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鶴琴幼兒園,江蘇 南京 210019)
我國的《3-6歲兒童發(fā)展指南》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注重各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使幼兒身心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注重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這與STEM教育中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學科相融合的理念相契合。
從2017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和一線教師開始關注STEM教育,但研究多數(shù)都僅限于對STEM概念的解析、對STEM發(fā)展歷程的闡述、對國外文章的翻譯,以及對早期教育的啟示等理論表述上,僅有上海幾所幼兒園實踐了STEM教育,發(fā)表了研究成果,國內(nèi)學前教育界對STEM教育的研究仍在起步、探索階段。
2017年江蘇省教研室成立了江蘇省STEM教育研究小組,STEM將成為科學教育的一種趨勢。因此,將幼兒科學教育的內(nèi)容生活化,實現(xiàn)探究自主化、學科整合化、教師指導專業(yè)化、評價的系統(tǒng)化和科學化,必然是今后科學教育的發(fā)展趨勢。
孩子們在運動之后常常要脫衣服,秋季時,幼兒園提供的兩個衣簍子剛剛好夠放全班小朋友的衣服,但孩子們拿衣服的時候不太方便,往往要翻個底朝天。到了冬天,問題就更明顯了。每個小朋友一件棉襖,運動之后回到教室小朋友要脫掉棉襖,兩個衣簍子已經(jīng)裝不下這些又大又厚的衣服了。每次換完衣服,衣服簍子周圍的衣服要不就摞得很高,要不就散落一地。這可怎么辦呢?小朋友和老師展開了討論。
幼兒A:我們在中班的時候買過晾衣架,用它把衣服晾起來吧!
師:有的小朋友衣服有點長,拖到地上不就臟了嗎?
幼兒B:把衣服放到柜子里吧!
幼兒C:不行,柜子還放了水彩筆、油畫棒,放不下外套了。
討論了一段時間,突然有個孩子說:我們可以用PVC管搭一個衣架啊,搭高一點的不就行了。PVC管是小朋友一直在玩的玩具,他們拿它搭過摘柿子的桿子,還嘗試搭過小足球門,有一定的經(jīng)驗,好像這個方法比較可行,全班都同意用PVC管搭個衣架。
老師提出問題:要搭個什么樣的衣架呢?
幼兒A:搭一個跟中班時一樣的衣架,再搭高一點。
幼兒B:那個太難了,我們不會。
幼兒C:搭個架子,就像我們搭的小球門一樣。
經(jīng)討論,小朋友們最后準備搭一個像球門一樣的單層衣架,但是要高一點,簡單又實用。
圖1
幼兒園提供的PVC管有管徑為10cm、15cm、20cm三種規(guī)格,他們先用兩通的連接頭將PVC管接長,其中間部分用來掛衣服,然后用兩端的彎頭連接支撐架。完成之后,小朋友們把衣架豎起來,發(fā)現(xiàn)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整個衣架是斜的。于是,他們開始調(diào)整衣架腿的長度,使衣架的兩條腿一樣長。最后再用三通接頭制作的衣架的支撐腳,讓衣架可以自己“站立”起來,衣架基本完工(如圖1)。
完成之后,孩子們非常興奮,奔走相告:“可以掛衣服了!”他們紛紛拿來衣架,把自己的外套掛在衣架上??墒?,因為橫梁太短,沒掛幾件衣服衣架就滿了,等朋友繼續(xù)往上掛的時候,衣架直接散架了。
搭好的衣架散架了,第一次嘗試宣告失敗,于是我們開始討論:衣架為什么會散架呢?
幼兒A:因為我們搭得不牢固。
幼兒B:衣架是給天天碰倒的,他太不小心了。
老師:那這也說明我們搭得不牢固啊?剛才再掛衣服的時候,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幼兒C:衣架太小了,不夠掛,我們的衣服太多了。
老師:那怎么辦呢?
幼兒D:可以再搭個大一點的、長一點的。
老師:但是,太長的衣架占地方??!
幼兒B:可以放到外面。
老師:下雨天怎么辦呢?教室里沒地方放???
幼兒E:我們可以做雙層的。
孩子們基本同意E的建議,雙層衣架確實可以掛多一點的衣服,他們又開始了新的嘗試。
雙層衣架比單層的復雜,他們先做了兩個單層的,但如何把它們連起來呢?幼兒E將兩個單層衣架中間的兩通連接頭換成了三通連接頭,然后再用一根管子將兩個三通接頭連接在一塊,這樣就把兩個衣架連接起來了。接著,他們用了與之前相似的方式制作了四條支撐腿,又用三通管將支撐腳連上去。他們有的負責連接管子,有的負責舉著衣架,還有的負責遞材料,在孩子們的合作之下,雙層衣架完工了(如圖2)。
圖2
圖3
他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又發(fā)現(xiàn)了問題:(1) 雙層衣架因為太長了,中間部分往下凹。(2) 衣架的四條腿中有一條腿長了一點,整個衣架有點斜。(3) 支撐腿拼接時不對稱,不好看。針對這些問題,孩子們又開始通過比較長度,替換PVC管、增加中間的支撐腿等方式改進作品。這一次熟練了很多,作品很快修改完畢,新作品看上去又牢固又實用(如圖3)。放學的時候,幾個主要參與搭建衣架的孩子,興致勃勃地拉著家長給他們看自己的杰作。
第二天,我們班級的自制晾衣架正式投入使用。有的孩子為了掛衣服,還特意從家里帶來了自己的小衣架。班級衣服亂放的現(xiàn)象也減少了很多,孩子們之間還會互相提醒,有的孩子還會幫助其他小朋友掛衣服,自己制作的晾衣架總想找機會多掛幾次衣服。
讓幼兒的學習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開展STEM教育活動,要減少老師預設的內(nèi)容,讓孩子研究真實的、來源于生活的問題。老師要引導幼兒及時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問題,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動機。讓孩子們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數(shù)學、科學、工程設計、技術、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學習。
STEM教育活動不是數(shù)學、科學、工程設計、技術等學科知識的拼盤,而是幼兒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主動調(diào)動自己的數(shù)學、科學、工程、技術的相關經(jīng)驗,讓這些經(jīng)驗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得到充分滲透和融合。
在STEM活動中,孩子們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遇到技術或認知瓶頸時,必須去探索新方法,學習新知識,來解決問題。幼兒園大班幼兒已具備多通道學習的能力,其學習途徑有:查閱書籍資料、借助電子設備、小組內(nèi)部討論等,這就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的動機,讓幼兒在此過程中主動學習。
出自真實問題情境的STEM活動,往往都來源于幼兒的現(xiàn)實需要,安全、環(huán)保、可塑性強的低結(jié)構(gòu)材料(如PVC管、積木、紙箱、紙板、木棍等)是幼兒可以使用的最好的材料。
STEM活動打破了原有的老師教、學生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是支持者、引導者、參與者,在幼兒需要幫助的時候,教師通過提供資源、啟發(fā)引導等方式為幼兒提供幫助。
對STEM教育活動的學習評價應該是多元的,更多的是對于幼兒各方面發(fā)展水平的過程性評價。教師不僅是參與者,還是觀察者,在活動過程中觀察幼兒的行為,并對照《指南》中科學、社會、語言、藝術、健康等領域的大班年齡段目標,去評價幼兒的發(fā)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