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軍
(山西大同大學法學院,大同 037009)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憲法確定的治國方略和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培養(yǎng)較高法治素養(yǎng)的大學生就成為新時代的重要使命和任務。為此,深入研究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體系構成和目標要求,調查其法律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探尋有效養(yǎng)成模式和長效機制,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課題組采用調查問卷及隨機座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本次調查以山西省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調查問卷800份,有效回收調查問卷780份,有效率為97.5%。綜合考慮大學生的基本構成要素選定調查對象,盡量使調查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和廣泛性,調查基本情況為:性別構成方面,男女生分別占比48.7%和51.3%;年級構成方面,大一至大四分別占比為19.2%、32.7%、30.1%和18%;政治面貌方面,黨員占比10.5%;團員82.3%,其他占比7.2%;學科專業(yè)方面,人文社科、理工醫(yī)學、體育藝術三類學生分別占比37.8%、37.8%和24.4%。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信仰、法律踐行能力、法律培養(yǎng)途徑五個方面,前四個方面為大學生法律素質構成的主要部分,第五個方面的調查旨在獲得影響大學生法律素質養(yǎng)成的因素有哪些。在問卷中五個方面不做區(qū)分,題目順次羅列,以期獲得學生的真實情況。
法律知識是指大學生在學習有關法律概念、規(guī)范、制度及體系的過程中所累積的知識總和,是法律素質的基礎,也是法律意識形成和法律信仰建立的前提,更是法律踐行能力落實的保障。總體來看,大學生掌握法律常識情況良好。如憲法制定時間、法制宣傳日及刑事責任年齡劃分三個問題,正確率均在90%以上。然而關于“有限責任公司”中“有限責任”的理解,錯誤率較高,只有40%的學生選擇了正確選項,說明學生對法律規(guī)范的理解深度不夠。另有一題考查“反分裂國家法”的內容,答對學生頻率為65%,說明學生法律知識的了解廣度不夠。
法律意識主要是指大學生對法律規(guī)范的認同、需求和自主運用法律手段維權的趨向,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調查顯示,99.2%的大學生表示“希望獲得更多的法律知識”,表明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內在需求和學習熱情十分強烈;95%的學生“希望能夠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維護權利”。表明大學生希望生活在一個完備的法治社會,他們希望法律能夠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任。當調查“您和家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依次回答是“用法律手段保護權益”(42.3%),“通過關系來解決”(37%),“我也不知道怎么辦,交給父母去解決”(15%),還有5.7%的學生選擇“用武力來解決”。由此表明,大學生雖然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但面對具體法律問題時,有許多學生仍然感到不知所措,超過1/3的學生依然認為通過關系解決是較為快速便捷的方法,而部分學生(15%)選擇逃避,依賴父母。
調查顯示,大學生希望獲得更多的法律知識,并且也認為法律對于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是符合法治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要求。但是,部分學生仍然沒有形成較強的法律意識,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要么“找關系”,要么自我妥協(xié),說明法律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法律信仰是指大學生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形成法律意識,從而在內心中建立的對法律的敬畏和確信,并對法治社會和法治國家的信任以及希望。當調查到“您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嗎?”的問題時,92%的學生選擇“平等”,僅有“8%”的學生選擇“不平等”。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也獲得了大學生的極大認可和確信,這是法治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調查“您如何看待官員腐敗和反腐敗問題?”中,75%的學生認為“腐敗是暫時的,有信心消除”,85%的學生還選擇了“近幾年反腐敗力度很大,成效顯著”,也有15%的學生認為“腐敗是社會頑疾,難以消除”。而選擇“反腐敗只是做做樣子,腐敗現(xiàn)象恐怕會越來越嚴重”的則十分罕見(0.6%)。說明當代大學生對腐敗問題的認識十分正確,也對黨治理腐敗問題充滿了信心。
