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欣
竹簡和帛書曾經是我國歷史上較為普遍的書籍形式,是文化保存載體和傳播媒介。然而伴隨著王朝的更迭興廢,大量竹書都被長久地埋藏于地下。新中國成立以后,考古事業(yè)的興盛與蓬勃發(fā)展,使得戰(zhàn)國竹書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這些戰(zhàn)國竹書詳盡地記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展現了燦爛恢宏的先秦文明。經過相關專業(yè)的專家學者對其內容進行整理研究后發(fā)現,戰(zhàn)國竹書以儒家文獻占據大宗地位,其中禮類文獻又占據較大比重,但是由于竹書名目繁多、內容龐雜等原因,所以尚未有專業(yè)的著述對此進行論述。曹建墩教授撰寫的《戰(zhàn)國竹書與先秦禮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則具有了開拓性意義。作者結合考古過程中出土戰(zhàn)國竹書和后世流傳的文獻,對戰(zhàn)國竹書中的禮儀制度和儒家禮學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同時梳理出了儒家禮學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并對轉向和分化后不同派別的禮學異同作了詳盡的考察。
運用多種研究手法,對戰(zhàn)國竹書中的禮儀制度作深入考證。中國自古以來就將儒家文化視為正統(tǒng),而“禮”在儒家文化中又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所以無論是在近些年發(fā)現的戰(zhàn)國竹書中,還是在流傳于世的文獻典籍中,都有大量儒家禮學的記載?!稇?zhàn)國竹書與先秦禮學研究》綜考證與義理于一體,運用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文獻學、歷史學以及傳播學等多種研究手法,以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的上博簡中的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中的《天子建州》《三德》《內豊》《昔者君老》以及《陳公治兵》等篇章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作者既對當時的容禮、饗食、飲至禮和曲禮等禮儀制度展開了全方位的考證,還對儒家的“禮”與當時的人性、人情與外物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入的闡述。作者在書中提出,記載在戰(zhàn)國竹書之上的儒家禮學,其核心并不是那些煩瑣的規(guī)程與制度,而是在于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與德性,百姓要尊禮儀、重道義、崇孝道,守護父子君臣之間的規(guī)則;君主要勤政愛民、明德尚禮,采用儒法兼容和德主刑輔的管理手段,樹立以禮立國和以德治國的思想。不僅構建起了完整的儒家禮學思想,還為今天人們理解和體會儒家文化的內涵提供了理論基礎。
將戰(zhàn)國竹書置于先秦背景下作整體性思考與研究。除了對戰(zhàn)國時期上博簡中的禮學思想進行詳盡的論述,該書也針對郭家店簡和清華簡等其他簡書中的禮學描述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作者通過對郭家店簡中的《性自命出》 《孔子詩論》等篇章的闡釋,使讀者了解到先秦時期儒家主張對百姓開展德教,以禮對民性進行合理引導并裁制外發(fā)之情,從而激發(fā)人性至善,引導百姓向德向善的思想。與此同時,作者結合這些竹書的撰寫時間和其中禮學思想的演變歷程,對儒家理論的思想史闡釋和儒家禮學發(fā)展脈絡的學術史進行了細致的梳理,發(fā)現伴隨著歷史車輪的不斷推進,儒家內部也逐漸出現了各個學派之間相互爭論的現象,因此該書針對不同學派之間思想觀念的異同作了考察。作者結合儒學在先秦時期發(fā)展的內在理路和外在社會因素分析了其分化的原因,發(fā)現學子們不同的研究側重和社會政治格局的發(fā)展變化令儒家學說出現了不同的流派。以顏回和曾子為代表的學子倡導首道之儒,希望通過克己復禮來成就個人的人格道德;以仲弓和子路為代表的學子提倡干濟政事,更加注重為政能力的培養(yǎng);子游和子夏則是禮樂派的代表,他們更加注重文章之學。不同學派間不盡相同的學術思想被詳盡地記載于這些戰(zhàn)國竹書之上,呈現出當時精彩紛呈的文化盛況。
竹書和帛書的出現讓文字不再局限于狹小的上層社會,而是能夠以浩大的聲勢向民間傳播,不僅在當時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也讓后世之人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儒家文化的精髓。可以說,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五千年的歲月綿延至今而未曾中斷,竹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此同時,在國家大力倡導將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語境相融合的今天,《戰(zhàn)國竹書與先秦禮學研究》能夠將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新時代的文化傳承相結合,也使其擁有了更加現實的出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