的理由:世界是有陽光的;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個世界畢竟還是有同情的眼光;冬天就要過去了;死去說不定要被閻王鋸開,分給兩個男人。
毀滅的理由:人情是冷漠的;生存是艱難的;如果還有一點溫暖,那也是或許存在著的另外一個世界的親人,阿毛,賀老六;封建禮教讓人窒息。
可以說,在這樣的情勢之下,祥林嫂最終走向死地,這是必然的。
她之所以走上絕路,也與她所處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
從外在的環(huán)境來探求:對于一個只求生存的祥林嫂來說,如果沒有婆婆的冷酷,夫死子亡之后,如果不是大伯的無情,是不會走投無路的;如果不是封建衛(wèi)道士魯四老爺在精神上的摧殘;如果不是柳媽“善意”的指點,她也不會那么快就走上末路,以致于臨死也未能擺脫內(nèi)心的恐懼……正如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都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都是一樣使她精神上痛苦?!?/p>
可以說,封建禮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氛圍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而她個人對那個或許存在的陰間,或許可以實現(xiàn)的一家人的團聚的世界的向往,就成為了內(nèi)在的死的理由了,我們相信,祥林嫂的死,是有主動的意識的。
一言以蔽之,祥林嫂最后的死去,是有必然性的——這既是作者的安排,也是祥林嫂命運使然。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中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魯迅《狂人日記》)
“吃人”不僅是《狂人日記》的主題,也肯定是《祝?!返?。
“反封建”肯定也是《祝?!返闹髦?,是封建的宗法制度讓祥林嫂最后走向死路。同時,在這個小說里,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正是有了賀老六和阿毛的溫暖回憶,有了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的召喚,加之祥林嫂茍活的這個冰冷無望的世界里魯四老爺和柳媽等人的推手,祥林嫂終于走向了不歸之路,對于祥林嫂來說,這難道不是一種解脫?
祥林嫂最終被這個殘酷的世界毀滅了,但我們看到的應該還要有,導致了祥林嫂最終走向死地的社會,這個社會難道不應該被毀滅嗎?
魯迅對悲劇的定義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祥林嫂這個善良而又勤勞,反抗而又被迫服從著命運安排的勞動婦女,最后在“遠處的爆竹聲連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的環(huán)境里黯然離開這個世界。從那時開始,祥林嫂這個形象就定格在中國文學史上,這是一個被侮辱、被迫害,終于被黑暗的封建社會吞噬的弱者形象,這個形象的背后,是千千萬萬中國的女子,她們在曾經(jīng)暗黑的世界里,不該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