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長公路隧道雙洞互補式通風物理模型試驗
王亞瓊,夏豐勇,謝永利,等
摘要:目的:隨著我國公路建設迅猛發(fā)展,4~7 km特長公路隧道大量出現,采用傳統(tǒng)通風方式很難適應發(fā)展的需求。針對雙洞特長公路隧道,提出了雙洞互補式通風方案,在上下行隧道之間設置2條換氣橫通道,進行隧道內空氣交換,有效緩解上下行隧道通風負荷差異大的問題,從而使2條隧道內空氣質量都能滿足通風要求。依托大別山特長公路隧道工程,建立雙洞互補式通風物理模型試驗系統(tǒng),分析2條換氣橫通道換氣風量不同時隧道內流場分布規(guī)律,并論證該通風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雙洞互補式通風基本原理:當隧道左右線需風量之和不大于2條隧道的最大允許通風量之和時,可以在左右線隧道之間開設2條通風聯絡風道,將左右隧道聯系起來構成一個通風網絡,達到隧道內空氣交換的目的。利用該原理確定左右線隧道的設計風量QL和QR;再根據公路隧道通風基本理論,計算隧道內污染物濃度,為確保左右線隧道內污染物濃度均不超過限制值,從而計算雙洞互補式換氣橫通道位置的合理設置范圍(Lm~Ln)?;诖髣e山公路隧道雙洞互補式通風方案,根據相似理論,建立了1∶10的物理模型試驗系統(tǒng)。為保證公路隧道通風物理模型與隧道原型力學相似,試驗采用等效摩阻理論,在適當部位安裝阻力隔柵代替相應長度的模型,經過試驗測試,最終確定每條隧道設阻力隔柵14個,隔柵間距為3.6 m,模型長度為72 m。橫通道長4 m,在每個通風橫通道中間安裝2臺軸流通風機,滿足雙洞互補模型試驗換氣系統(tǒng)的要求。隧道通風模型整體布設 10個測試斷面,每個斷面分別設置 2個STP520風壓計與1個風速計。通過模型試驗調節(jié)1,2號風機頻率,進而調節(jié)風機風量,并利用測試系統(tǒng)測量模型各斷面的風速和風壓,研究換氣風量變化時隧道各區(qū)段的風速場和靜壓場的變化規(guī)律。結果:通過模型試驗結果分析可知,(1)固定1號風機頻率(即固定風量)時,隨著2號風機頻率逐漸增大,即2號換氣橫通道風量增加時,上行隧道內送風量增加,使得上行隧道內送風段、排風段和短道內風速均增加;同時下行隧道內排風量增加,使得下行隧道排風段風速增加,短道回流風量增加,送風段風速減小。(2)隨著2號風機頻率增大,2號換氣橫通道換氣風量相應增加,下行隧道排風段風量增加,因此下行隧道排風段污染物濃度降低,通過 2號換氣橫通道進入上行隧道送風段空氣的污染物濃度降低,進而上行隧道送風段污染物濃度降低,同時上行隧道送風動力增加,也使得上行隧道排風段風量有小幅增加,因此上行隧道排風段污染物濃度也略有降低;然而2號換氣風量增加,使得下行隧道排風量增加,短道回流風量增加,送風段風量減小,因此下行隧道送風段污染物濃度隨之增加。(3)固定2號風機頻率(即固定風量)時,隨著1號風機頻率逐漸增大,即1號換氣橫通道風量增大時,上行隧道內排風量增加,使得上行隧道排風段風速增加,其短道回流風量增加,送風段風速減?。煌瑫r下行隧道內送風量增加,下行隧道內送風段、排風段及其短道內風速均增加。(4)隨著1號換氣橫通道風量的增加,上行隧道排風段風量增加,因此上行隧道排風段污染物濃度降低,通過1號換氣橫通道進入下行隧道送風段空氣的污染物濃度降低,進而使得下行隧道送風段污染物濃度降低,并且下行隧道送風動力增加,也使得下行隧道排風段風量有小幅增加,因此下行隧道排風段污染物濃度也略有降低;然而1號換氣風量增加,使得上行隧道短道回流風量增加,其送風段風量減小,因此上行隧道送風段污染物濃度會增加。結論:
互補式通風系統(tǒng)將2條隧道內的風流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整體,當其中某個區(qū)段的換氣風量變化,則2條隧道各區(qū)段的流動都會發(fā)生變化。增大送入上坡隧道換氣橫通道的風量,下行隧道出口處污染物濃度降低,上行隧道出口處污染物濃度升高;增大送入下坡隧道換氣橫通道的風量,上行隧道出口處污染物濃度降低,下行隧道出口處污染物濃度升高。因此,雙洞互補式通風方式是可行的,通過橫通道使下坡富余的新鮮空氣進入上坡隧道,降低上坡隧道污染物濃度;使上坡污染空氣進入下坡隧道,降低上坡隧道的風速,在隧道內部實現換氣,從而達到“同流合污”的通風目的。
來源出版物:中國公路學報, 2014, 27(6): 84-90
入選年份:2016