法律踐行能力是指大學生面對法律問題時,利用自身儲備的法律知識,正確分析法律關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維護合法權益,獲得法律公平對待的能力。當調查到“如果您在兼職時,用人單位聲稱信用很強,不用擔心,無需簽訂勞動合同,你怎么辦?”時,只有9.5%的學生選擇“必須簽訂,否則投訴或走法律途徑”,其余學生則選擇“那就不簽了”或者“我也不清楚,看大家的做法”。此題目意在考察學生從事相關法律行為時,是否能夠將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切實落實到生活之中。在調查“您發(fā)現(xiàn)同學的手機被偷了,他又偷了別人一部手機,您會怎么做?”,回答依次為“勸他送回去,如果不聽,將舉報”(5.5%),“向他說明道理,勸他送回,但不會舉報”(65%),“無可厚非,表示理解”(29.5%)。此題目意在考察大學生如何解決情、理、法互相沖突的問題,在面對感情和法律的矛盾時,將會進行怎樣的行為選擇。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十分注重同學友誼,但同時對違法行為認識不足,甚至存在報復心理,在面對情理法的沖突時,因感情做出了讓步,置法律于腦后,不能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社會公平正義,甚至可能會助長社會不良風氣,為法律教育工作敲響了警鐘。調查到“如果您在商場購物時,商場保衛(wèi)人員以懷疑偷盜為名要求搜查您的人身時,您會怎么辦?”時,學生選擇情況為“當場拒絕,并告知對方沒有搜查的權力,否則報警”(55.4%),“找商場經理解決”(34.8%),“忍讓,不與其一般見識”(9.8%)。此題目意在考察當自身利益受到明顯侵犯時,大學生將會作出怎樣的選擇。雖然大學生認識到商場的行為存在違法性,但是仍有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了“忍讓”,表明大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維權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調查“您所了解的法律知識的主要來源”時,數據表明,大學生法律知識主要來源于兩個途徑,即學校課堂學習和網絡,甚至網絡途徑排在了第一位。說明今后不僅要加強和優(yōu)化課堂教育手段,還要進一步利用網絡手段,一方面進行上網引導,另一方面開發(fā)各種形式的網絡教育,更好地發(fā)揮網絡對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yǎng)的作用。在調查“除了法律基礎課之外,您還喜歡哪些法律教育形式?”,學生回答為“法律選修課”(43.2%),“模擬法庭”(45.6%),“法律診所”(4.7%),“庭審旁聽”(76.6%),“法治宣傳活動”(12.3%),“法律知識競賽”(15.2%),其他(24%)。從數據來看,大學生對法律選修課、模擬法庭和庭審旁聽有高昂的興趣,此項調查結果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在座談中也發(fā)現(xiàn),這些同學們喜愛的法律教育形式都存在著制約因素,如法律選修課的課程種類太少,模擬法庭幾乎只有每年的法學院在做,而且次數少、場地小,導致大多數學生只有耳聞未能親臨;而庭審旁聽的選擇率雖然最高,但絕大多數學生表示根本沒有參加過。法律診所的選擇率偏低,是因為學生們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法制宣傳活動形式單一,法律知識競賽太過程序化,是導致這兩項數據不高的原因。
從調查情況來看,學校教育模式陳舊、單一,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學生普遍反映課堂教育效果不足,表現(xiàn)在教學課時太少,教學手段單一,學習興趣不大。學校教育中除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之外,難以找到專門的法律課程,希望增加趣味性和實用性強的法律選修課程,以彌補當前課堂教學的不足。
(1)制定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養(yǎng)成目標和科學體系
在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研究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和培養(yǎng)要求,盡快出臺大學生法律素質基本養(yǎng)成目標和專業(yè)類或行業(yè)類的具體養(yǎng)成目標,并形成新時代大學生法律素質養(yǎng)成中的培養(yǎng)目標體系。就大學生法律素質體系而言,應逐步建立起以法律知識為基礎,以法律意識為導向,以法律信仰為保障,以法律踐行能力為突破的體系化法律素質養(yǎng)成模型。
(2)確立大學生法律素質養(yǎng)成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由于各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迥異,難以在國家層面確定統(tǒng)一的法律素質指導思想。因此要求各高校在設計人才培養(yǎng)方案時,要把法律素質養(yǎng)成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專業(yè)素質等形成有機的整體。
各高校在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質時,要注意處理好三種關系,堅持“三結合”基本原則。其一,法律素質教育和專業(yè)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高校要正確處理專業(yè)和法律的關系,不僅培養(yǎng)專業(yè)素質,更要加大法律素質養(yǎng)成,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其二,法律素質教育和道德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近幾年,各高校普遍重視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有些還設置了“禮儀班”“孔子學院”等。而法律素質的提升與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同樣重要,也應該采取一系列的培養(yǎng)措施,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其三,法律素質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每個大學生將來都要投身到職業(yè)生涯中,以積極的職業(yè)態(tài)度和職業(yè)精神,規(guī)范的職業(yè)行為加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高校在教學中,要結合未來大學生職業(yè)特性,進行法律素質教育。
