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曉瑋
“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詞,提出核心素養(yǎng)這個概念,可以矯正過去重知識、輕能力,忽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偏失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這是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共同課題。對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解讀,四川師范大學李華平教授認為,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因為學生形成語文運用能力,培養(yǎng)思維品質與審美品質,以及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都要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而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筆者認為,應該充分利用閱讀教學這一主陣地。
可是,作為一線教師,筆者卻悲哀地發(fā)現(xiàn):當前的閱讀教學卻越來越功利化。老子曾說過,“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比绻f閱讀教學的“道”是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思維品質,那么“術”就是閱讀教學中的模式化的技巧傳授、題海式的機械訓練和千篇一律的套路表達。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語文教師過于注重“術”的訓練,忽視了“道”的培養(yǎng)。這樣長期重“術”輕“道”的教學行為,勢必會如老子所說的那樣“止于術”,我們的閱讀教學將會越來越僵化。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閱讀教學也有這樣的要求,“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毕旅?,筆者就以自己的課堂為例,針對閱讀教學中力避重“術”輕“道”的問題,就文學作品類文章,來談談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初中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名家名篇,在這些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會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情感的跌宕起伏等,借助某種客觀的自然意象表現(xiàn)出來。因此,我們在講授這樣的文章時,可以啟發(fā)學生沉潛到作品深處,對作品進行涵詠體驗,在用眼觀其文的同時,還要用口誦之感受其音韻美,更要用心悟其意境美,從而獲得對作品深層審美韻味的把握,提升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回想七年級上《秋天的懷念》這一課時,因為筆者對史鐵生的文章以及人生歷程很感興趣,所以那是筆者第一次嘗試沒有像以往那樣一味的咬文嚼字:講修辭、講句式、記筆記。而是在反復誦讀,涵詠體驗中,和學生一起進入史鐵生內在的、獨白式的,充滿愧疚與思念的情懷中。在那節(jié)課課前,筆者先用舒緩的語調向學生介紹了史鐵生以及他母親的生平,然后讓學生用誦讀的方式來讀課文,第一遍、第二遍……漸漸地,學生真的在這樣的誦讀中找到了感覺,甚至達到了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種“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的境界。之后大家在小組討論中總結出每一段的節(jié)奏、感情、語氣、語調。這樣,通過對語音輕重、高低、長短的把握,朗讀節(jié)奏沉穩(wěn),舒緩、強疾的變化,對作品進行涵詠體驗,融入文中作者那種曾經對生活深深的絕望、對母親強烈的愧疚自責與思念、以及否極泰來的那種豁達與樂觀。其實,在這堂課上完后,筆者有些擔心,擔心學生們在考試時不會答題,可是,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在月考時,恰好考到了這個語段,學生們的答案雖然不是標準答案,卻基本上都能寫出關鍵點。甚至,那段時間,很多學生開始對史鐵生的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班里興起了一股“史鐵生熱”,用學生們自己的話說,“讀史鐵生的文章,學到的不僅是寫作之道還有生活之道?!庇纱丝梢姡瑢ξ膶W作品的涵泳體驗,可以產生知識的交流,情感的融合,以及鑒賞的感悟。如韓素靜在《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中所說,“不必苦心經營輕松,不必刻意制造感動,甚至可以拒絕多媒體聲光電的沖擊,只要讓他們靜靜地閱讀,默默地沉思,就能摸索到通往知識殿堂的路?!?/p>
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對文本的閱讀、分析重視不夠。教師出于應試的需要,往往會將課文化解為幾個知識條框,羅列幾個答題要點,文本細讀的魅力就被功利的閱讀所掩蓋。文本細讀重在以文本為本,從文本出發(fā),鼓勵學生直面文本,敢于提問,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鑒賞水平。在閱讀教學中,抓住文本的細節(jié)仔細分析,追根溯源,多問幾個“為什么偏偏是這樣”,那么這些語句將是進入文本,了解作者的鑰匙。同時,對那些藝術性高,感染力強的課文,對文學性與思想性強的課文,要作為重點文章,大力挖掘其價值,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經典篇目《老王》這一課,文字簡約清淡,質樸無華。但這樣的文章看似淺文易讀易懂,但要感受到經典的魅力,需要淺文深度,細讀文本,深入思考。本文的突破口是最后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理解“愧怍”,不能離開那個特定的年代,要了解那段歷史再去弄清老王“不幸”的深層原因,以及“我”所謂的“幸運”真正內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除了穿插一些那個年代的背景介紹,還刻意帶著學生一起去分析那質樸的文字下涌動的深情,那留白的文字中省略的細節(jié)。讓學生真正的感悟到,楊絳的“愧怍”其實是對社會責任缺失的一種自我反省,是對人性、道德以及社會制度的深切關懷和反思。這樣的細讀文本的課堂,總是會在不經意間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如一名學生在讀到“他也許是從小營養(yǎng)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边@時,筆者就提出疑問,“為什么后者是更深的不幸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說是學生“文本細讀”的具體表現(xiàn),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因勢利導,讓學生明白老王的不幸還有大家對他的惡言誹謗的不幸,這個“不幸”,比起身體的疾病是更深的不幸。文本細讀,需要把文本自身的價值放在首位,讓學生從文本的內部肌理、語言特色、思想感情等方面細致入微的進行純文本分析,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這樣說,“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說,閱讀教學的核心,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和個人素養(yǎng)。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很多教師在講授這篇文章時,總是先把課文肢解為幾個??嫉目键c。比如文中的“四次流淚”分別是什么,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是使用哪些動詞,讓學生生硬的背下來,甚至這幾個動詞的作用也要用標準化的答題格式寫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就是上文所說的那種重答題之“術”,輕素養(yǎng)之“道”。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應試很有效果,但卻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經驗和審美體驗,也背離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筆者在和學生一起賞讀文章的那句“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睍r,班上有位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提出,朱自清父親的這封信是矛盾的。比如,“父親寫道身體平安為何又膀子疼痛厲害?”“明明只是舉箸提筆不便為何又說大去之期不遠?”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這是深度挖掘文本,甚至是尋找文本的“人文性”的契機。在下一節(jié)課上,筆者先肯定了那位學生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并補充了那些年里朱氏父子的相處之事,讓學生明白,朱自清父親迂回曲折的表達其實是一種求和,而當時已經為人父的朱自清自然能讀懂父親信中的“低頭”,還有那點想努力保全的自尊。可見,朱自清當時的“晶瑩的淚光”中包含的不僅是回想當年父親的種種好處,還有體會到已近遲暮之年的父親那種身心極度衰疲的悲涼之感。這樣的解讀,除了有對課文本身“父子情深”的理解,更有對生命意義的觀照。所以,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應該是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發(fā)展學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
隨著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新課程的理念也越來越被重視。而過于功利化的只追求標準答案、套路模式的“術”的閱讀教學,勢必會越來越背離語文教學的學科本質和規(guī)律。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說,閱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行為。只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個人修養(yǎng)之“道”;致力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能力之“道”;致力于尋求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情感經驗之“道”;才能讓閱讀教學歷之彌久,行之彌遠,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