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沂第三實驗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讀與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通過提高閱讀能力可以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的優(yōu)美的寫作語言和寫作素材及寫作技巧。小學生在寫作時能夠應用閱讀所獲得素材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結合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由于所學知識有限,所以在表達方面處于空白狀態(tài),表現(xiàn)出很強的稚嫩性,但是另一方面可以說小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塑造潛力是非常巨大的。盡管不可能所有學生都會在寫作時可以靈活使用優(yōu)美豐富的語言進行表達,但是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積累語言和詞匯、句子等,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生在提高寫作能力時還需要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訓練和練習,對所閱讀的文章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講解,使得學生可以了解所閱讀的文章是如何運用文字和語言進行描述的,是如何進行文章結構架構的等等。
很多經(jīng)典文章都是作者深入觀察和思考生活并結合自身感悟所寫作出來的,所以文章中不乏對于生活的細致細心觀察的痕跡,這些需要教師給學生進行講解和點撥,從而使得學生能夠了解作者是如何進行生活觀察并形成寫作的,引導學生進行生活的詳細觀察,從而為寫作的開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內(nèi)容,使得文章生動、具體,鍛煉學生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并使得文章有血有肉,提升文章質量和水平。如《趙州橋》一課,文章就體現(xiàn)了作者細致觀察的結果,如說到“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描述中用數(shù)字進行了準確的說明,而且還用了一個“多”字來突出說明的準確性,用“沒有、只有、各有”等進行簡潔明了的描述,沒有一個多余的字,描述全面、具體、明確。不僅有整體同時還有細節(jié),所以在生活觀察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從遠及近、從內(nèi)到外、從高到低等,引導學生進行有序而全面的觀察,從而為寫作和描述提供前提和基礎。
小學生在沒有寫作技能的條件下,使其閱讀精彩的文章,然后進行仿寫,能夠使得學生快速掌握寫作的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了解文章的起承轉合等文章結構的構建,從而學會如何去架構文章,描寫自我的心得體會,同時學會如何描寫所要寫作的題目。而且經(jīng)典名作所使用的各種修飾方法如排比句、比喻句、對比句等的寫作技巧能夠為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而且名作中的文章的架構技巧,段落層次的劃分等為學生進行文章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所以讀寫有效結合起來,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促進寫作能力地提升。如在楊朔的《荔枝蜜》文章中,學習完這個文章后,在對文章的詞語、句子及結構進行解釋說明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改寫,通過模仿寫作,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文章所使用的語言,如描寫荔枝樹多時使用“都得像汪洋大海”,花開時節(jié),“滿山遍野嗡嗡嗡”,寫?zhàn)B蜂場的蜜蜂則是“成群結隊的蜜蜂進進出出,飛來飛去,一片沸沸揚揚的情景”等,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對蜜蜂進行描述;同時能夠潛移默化的學會使用文章中的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如在文章的最后則將蜂蜜的釀造蜂蜜的美德遷移到正在插秧的農(nóng)民身上,說明農(nóng)民如蜜蜂一樣正在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自己、他人和子孫后代釀造生活的蜜,從而體現(xiàn)了作者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這一方法為學生以后在遇到需要贊美一個人的作為題目時,就可以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進行寫作提供了學習的素材,因為這種方法比起直接的贊美形式上更加含蓄,內(nèi)容更加生動形象。從而使得學生所要寫作的文章的整體質量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在閱讀及教師的指導下還需要進行實際的練習和寫作實踐才能內(nèi)化為自身的寫作技能。在閱讀好文章的基礎上,可以將其作為典型的范文進行遷移、仿寫和創(chuàng)協(xié),在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的基礎上,能夠有效的給予學生良好的啟發(fā),在獲得寫作素材的基礎,能夠讓學生寫作找到靈感。
當給學生提供一個很陌生的話題時,很多學生都感到無從下手,而對于相對較為熟悉的話題,則會受到傳統(tǒng)思維定勢的影響,無法廣開思路,進行創(chuàng)新。而通過閱讀其他經(jīng)典文學作品,能夠使得學生閱讀到其他人寫作技巧,在寫作時可以打開思路,寫作變得更加獨特。如在寫“孝心”這個題目時,很多學生會有話說,但是所寫出的文章基本內(nèi)容一樣。幾乎都是一些送傘、生病照顧等,很多都是圍繞這些主體展開細節(jié)的描述的。文章盡管是在寫孝心但是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些偽孝心,缺乏真正的情感體驗。很多學生只是進行編造,往往缺乏真正的體感體驗。而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描述親情時,在其散文《母親的悔》一文中,作者就用了樸實無華的語言,字里行間透漏著濃濃的親情。其經(jīng)歷為作者去國外留學,由于戰(zhàn)爭的原則無法回國,最終沒有再見到母親。作者表達了深深的愧疚之情。讀完此篇文章的學生都會受到極大的感動,便會真正體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至理名言,再遇到類似的題目時,會從更深的觸角來搜尋對于親情的感觸,從而寫出能夠抒發(fā)自己真情實感的文章,而不是說一些充滿假話、大話、空話的文章。
總之,讀寫結合不僅可以有效的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學會文章是如何進行遣詞造句,以及文章的結構的架構,還有較多的修飾手法、表達方式等,而閱讀的仿寫等則可以使得閱讀后的成果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寫作技能,使得優(yōu)秀文章的字詞句及文章的表達方式等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的寫作技能,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寫作技能的全面提高和寫作能力的快速發(fā)展。所以在小學語文寫作能力培養(yǎng)中,有必要探討和深入研究讀寫結合這一方法,推動寫作教學質量地提高,促進小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和提高寫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