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傳詒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北京100871
純基礎研究的目的是開拓人類的知識,認識人類自己和長遠物質自然環(huán)境,而不是當前的應用。純基礎研究的動力是興趣。純基礎研究的成果是要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或者在學術會議上報告,以促進學科發(fā)展。通常純基礎研究成果當時不能顯現(xiàn)實際應用意義,在若干年之后,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時,它才有實際的意義。這一轉化,通常是建立在綜合多項基礎研究成果和多項技術的發(fā)展基礎之上的。其實際意義體現(xiàn)在基于轉化的技術制造的產品,價格適當,在市場上有競爭力。通常,有很大應用價值的基礎研究在當時看不出來實際意義。當時看出來“有實際意義的基礎研究”應該是接近應用技術基礎的研究,體現(xiàn)實際的意義才是研究的目的。
純基礎研究需要由國家科學基金支持。國家對基礎科研的支持的力度適應國家的國際地位就行,不需要負擔太重。由于基礎研究是探索未知的東西,具體項目能否出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基 金會以支持小團隊為主,不宜把有限經費陷在少數(shù)特大團隊中。特大觀測項目可通過國際合作實施,觀測數(shù)據(jù)公開。有明顯實際意義的基礎研究應由相關應用部門經費支持。
基礎研究主要在高校中進行。高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而基礎研究的目的是開發(fā)知識,兩者可以很好地結合。學生在教授的研究組中研究,會受到很好的教育。因為教授有教學任務,學生有學習任務,僅由教授與學生組成的團隊不能保證研究的條件、時間和連續(xù)性。教授的科研經費應該允許聘請中高級研究員和工程師。學校應區(qū)分研究經費和教學經費的使用,避免科研擠占教育經費。教師用在教學上的時間的工資應由人均財政撥款和雙一流經費支付,教師用在科研上的時間的工資應由科研經費支付。專職科研人員的工資由科研經費支付。目前自然科學基金的使用規(guī)則不適應這個情況,需要改革。有明顯實際意義的基礎研究,可在應用部門的研究所內進行,以便更好地與應用結合。
——摘自《科技導報》2019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