(3)轉變培養(yǎng)觀念,建立新時代大學生法律素質養(yǎng)成綜合體系
要轉變傳統(tǒng)的重專業(yè)課程而輕法律課程、重課堂教學而輕輔助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觀念。要提升法律類課程的教學地位,增大課程比重,增加課程學時,加大資金投入,擴大教師隊伍,把學生的法律素質培養(yǎng)作為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評價學院、管理干部和教師的評價指標,使法律素質的教育落到實處、責任到人,切實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水平。要逐漸重視在法律基礎課堂外的法律素質培養(yǎng)方式,例如模擬法庭、分專業(yè)的法律案例演練、庭審旁聽等,逐步建立大學生法律素質養(yǎng)成的綜合體系。
(1)增強師資力量,形成協(xié)同培養(yǎng)機制
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其兼具政治性、法律性、知識性、實踐性等特征。
需要教師具備淵博的法律知識和堅定的法律信仰,并熟悉法律糾紛解決機制,具有較強的法律實踐能力。而目前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教育,主要由馬列學院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來承擔。事實上,高校其他部門如宣傳部、學生處、團委、就業(yè)處等也承擔著學生法律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職責,但其相關人員的法律知識及能力參差不齊。各高校應依據制定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對這些職能部門相關人員進行持續(xù)有效的培訓,提升其法律素養(yǎng),使之與專業(yè)教師形成相配套的協(xié)同培養(yǎng)機制。
(2)更改課程設置,增加職業(yè)法律內容
高校設置的主要法律課程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本課程除緒論外,共8章,其中只有3章屬于法律內容,且安排在最后部分。這種課程設置與課時數量的安排,呈現(xiàn)出淡化法律素質培養(yǎng)的傾向,教師也難以在有限時間內講授較多的法律知識。因此,適當更改課程設置并增加教學時數應是較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還可以考慮分院系、分專業(yè),在高年級設置相應的職業(yè)類法律課程。此類課程可以采用較為靈活的形式展開,如選修課、專題講座、討論會、法律沙龍等。可以選拔或聘請具有較強職業(yè)背景的人員承擔此類課程,在專業(yè)知識的傳授中完成職業(yè)化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這種較為多元的培養(yǎng)模式更有利于學生的未來職業(yè)發(fā)展。
(3)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法律踐行能力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法律充滿了信心,法律信仰也很堅定,大多都愿意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實際問題,也相信法治建設會越來越好。但是在創(chuàng)設的具體法律糾紛情景中,有些學生束手無策,最終趨向于“自認倒霉”“忍讓”等,甚至還有個別學生因為法律實踐能力的欠缺而做出了“武力解決”的選擇,讓人不禁十分擔憂。建議進一步改革教學模式,變枯燥板書式教學為情境式或案例式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升學生法律踐行能力。增加形式多樣的法律養(yǎng)成活動,增加“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治宣傳日”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庭審旁聽”的機會,讓學生近距離的接觸法律,理解法律,體驗法律,從而增強法律實踐能力。
(4)重視新媒介,創(chuàng)建網絡教育平臺
調查數據顯示,網絡是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即便如此,相較于過去,新時代的大學生并沒有突顯出豐富的法律知識儲備及較強的法律踐行能力。究其原因,是因為網絡內容太過浩瀚復雜,同時又呈現(xiàn)出片面化、通俗化和報道化的特征。面對紛繁復雜而又參差不齊的網絡信息,學生往往難以辨別,隨自己的興趣采用瀏覽式、點贊式等方法,浪費時間的同時也難以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因此,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上網引導,設置計劃,制定目標,以便能夠獲得更多正確的法律知識。
高校要適應網絡時代的挑戰(zhàn),面對新形勢、新特點,充分發(fā)揮網絡教育功能。創(chuàng)建形式多樣的網絡教育平臺,如校園網、法律公眾號、職業(yè)法律知識專欄等,利用平臺進行教案講義發(fā)布、典型例題講解、熱點話題討論、法律案例剖析、法律活動通知等。老師可以加入學生自建的微信群等,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及時獲知學生的現(xiàn)狀和變化,做出應急處置。
大學生法律素質養(yǎng)成是新時代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大學生盡快融入法治社會的前提條件。高校應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結合不同專業(yè)特點,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探索大學生法律素質養(yǎng)成的整體模型和配套改革措施,形成大學生法律素質養(yǎng)成的長效機制,為人才強國戰(zhàn)略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