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引才工作方式已悄然改變,人才需求增大,人才爭奪日趨激烈,引才如何才能脫穎而出?
信息技術應用于引才的環(huán)境背景有兩種,第一個是等你來,第二個是請你來。實際上,目前我們人才引進已經到了“追求”階段,但是這些人才在哪,他們關心什么也是值得考慮的。另外,我們需要明確目標——要什么樣的人才,要有目標人才。如果請了一堆院士、長江學者,但是沒有基礎沒有團隊,這些人才也發(fā)揮不了作用。這時可能學校更需要的是中青年人才。利用信息技術,可以使目標更加明確。
傳統(tǒng)引才方式:宣傳只是基礎,不能完全滿足引才需要。從數(shù)據(jù)來看,海歸來源國家40.7%來源于美國,其次是英國27.4%;從年齡分布來看,30 歲以上的基本是博士,這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群體。
信息技術在引才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人才大數(shù)據(jù)、精準檢索技術、一對一獵頭。 首先,數(shù)據(jù)抓取的來源。在全球各大學官網、學術媒體、全球各學會網站、Facebook、Twitter、ResearchGate 等抓取數(shù)據(jù);其次,數(shù)據(jù)智能比對與篩選。按照:性別、教職、學位、華人、就職就學機構、研究領域、年齡等多因素類別分類,形成可檢索的數(shù)據(jù)庫;最后,獵頭服務激活人才庫。獵頭工作將對人才基礎數(shù)據(jù)不斷使用、提煉、標記,形成激活的人才庫??催@些人才是否有回國意向,然后跟學校需求進行匹配,這樣一來,簽約率會非常高。
兩年時間里,我們已經成功舉辦國際青年學者論壇20 余場。根據(jù)學校要求,我們向海內外8000 多人進行定向尋訪邀約,通過數(shù)據(jù)處理,發(fā)現(xiàn)有630 位人才高度匹配,然后對這些人才進行重點溝通,最終有38 人參會,目前已知有6 個人已經簽約,再過幾個月數(shù)字還會增加。
另外,我們還把信息技術應用在視頻招聘上。2018 年10 月21 日全球網絡視頻招聘會上,全國24 所參會高校共面試1435 人次,整個活動周期預報名并投遞簡歷人才531 人,10 月21 日當天參與面試全球學術精英共計303 人。
為什么踐行小同行學術評價?簡單來說,非小同行無法準確評價,不同研究方向、領域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學術評價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一個數(shù)據(jù)量足夠的評審專家?guī)?,足量專家?shù)據(jù),是貫徹小同行、關系回避的基礎。
學術評審服務極大促進了引進、提拔真正優(yōu)秀的學者的效率,回避了矛盾。例如某大學的引進評審,截至2018 年9 月,提請 26 次評審服務,總計 48 位被評人需求,得到246 份專家評審意見。校方不定期為引進人才進行學術水平評價,信息技術使學術評審服務實現(xiàn)周期短、效率高,高質量,為高校進一步開展引才工作提供務實服務。通過技術手段,較好地回避了各種人為因素干擾,主動回避各種評審專家與被評人的各種關系影響。
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評審服務,得到了以下提升:第一,提升效率、質量;第二,公正、客觀、安全;第三,全國遴選專家,貫徹小同行;第四,提升學科影響力,擴大朋友圈。
未來,如何實現(xiàn)引才的更加精準、高效?如何推動評價服務的精細與關系有效回避?這也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