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聞
時事評論,就是針對近期國際國內(nèi)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者市民社會生活中的熱點現(xiàn)象,理性地發(fā)表個人看法,褒貶贊否,針砭時弊。由于時評具有新鮮性、真實性、針對性、思辨性等特點,能夠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能夠緩解寫作“無源之水,無病呻吟”的選材問題,因此把時評引入學生作文,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當下的高中生都是“00后”,興趣廣泛、思維活躍、獨立個性等特點,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我們還可以把“時評”的概念適當擴大:學生近期關注的書目、電影、微博、電視節(jié)目等文化資源,包括學生在校園內(nèi)外發(fā)生的鮮活事件,都能作為時評的素材。
對于同一事件,因各人的生平經(jīng)歷、價值觀念、思考角度的差異甚至懸殊,人們發(fā)表的評論很可能不盡相同,甚至會爭鳴不休。然而勒龐在名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寫道:“群體中的個人猶如沙漠中的一粒沙子,可以被風吹到任何方向。”群體的言行容易盲從、沖動,這是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是存在人們腦海中的潛意識。正因為“集體無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辨才意義重大,這也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核心素養(yǎng)擁有心智的自主性,這包含了一種對生活的主動且反思的取向。”生活為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理性思辨又能褪去生活的浮華,去偽存真。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獨立思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也要學會換位思考,多元觀察,理解社會的包容性。
在新課標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一個單獨的學習任務群,目標是“發(fā)展學生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維水平”。時評使用的思維方法就是概念、判斷、推理,出色的時評能夠深刻洞悉問題的實質(zhì),嚴謹客觀地條分縷析。時評,也有助于引導學生在關注事件、收集信息、思考評論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科學探究、注重實證的精神。
近幾年全國卷多次把時事新聞作為高考作文題,可見趨向。如:父親在高速公路上打電話屢勸不改,小陳無奈之下舉報父親;在12個“中國關鍵詞”中選擇2-3個發(fā)表個人看法 (“一帶一路”“共享單車”“移動支付”等);抑或是關于學習成績的黑色幽默,請考生們針對漫畫暢所欲言??梢姡瑫r評與寫作的關系越發(fā)密切,促使教師們要開展時評教學的研究。
受到當下快節(jié)奏生活與碎片化閱讀的負面影響,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處于浮躁表面的狀態(tài),其寫作表達往往淺嘗輒止或以偏概全。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學生,用于時評練習的時間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從課堂本身出發(fā),為時評寫作提供一些借鑒,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我們提倡理性思辨,能夠洞見利弊、論證有力的言說就是好的范本,如蘇教版必修三選文《燭之武退秦師》《廉頗藺相如列傳》。宦者令繆賢推薦門客藺相如出使強秦,牽出一段隱秘的往事。換個視角可以作為一道時評題:“繆賢獲罪,竊計欲亡走燕,乃因燕王嘗私握其手曰:‘愿結友。’”如果你是繆賢的門客,你持什么態(tài)度?
在學生思考發(fā)言后,教師要帶著學生一起梳理藺相如的邏輯:首先表明態(tài)度“止”,態(tài)度堅決;隨后由果溯因,追問“何以知燕王”;追擊洞悉實質(zhì),乃國之強、人之幸;大膽預測結果,“其勢必不敢留君”;最后合理建議,“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推理水到渠成,令人心悅誠服。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比狈φ媲閷嵏械奈恼?,包括時評,是不可能打動人、說服人的。其實,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李密的《陳情表》就是一個情理相融的范式。明寫感恩朝廷禮待、忠臣報國之理,實寫“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之情,其拳拳之心、兩難之苦,觸人心扉、催人淚下,加之“圣朝以孝治天下”之理,情理兼?zhèn)?,無懈可擊。
聯(lián)系到近期學生時評的話題,又有哪個不需要情感的體驗,哪個不是對人性的考量?如:成都大學生舉報食堂阿姨違規(guī)一事、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中國游客在瑞典酒店被驅(qū)逐一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心比心,站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以一顆同理心,打動眾人心底的那一片溫柔。
利用起課前5分鐘的時間做時評演講,茍日新、日日新,便能為寫作積累大量的鮮活素材,并開拓自身的閱歷和眼光。話題可以學生自選,也可以教師精選,提供一周時間給學生查閱資料、撰寫文稿或PPT展示,還可以采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提升思維的品質(zhì)。教師也要適時地推薦一些好的時評文章,包括學生習作和主流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網(wǎng)》《南方周末》《新聞縱橫》等)。
在自媒體時代,一個似乎更提倡個人自由的時代里,人云亦云的聲音太多了,還何存思維的空間,更何談思維的品質(zhì)?教師須為學生努力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地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憂與愛。如此,個人不但能獲得技藝的提升,更能獲得健康的成長和正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