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娟
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空間是非常大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導下的文本解讀,既讓解讀者有了自由的空間,同時也讓文本解讀有時候背離了作者的本意。誠然,文本解讀可以遠離作者而存在,但遠離不是脫離,恣意解讀文本有時非但不能讓學生讀懂文章的真面目,甚至還會讓師生同時迷失在不知方向的解讀過程當中。
楊絳先生的散文《老王》,多受高中語文教師喜愛,即使在沒有走入課本的有些地方,也常常被拿來作為范文示教,而在有其課文的地區(qū)(如使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地區(qū)),更是受到熱捧。在這樣的“繁華”背后,筆者也捕捉到一絲不合拍。現(xiàn)結合對該文的解讀,談談筆者的所見所思。
“甚至有的比賽中會四五次撞見‘老王’。執(zhí)教者或打煽情牌,大談特定年代人間真情的可貴與感動,每每如泣如訴,聲淚俱下;或唱禮贊歌,發(fā)掘底層人誠實善良品性,謳歌人性光輝,常??犊ぐ?,聲情并茂”。這是一位教研者聽課之后發(fā)出的感慨,坦率地說,這樣的情形筆者也多次遇到,也多次感慨:一則樸實的散文被如此解讀,繁華耶?浮華耶?
語文教學歷來有重視情感的傳統(tǒng),而這個感情如何調(diào)動才有效?筆者的基本觀點是“越一步即雷池”。楊絳先生的《老王》一文讀來,絕大多數(shù)篇幅都是樸實無華的,坐三輪時所說的閑話,老王感慨自己的“腦袋慢”,老王的一只“田螺眼”,夫婦散步時走到了老王居住了多年的不是家的 “家”,老王送冰,老王生病,老王給“我”送香油和雞蛋,老王死了……這些情節(jié)的描寫,沒有一個是繁華的,非常樸實,樸實得就像我們蹲在楊絳先生面前聽她慢慢述說一樣。
面對這樣的內(nèi)容,面對這樣的文本,面對這樣的沒有意境的意境,授課者如何才能那樣如泣如訴,又如何能夠做到慷慨激昂,這是筆者所難以理解的。面對這樣的一個樸實的文本,筆者以為還是靜下心來好。繁華也好,浮華也罷,都讓它去罷。靜靜地讀《老王》中的文字,細嚼、慢品,才是適合《老王》一文的解讀風格。這個過程中,不需要激情,不需要眼淚,需要的只是用心去體會。
體會什么?在筆者看來,幾乎唯一重要的,就是作者的本意!
毫無疑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作”是點睛之筆!何為愧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解讀文本最后一段的時候,我們可以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去揣摩楊絳先生可能的心理:“看著還沒有動用的那瓶香油和沒吃完的雞蛋”——油,還沒有動,雞蛋,還沒有吃完,人,卻已離去。換作是作為讀者的我們,也會“一再追憶老王和我對答的話”。進而,對老王內(nèi)心所能感受到的自己(楊絳)已經(jīng)領受了他(老王)的謝意,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不安”,老王不要錢的本意,與作者執(zhí)意要表示的謝意,形成了作者內(nèi)心最大的矛盾沖突,原本是表示謝意的錢,也在作者心中變得具有“侮辱”味道,然而作者又否定了自己的這一感覺,并通過幾年的思考才“漸漸明白”,那原來是 “愧作”,“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作”。
愧是內(nèi)心的感受,作則將一個個小事升華為一件大事,于是老王在作者的心中不只是一個人,更是自己人生中所行之事的反思。而當自己明白之時,老王卻已去世幾年。如此可見,老王在作者心中一直是個繞不去的人,是一個讓自己思考并在自己的生活中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人。
楊絳曾說,“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什么是生命之火?在筆者看來,老王在作者的心中就燃燒了一支火,當老王身裹白布離去時,火萎了,但火真的萎了嗎?在筆者看來沒有,正因為生命之火實際上并未真正萎去,因而作者才在幾年的時間里思考著、總結著。于是,我們讀到的實際上就是作者心理上的一段艱難的求證之路,而“愧作”正成了這段求證的最終結果。
帶著這樣的思路去解讀文本,筆者以為是恰當?shù)?。這樣的解讀過程中,以學生對樸實文字的樸實解讀為基礎,以最后一段所展開的對文本、對作者的思考為動力,其所展開的文本探索之行,行走在符合作者本意的大道上。
在文本解讀中我們還看到這樣的觀點:楊絳不可能與沒有文化的老王有什么共同語言,更不可能成為知心朋友或親如家人,只能“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
應當說這樣的解讀也是符合現(xiàn)實的,甚至在當下人與人的交往中這樣的情形也比比皆是。那是否這樣的解讀就適宜走進課堂呢?可能有人的觀點是:這樣的解讀也可以視作是自由解讀的產(chǎn)物,或者說其是基于生活經(jīng)驗所判斷的產(chǎn)物……既然符合事實,那走進課堂讓學生認清事實,也是可取的。類似于此的觀點其實還有不少,如此種種,文本解讀確實呈現(xiàn)出多元化。然而筆者卻還是持上面的觀點,當文本解讀脫離了作者本意的時候,這樣的自由往往無法彰顯文本的本義。
因而文本解讀自由應當是有約束的自由,尊重作者本意,尊重時代特征,讓學生在文本解讀中體悟作者內(nèi)心,了解時代特征,應當成為文本解讀最基本的規(guī)范。即使需要更大的自由度,那在自由之前也應當以作者本意為基礎的解讀奠基,這樣自由便是合乎邏輯的自由,
因此,文本解讀,需要尊重作者的本意。哈姆雷特可以有一千個,但離開了作者本意,縱使是一千個,意義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